諸葛亮是臣,卻為何在成都的這個祠廟里,搶了君主劉備的風頭
2022/04/28

武侯祠是四川省成都市的一張「名片」,其中供奉著劉備以及諸葛亮、關羽、張飛、趙云等一干蜀漢重臣,可謂是當之無愧的「三國圣地」。千年以來,此地香火不絕,蔚為大觀。

奇怪的是,其大門門匾上分明寫的是「漢昭烈廟」,但過往游客無不以「武侯祠」來稱呼。就連掛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標識牌上,也寫有「武侯祠」三個大字。

那麼,以惠陵、昭烈廟為主體的祠廟,為何會被稱為武侯祠呢?

一、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廟

成都武侯祠是「中國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廟」,且以臣為主,君為輔。這一獨特現象,要分別從昭烈廟和武侯祠的發展說起。

蜀章武三年(223年),劉備兵敗猇亭,退守永安白帝城,后托孤諸葛亮、李嚴,抱憾而逝。同年八月,蜀廷追謚劉備為「昭烈皇帝」,將其葬于惠陵。按《后漢書·祭祀志下》:「古不墓祭,漢諸陵皆有園寢,承秦所為也。說者以為古宗廟前制廟,后制寢以象人之居,前有朝,后有寢也。」

簡而言之,依秦漢舊制,有陵便有廟。蜀承漢制,故惠陵附近必然建有「漢昭烈廟」,否則北地王劉諶如何能去哭廟?是以,象征著蜀國皇室的昭烈廟,便是后世武侯祠在成都的最早遺跡。

那諸葛亮的祠廟,又是何時出現的呢?

上圖_ 劉禪

據《三國志·后主傳》注引《襄陽記》記載:「亮初亡,所在各求為立廟,朝議以禮秩不聽,百姓遂因時節私祭之于道陌上。言事者或以為可聽立廟于成都者,后主不從。」

諸葛亮去世后不久,便有人提議為其立廟,劉禪當即拒絕。無帝王之尊,談何立廟?縱使諸葛亮再得人心,為其立廟祭祀,也的確有違禮法。見朝廷不給諸葛亮立廟,百姓們干脆自發祭祀,其規模之大,遠近聞名。

直到諸葛亮去世29年后,荊州出身的步兵校尉習隆、中書郎向充再次向劉禪進言,稱丞相亮「德范遐邇,勛蓋季世」,若朝廷為其立廟,便可「斷其私祀,以崇正禮」。劉禪無奈,這才命人「為亮立廟于沔陽」,即定軍山諸葛亮墓附近。

因諸葛亮生前受封「武興侯」,走后被追謚為「忠武侯」,故其祠廟被世人稱為「武侯祠」。然而,沔陽位于勉縣,非在成都附近,可知它與昭烈廟分居兩地,且相距較遠。既然如此,諸葛亮的武侯祠又是何時被搬到成都近郊,進而與昭烈廟「合并」的呢?

上圖_ 李商隱

二、君臣一體宜同祀

唐代以降,武侯祠已成為「旅游勝地」,吸引了許多著名詩人前往「打卡」。如岑參《先生武侯祠廟》、李商隱《武侯廟古柏》以及杜甫《蜀相》。后者傳頌度有多高,毋庸贅言。

而從詩歌內容上看,「武侯祠」附近常見「昭烈廟」,說明諸葛亮的個人祠廟已被納入劉備陵廟的范圍內。但這個過程,卻并非是一蹴而就。

東晉時期,武侯祠便已出現在了成都。南宋祝穆在《方輿勝覽》中說:「孔明初亡,百姓遇節朔各私祭于道上。李雄稱王始為廟于少城內,桓溫平蜀,夷少城,獨存孔明廟。」桓溫伐蜀,獨留武侯祠,那昭烈廟此時又去哪了呢?

當然是早早被「推平」了。魏晉自詡為正朔,自然不會承認蜀漢政/權的合法性。故蜀漢滅亡后,昭烈廟也不復存在。直到南北朝時期,漢祚復興,昭烈廟才有機會重新修建。

上圖_ 南北朝時期

漢趙政/權的建立者劉淵,雖為匈奴人,卻追封劉禪為「孝懷皇帝」,并將昭烈帝劉備與高祖劉邦、世祖劉秀并尊為「三祖」。南朝宋的開國皇帝劉裕,也自稱為西漢楚元王劉交的二十一世孫。

按《太平寰宇記》卷七十二:「先主祠在(成都)府南八里,惠陵東七十步。齊高帝夢益州有天子鹵簿,詔刺史傅覃修立而卑小。」又云:「諸葛武侯祠在先帝廟西。」

隨著劉備崇祀地位的逐漸恢復,齊高帝曾命人在成都城以南、惠陵以東新修了一座昭烈廟,在這之后,位于少城的武侯祠,也被挪到了昭烈廟西側。

上圖_ 杜甫

唐人詩篇中所見武侯祠與昭烈廟,與此位置大概相符。如杜甫在《古柏行》中所云:「憶昨路繞錦亭東,先主武侯同閟宮。」李商隱《武侯廟古柏》亦云:「蜀相階前柏,龍蛇捧閟宮。陰成外江畔,老向惠陵東。」

不難看出:惠陵、昭烈廟與武侯祠曾分別獨立存在。最西側是惠陵,其東面依次是武侯祠與昭烈廟。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四》又云:「武侯祠屋常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

可見武侯祠與昭烈廟距離很近,處在同一范圍內。而這種排列格局,也一度維持數百年之久。

但杜甫恐怕也沒想到,「一體君臣祭祀同」竟然真的在后世實現了。

上圖_ 劉備、關羽、張飛

三、弄拙成巧的君臣合祠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蜀王朱椿前往封地,見昭烈廟人影稀疏,而武侯祠內卻香火鼎盛,遂以「君臣一體為由」,將諸葛亮像和牌位移入昭烈廟中,置于劉備像東側,而后又將關羽、張飛像置于西側。

朱椿是洪武大帝之子,為皇室子弟,自然要維護同為皇帝的劉備。但他沒有想到,自己這番「苦心」卻被百姓們給誤解了。

原來,諸葛亮的牌位、塑像與刻立在武侯祠中的唐代《蜀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都被放入了昭烈廟中,不明就里的百姓在看到這幾件帶有諸葛亮個人色彩的物件后,自然便下意識地認為:昭烈廟就是「武侯祠」。

朱椿先入為主,認為諸葛亮的風采不該蓋過劉備;而百姓們也先入為主,認為他們祭拜的人是諸葛亮,這才把盛放諸葛亮像的昭烈廟叫作「武侯祠」。

而這種現象,則源自于蜀地百姓對諸葛亮的尊崇心理。

諸葛亮治蜀期間,政通人和,「 田疇辟,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路無醉人」,于是「終于邦域之內,(蜀人)咸畏而愛之」。故諸葛亮去世后,百姓紛紛為其祭祀。

上圖_ 諸葛亮

又據《三國志·諸葛瞻傳》記載:「蜀人追思亮,咸愛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雖非瞻所建倡,百姓皆傳相告曰:‘葛侯之所為也。’是以美聲溢譽,有過其實。」

蜀人對諸葛亮崇敬有加,愛屋及烏之下,就連其子諸葛瞻也美名傳播。正是在這種風尚下,武侯祠仍能在昭烈廟被毀之后,繼續維持香火。而成漢皇帝李雄重修武侯祠于少城之內,也是為了收買人心,好令蜀人歸附。

及至后世,蜀人崇祀諸葛之風未曾斷絕。因此,即便朱椿把武侯祠遷入了昭烈廟中,但在蜀人心中,諸葛亮才是他們崇祀的主要對象。

上圖_ 劉備

明朝末年,武侯祠曾毀于戰火,如今見到的武侯祠,為韃子入關后所建。時人崇敬武侯,故將劉備置于前殿,將諸葛亮置于后方主殿。只不過,為了彰顯君臣之義,昭烈廟的地勢才會略高于武侯祠。但諸葛亮的主祀地位,卻在此后得到了確定。

時至今日,官方遵循民意,將其名稱確定為「武侯祠」。以民國鄒魯詩所言,此之謂:

門額大書昭烈廟,世人皆稱武侯祠。

由來名為輸勛業,丞相功高百代思。

經常這樣對你的人,其實就是看不起你,不要深交了
2023/08/09
「男人無能,一看便知」,沒出息的男人離不開這三句話
2023/08/09
平平無奇的小個子女生,當模仿博主穿搭提升衣品后,整個人都變了!
2023/08/09
60歲女性著裝小貼士:裙子要過膝,褲子要寬,顯得苗條又優雅
2023/08/09
老照片:老外眼中的1908年成都,百年前的成都更漂亮!
2023/08/09
狗狗忠不忠心,摸它這幾樣東西,就清楚了
2023/08/09
這7種狗沒有「攻擊性」,不用怕被咬,很適合家養
2023/08/09
研究發現:夫妻雙方在這個年齡段,生出的孩子智商更高,你知道嗎
2023/08/09
父母再累再忙,也不要讓這3種老人幫忙帶孩子,容易把娃養「廢」
2023/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