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與劉備,一直被視為古代「明君賢臣」的典范。成語「如魚得水」,也印證了兩人之間的密切關系。
劉備去世后,蜀漢進入「諸葛亮時代」,朝堂軍政大權盡在丞相手中。受此影響,很多人以為:諸葛亮一直是劉備集團中的二號人物。
但事實卻并非如此。單論地位而言,諸葛亮雖然名列前茅,卻并非是獨一無二的大臣。
在勸劉備進漢中王的聯名表中(見《三國志·先主傳》),諸葛亮其實只排在第五。
在他之前,依次是馬超、許靖、龐羲、射援四人。這些人中,除了馬超有些名氣,其他人的存在感都不高。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諸葛亮只排在第五位呢?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自出道以來,便擔任劉備的軍師,一躍成為集團中的二號人物。
但在歷史上,諸葛亮在投奔劉備以后,并未被立即授予官職與任務。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諸葛亮都是以幕僚的身份跟在劉備身邊,他與魯肅一樣,都是個「白身」。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下,輕取荊州。在路過襄陽時,諸葛亮勸說劉備趁機占領此地。殊不知,這次獻策暴露了諸葛亮在實戰方面的不足。須知,曹操擁有強大騎兵,速度極快。
且不說劉備能不能在他趕來之前成功拿下易守難攻的襄陽;就算拿下了,劉備也大機率守不住。可見,諸葛亮這次獻策是比較失敗的。
好在,劉備并沒有放棄諸葛亮。不久后,魯肅來到荊州,他與諸葛亮一樣,也是剛投奔孫權,需要辦好一件大事,來證明自己。
就這樣,魯肅與諸葛亮二人一拍即合,共同促成了孫劉聯盟(見《三國志·魯肅傳》)。赤壁之戰,孫權與劉備勠力同心,大敗曹操。
得益于此,魯肅與諸葛亮都得到了自家主公的器重。孫權把魯肅當成重要謀士,劉備在打下江南后,也封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
這個官職其實不是軍師,重點反倒在「中郎將」三個字上,是個不高不低的軍職。好在,諸葛亮總算在劉備集團中掛上了號。
此后,每當劉備在前線作戰,諸葛亮總能及時抽調州郡賦稅,「足兵足食」,為其提供各種后勤補給(見《三國志·諸葛亮傳》)。
漸漸地,劉備對諸葛亮越發器重;在入蜀以后,劉備便把守衛荊州的重任交給了諸葛亮。
由此可見,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集團,在劉備心中有很大分量。這些人,也是劉備后來能順利稱王的一大主力。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打下漢中,擁有了建立王國的實力與資本。到了這時,如何順利地建立起一方王國,才是他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這其中,有許多問題需要考慮,就連這份「聯名表」,都要仔細斟酌一番。而諸葛亮排在第五,也是各方勢力博弈下的結果。
《華陽國志》中說:「豫州入蜀,荊楚人貴。」劉備曾擔任過豫州牧,故而被世人稱為「劉豫州」。意思是說,劉備入蜀后,荊州人就發達了。
這毋庸置疑,劉備能成功定蜀,荊州人是出了大力的。劉備率領的子弟兵,也幾乎都出自荊州。如今劉備發達,這些人當然會分攤到不少利益。
然而,劉備能成功在蜀地站穩腳跟,還得到了東州人的支持。
東州不是地名,它是指劉焉、劉璋父子倆的嫡系;這個集團中的大多數人,來自南陽、三輔地區,與荊州人一樣,都是外來戶。
劉備打下成都與蜀漢,法正當居首功;劉備立足蜀地,黃權、吳懿也出力不小。
此外,還要算上劉備的心腹武將與一小部分愿意投誠的益州土著。這麼看來,如果將整個「劉備集團」比作一個公司,那麼公司在上市之后,必然要給各大股東進行分工。
以關羽、張飛為首的元老;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人;以法正為代表的東州人,都是公司的大股東,理當得到嘉獎。
因此,劉備在進入成都后,便大手筆賞賜了這些功臣。
但可惜的是,這些主要的功臣都是外來戶,在益州當地沒有足夠的威望。如果把他們放在最前面,顯然無法讓蜀民對劉備產生認同感。
大家或許聽說過諸葛亮、關羽,但對于一個初來乍到之人,他們絕對不會從心底里認同。
這個時候,便需要幾位德高望重的「長老」級別的人物出面,承認劉備的漢中王。
比如龐羲與射援,他們是益州當地非常知名的長者,劉焉、劉璋執政時,便離不開這兩人出面。
客觀而言,這兩個人在蜀國歷史上只是曇花一現,未見有多少亮眼表現。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劉備順利晉升漢中王,他們的確發揮了重要作用。
劉備把這兩人放在前面,也是想借助他們在當地的影響力,讓蜀地百姓承認自己的統治。
另外,龐羲與射援二人擔任益州高官多年,門生故吏也遍布巴蜀各地。可以預見,一旦他們出面,地方上的許多基層官吏,也更愿意加入到漢中王麾下。
有意思的是,馬超與許靖二人,竟然還在龐、射二人之上,分別位于第一名與第二名,這又是為什麼呢?
先來看許靖。自劉備入蜀以來,許靖的地位便非常之高;哪怕是掌權后的丞相諸葛亮,在見到太傅許靖后,也要主動下車行禮。
但許多蜀人都知道,許靖這個人沒多少才干,也沒骨氣。故而劉備入蜀時,一度不太想搭理他。
可是,許靖也有個長處,他的名氣非常大。東漢后期,許靖和許劭主持的月旦評,是中原地區最富盛名的人物品評大會,不知有多少青年才俊,因為許靖、許劭的一句點評,從此身價倍增。
就連曹操,也曾厚著臉皮向許劭求一句評價。同樣的道理,許靖在天下士人心中,也擁有很高的地位。
于是,在劉備打算舍棄許靖時,謀士法正才勸說他:許靖這個人雖然沒有多大本事,但聲名隆重。
主公您不如效仿燕昭王「千金買馬骨」,把許靖當成一個「吉祥物」高高捧起來。這樣,巴蜀地區的才子,自然會爭相前來投效您了(見《三國志·法正傳》)。
聽了這話,劉備立即提拔許靖做了自己的長史。憑借這層關系,許靖這才在聯名表中排在第二。
如果說,龐、射二人的知名度,只局限在益州當地;那麼許靖的名聲,便響徹天下。這麼一位「大名士」,都承認劉備是漢中王的身份,天下士人哪里還能說什麼呢?
最后再說說馬超。這個有爭議的武將,為何能排在第一位?
首先,這還是與名氣有關。不過,許、龐等人是美名,馬超卻是惡名。關中地區距離蜀地不遠,馬超早年成名于關、涼地區,聲名遠播,就連蜀人都深知其勇武。
劉備在圍攻成都時,數十日未有成果;但馬超來到城下一晃,劉璋等人便直接投降了(見《三國志·馬超傳》)。
僅此一例,便足見馬超的名氣有多響亮。他排在首位,也能起到一個震懾作用。
其次,馬超是堅定的反曹軍閥,這與劉備的宗旨是一樣的。在進漢中王時,劉備便把曹操當成了頭號大敵。
因為曹操當了魏王,所以劉備在打下漢中后,也可以稱漢中王。在劉備麾下諸多臣子中,馬超是唯一一個與曹操(獨立)對抗過的軍閥。
有他的加入,才能更好地證明一點:劉備進漢中王,就是要與曹操作對,把「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當成主要目標的。
參考資料:《三國志》《華陽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