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三絕」是毛宗崗點評《三國志通俗演義》時評出來的:「吾以為三國有三奇,可稱三絕:諸葛孔明一絕也,關云長一絕也,曹操亦一絕也。」
毛宗崗并沒有把諸葛亮、關羽、曹操明確分為「智絕」、「義絕」、「奸絕」。在他看來,諸葛亮是古今來賢相中第一奇人,關羽是是古今來名將中第一奇人,曹操是是古今來奸雄中第一奇人。
在毛宗崗看來,曹操是一個復雜的人物,并能簡單地用忠奸二字去品評:「聽荀彧勤王之說而自比周文,則有似乎忠;黜袁術僭號之非而愿為曹侯,則有似乎順;不除陳琳而愛其才,則有似乎寬;不追關公以全其志,則有似乎義。王敦不能用郭璞,而操之得士過之;桓溫不能識王猛,而操之知人過之。李林甫雖能制祿山,不如操之擊烏桓于塞外;韓侂胄雖能貶秦檜,不若操之討董卓于生前。竊國家之柄而姑存其號,異于王莽之顯然弒君;留改革之事以俟其兒,勝于劉裕之急欲篡晉。」
上面的評價是很客觀公允的:在忠、順、寬、義四個方面,曹操都有可圈可點之處;在知人善任方面,曹操也超過了王敦、桓溫;同為「奸相」,曹操比李林甫和韓侂胄(韓侂胄是不是奸相,史料有不同說法)更有能力和業績;曹操直到最后也沒有篡漢,這一點他跟王莽和劉裕也有本質不同。
本文的目的不是為曹操說好話,而是要討論在當時也很重要的問題:季漢劉備打著興復漢室的旗號,文有諸葛孔明運籌帷幄之中,武有五虎上將征戰千里之外,為什麼沒有滅掉曹操孫權,反而先失荊州后敗夷陵,成了三國最弱小的一方?
這里咱們先要強調一點,三國之中從來就沒有「蜀國」,劉備一直以漢室正統自居,「蜀國」一詞,應該是《三國志》作者、原劉備劉禪父子駕前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陳壽發明的,他投降司馬家族掌控的曹魏后,獻《三國志》以為進身之階,自然要以曹魏為正統。
陳壽稱劉備建立的社稷為「蜀」,演義小說也大多延續了這種說法,但是在很多史料中,都稱劉備為季漢烈祖昭烈皇帝,將其與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并列為「漢三祖」,漢朝「三祖五宗」,另外五位是漢太宗文皇帝劉恒、漢世宗武皇帝劉徹、漢中宗宣皇帝劉詢、漢顯宗明皇帝劉莊、漢肅宗章皇帝劉炟。
漢朝不但有三祖五宗,還有前后三杰,前漢三杰讀者諸君都知道,那就是留侯張良、丞相蕭何、淮陰侯韓信,這三杰是漢太祖高皇帝劉邦金口加封的:
「運籌策帷賬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劉邦是在朝會上說這番話的,他把張良列為三杰之首,對蕭何韓信直呼其名而對張良敬稱其字,這也是有講究的:在劉邦眼里,蕭何和韓信都是部下,而張良對他來說則是亦師亦友。
古人敬稱字平下稱名,這是很嚴謹的規矩,項羽名籍字羽,有的史書稱其為項羽,有的史書稱其為項籍,都是蘊含深意的。
把中正稱為介石是褒還是貶,這個問題最好還是不要討論,咱們今天的話題,是把前漢季漢兩代三杰進行一番對比,看看劉備最后成了三國最弱者,是不是因為他的季漢三杰,加起來還不如一個曹阿瞞。
曹操的過人之處,毛宗崗已經分析得比較詳細而且也很客觀公正了,咱們接下來要說的是季漢三杰能否與曹操相提并論。
季漢三杰的說法,首見于曹操麾下謀士爭論之中:「劉備寬仁有度,能得人力。諸葛亮達治知變,正而有謀,而為之相;張飛、關羽勇而有義,皆萬人敵,而為之將。此三人者,皆人杰也。以備之略,三杰佐之,何為不濟也?」
在漢末三國時期,名臣名將數不勝數,在毛宗崗看來,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當屬徐庶、龐統,用兵如神的有周瑜、陸遜、司馬懿,料人料事算無遺策的有郭嘉、程昱、荀或、賈詡、步騭、虞翻、顧雍、張昭,武功將略邁等越倫的有張飛、趙云、黃忠、嚴顏、張遼、徐晃、徐盛、朱桓,沖鋒陷陣驍銳莫這有馬超,馬岱、關興、張苞、許褚、典韋、張邰、夏侯惇 、黃蓋、周泰、甘寧、太史慈、丁奉,后來的姜維與鄧艾、羊祜與陸抗,也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難分高下。
諸葛亮和關羽已經各占「一絕」,然后又位列「季漢三杰」,加上有勇有謀的張飛張翼(益)德,劉備駕前文武兼濟,原本應該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滅魏平吳易如反掌,但取半世漂泊壯志難酬,先丟荊州失關羽,又亡張飛后慘敗夷陵,是天不佑漢,還是實力不濟,三杰不足以平天下?
曹操是政治家,更是軍事家,詩歌三曹在文學史上的建樹不亞于建安七子,曹操的詩詞幾乎家喻戶曉,很多名言警句被后世當成了座右銘,「季漢三杰」中也就是諸葛亮的出師表能與之相提并論。
至于軍事能力,筆者認為在東漢末年,沒有人比曹操更強,諸葛亮不行,司馬懿也不行,劉備孫權也不是曹操對手——赤壁之敗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曹操縱橫天下,滅袁紹、征烏桓,打得天下群雄束手,孫權也曾低三下四向曹操上勸進表,結果被曹操一眼識破:「這小子是要把我架在火上烤呀!」
曹操是當時最有資格稱帝的,但他卻對各路梟雄垂涎三尺的皇帝寶座淡然處之:「‘施于有政,是亦為政’。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曹操的胸襟,遠非劉備和孫權可比,在處理名與實的關系上,曹操也技高一籌:「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江湖未靜,不可讓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辭。」
曹操活著,劉備不敢稱帝,孫權也不敢稱王,劉備坐擁「三杰」而未能興復漢室,不是諸葛亮關羽張飛太弱,而是曹操太強,如果曹操多活十年,就可能趁著劉備孫權反目而卞莊刺虎一舉兩得,那也就沒有司馬懿的出頭之日了。
前漢季漢三杰兩相對照,我們就會發現劉備集團其實只有諸葛亮能跟蕭何有一拼,要從荊州益州找張良韓信,那無異于鉆冰取火緣木求魚。
任何朝代的戰爭,說白了都是人與人之間的智力、能力的比拼,甚至連運氣也是能力的一部分,劉備成為三國最弱者,主要原因就是人才匱乏,占據了一些地盤,也騰不出足夠的精英人才去鎮守,關羽在荊州,張飛在閬中,連個得力助手都沒有,諸葛亮出祁山伐魏,二十軍棍以上的事情都要親自過問,并不是諸葛亮不知抓大放小,而是他手下沒有能分憂之人。
這時候問題就出來了:即使關羽張飛仍在,他們和諸葛亮加在一起,能比得上張良蕭何韓信嗎?如果大家都能活到七八十歲,劉備領著季漢三杰,能打過曹阿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