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王朝時期一個政權的建立,除了要有一位擁有雄才大略的領主以外,手底下能征善戰的將軍,也是必不可少的條件,而在我國三國時期也是封建王朝當中諸侯混戰的最為典型的時期之一,在這一時期涌現出了很多名垂千史的大將們,比如關羽、張飛、趙云等等。
但是在三國時期并不是所有的將軍都是有情有義,忠貞不二的人,其中也出現了不少叛徒,可能人們最熟悉的就是呂布了,他的特點就是到處認爹,然后因為眼前的一點蠅頭小利就背叛自己原來的主人。
但是筆者以為:在三國時期并不僅僅有呂布這個大叛徒,如果算起來,總共應該有六個大叛徒。呂布可能只能排到第二名。而在這些將領之中,魏延甚至都不能排的上號,而第一名甚至和姜維齊名。
排第一的應當是三國時期魏國的軍事家,鐘會。
他可以說是這一時期叛徒大將當中排行第一的人,主要是因為他的軍事能力和姜維是持平的。
鐘會一直很受司馬昭的器重,當年司馬昭決定攻打蜀中地區的時候,鐘會可是十萬將領的統帥,當然,作為一心侍主的姜維來說,聽到司馬昭準備攻打漢中,并且還讓鐘會做主將,他就立刻坐不住了。
心急如焚的姜維,立刻去面見蜀國的君主劉禪,姜維的目的就是要提醒劉禪,鐘會等人此行來者不善,蜀國應當立刻構筑軍事,開始做好守城的準備。但是劉禪這個糊涂蛋卻輕信宦官之言,結果鐘會打到大門的時候才反應過來。
事已至此,只能硬著頭皮上了。當時蜀漢的將領是張翼、廖化,他們最初決定和姜維形成合圍之勢,兩面夾擊鐘會。但是兵貴神速,鐘會過來的時候,兩面夾擊的戰術已經不管用了。
況且,魏國大將鄧艾已經攻近都城,劉禪居然直接降了!當時,姜維也按照劉禪的意思,在遠處投降了鐘會。但是,姜維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在投降之后,姜維憑借著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除掉了鄧艾。
鐘會被姜維說動了,要在漢中自立為王。
只不過,司馬昭還是很厲害的,他在接到勝利的消息之后已經開始御駕親征漢中了,所以鐘會這個想要謀反的魏國大將,被自己的主子發現后除掉了。
至于排名第二的,那輪也輪得到呂布了。這個人的性格,筆者就不用多說了吧?「三姓家奴」的諢號就是他性情最好的見證,雖然屈居第二,但是在個人實力方面,呂布和第一名其實是差不了多少的,畢竟——「人中呂布,馬中赤兔」。
在呂布的一生中,除了戰斗力驚人之外,最擅長的事情就是殺義父了。從丁原再到董卓,能給呂布做爸爸的人,都會死于非命。而呂布也是個「性情中人」,一言不合就叛變。
曹孟德就曾經評價過呂布,他認為呂布這種人是不可能為自己所用的,因為呂布只顧及到自己的利益,為了自己他可以背叛任何人。不得不說,他的看法是非常準的,這也是為啥呂布最后一定會被除掉。
至于第三位叛將,那就是孟達了。在一開始的時候,孟達是劉備手下的一員猛將,當時劉備還收了個干兒子,叫劉封。劉備之后就讓他和劉封兩個人一起駐守上庸城,但是,這兩個人一主一副在一開始就不對付了。
在駐守上庸城的時候,劉封是孟達的頂頭上司,孟達覺得自己是大功臣,為啥要聽這個小屁孩的指示,他不就是認了個好爸爸嗎?而且劉封本身也很過分,不但干擾孟達的兵馬權,并且處處打壓這個下屬。
這就導致后來關二爺敗走麥城的時候,兩個人按兵不動,孟達一個勁兒地攛掇劉封不要出兵。孟達知道這樣一來他在劉備這里就待不住了,他早就跑到了魏國去投降,留下劉封被自己的好爸爸處決。
上面一個故事中有劉備的義子,而這個排第四位的叛將可是劉備實打實的親戚,劉備是他的妹夫,這就是蜀漢大將糜芳。
開始的時候,糜芳傾盡全力幫助自己的妹夫,兩個人都想成大事,結果,糜芳在江陵地區,因為之前犯了錯誤,他覺得自己的妹夫會處罰他。所以為了逃避罪責,他直接舉兵投降孫權,把劉備坑
的不輕。
糜芳不僅僅是蜀漢開國元勛,更是劉備的親戚,這樣的關系他還因為一點小事就投降,排第四算便宜他了。排行榜上蜀漢大將又添一員!排行第五的此人就是劉備非常看重的大將——傅士仁。
他其實和排名第四的糜芳犯了同一個錯誤——當時兩個人負責關二爺的戰略后勤,結果糧草卻沒有按時運送到。
他相對于糜芳來說是無奈之舉,關二爺得罪了孫權,結果孫權大舉進攻荊州,傅士仁一人抵擋不了,只能投降,不過,作為劉備軍中元老,他這麼做也是坐實了叛將之名。
好像所有的叛將都是因為怕擔罪責才反叛的,排名第六的張郃也是如此。
當年,張郃作為先鋒大將,被袁紹委以重任,直擊曹操的大本營,結果張郃非但沒有拿下還被曹操的大軍牽制住了。
其實他應該想辦法進行撤退,但是他怕回去之后主公找麻煩,結果帶著全部人馬投降了曹魏,這一做法就讓他徹底成為了一個叛將。
時勢造英雄,三國當中反叛的將領不計其數,我們做這個排名也只是非常主觀的。看官自有看官自己的看法,作為茶余飯后的談資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