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之變」,是決定三國歷史走向的關鍵事件。關于這起事件,一般歷史教科書上的描述很簡單:公元249年2月5日上午,魏少帝曹芳帶領大將軍曹爽等人到高平陵拜謁魏明帝曹叡之墓。裝病已久的司馬懿趁機發動高平陵之變,控制了皇太后郭氏和整個洛陽城。接著,皇太后按照司馬懿的意圖下了一道詔書,廢黜了曹爽兄弟。
隨后,司馬懿又派人到曹爽營中,說以利害。曹爽接到奏章以后不知所措,在思考了一夜之后選擇向司馬懿妥協投降。而司馬懿最終也未兌現保全曹爽性命的諾言,在之后羅織罪名,將其除掉,并夷滅其三族。
「高平陵之變」,司馬懿看似贏得輕松漂亮,而曹爽全無反手之力。
然而,歷史果真是如此嗎?曹爽絲毫沒有翻盤的可能嗎?如果當時掌權的不是曹爽,而是其他人,司馬懿還會贏得那麼輕松嗎?
下面,我們細數一下「高平陵之變」的全過程,給這個問題一個靠譜的答案。
一、曹爽其實并不菜
提起曹爽,許多人直覺認為他就是一個紈绔子弟,昏庸無能。其實,這種印象有失偏頗。
曹叡選擇曹爽作為輔政大臣,不是跛子里面拔將軍,而是他真的有兩把刷子。
曹爽與司馬懿共同輔政,剛開始時表現得謙遜有禮,二人合作十分融洽。
但是,在資歷、威望上,司馬懿遠勝曹爽,這讓曹爽感覺到一種無形的壓力。而且,司馬懿在對待曹爽時,也不時露出「老資格」的優越感,這讓曹爽感到十分不爽。
于是,曹爽決定加快廢掉司馬懿的進程,他采取了一招「明升暗降」:先把司馬懿由太尉提升為太傅,但實際上卻暗地里解除了他的兵權。
接著,曹爽開始蠶食司馬懿剩下的職權。他先是借口司馬懿地位崇高,要求政務都要先報自己處理。他還把自己的主要親信如何晏、、丁謐等,提拔到朝廷的關鍵崗位,進一步把持朝政。
此時的曹爽,手握軍政大權,可謂是權傾朝野。而司馬懿在倏忽之間就被奪了權,還來不及做出反應。截止到這里,曹爽的表現可以說是十分優秀,90分以上。
二、曹爽問題出在哪里?
如果此時曹爽再接再厲,通過羅織罪名,給司馬懿扣上「謀反」這頂大帽子,那麼歷史必然被改寫。
但是,曹爽最讓人詬病的一面還是發作了,他被來之容易的勝利沖昏了頭腦,開始忘乎所以,行為放縱。曹爽集團也開始迅速走向紙醉金迷的腐化之路。
最過分的是,曹爽還憐香惜玉,把先帝曹叡留下來的美女收為己用。這也成為司馬懿處決他的罪狀之一。
除了個人的腐化墮落,曹爽在團隊建設上也差強人意,比較突出的一點是:短板過于明顯。
曹爽手下的核心人物主要有夏侯玄、何晏、鄧飏、丁謐、桓范、李勝等。其中,靈魂人物為夏侯玄、何晏。
夏侯玄的族祖父夏侯惇、從祖父夏侯淵都是曹魏名將,其父夏侯尚官至征南大將軍,其妻為曹氏宗室女。
有了這樣的出身背景,夏侯玄自然自視甚高,但他并沒有軍事經驗,在軍中威望也幾乎為零。
何晏是東漢大將軍何進之孫,被曹操收為養子,又娶金鄉公主為妻,授附馬都尉,賜爵關內侯,同樣身份顯赫。但是,何晏在曹丕、曹叡時期一直淪為邊緣人物,直到曹爽執政才開始扶搖直上,他「好老、」,喜歡清談、玄學,對軍事更是一竅不通。
其他人如鄧飏、丁謐、李勝等,也都是手無縛雞之力、夸夸其談、不堪大用的文士,只有桓范是唯一稱得上智勇雙全的人物,可惜他的話總不被曹爽所重視。
而反觀司馬懿這邊,其軍事上的就顯得過于突出了。司馬懿是四朝老臣,幾十年來屢屢在沙場建功。司馬懿有9個兒子,其中司馬師、司馬昭兄弟跟隨他征戰多年。尤其是司馬師,在軍中極有威望。
另外,在司馬懿集團中,還擁有蔣濟、高柔、孫禮等長期在宦海沉浮的老狐貍,以及郭淮、陳泰、鄧艾等沙場宿將。
司馬懿的人才團隊,多是久經考驗的名臣、名將,他們有功績、有聲望,為人做事有魄力、有手段,
與他們相比,曹爽集團的成員被甩開了幾條街。
三、曹爽沒有翻盤的機會嗎?
從人才團隊、個人作風等方面,曹爽集團存在明顯的短板與不足。所以說,司馬懿戰勝曹爽,并非偶然。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曹爽就應該失敗,他實際上存在許多次翻盤的機會。
1、李勝探病
推動曹爽集團覆滅的,很大程度上是這個智商不在線的李勝。
公元247年,司馬懿開始稱病不朝。曹爽對此有所懷疑,于是派親信李勝前去探視。
司馬懿在侍女的攙扶下,耳背且語無倫次,喝粥喝得滿身都是,表現得完全像一個生活不能自理的垂垂老矣之人。
李勝被這番表演給蒙騙了,他回去以后見到曹爽,詳細匯報了每一個細節,這讓曹爽喜出望外,長長舒了一口氣。
曹爽本來有機會對「落地」的司馬懿完成最終一擊,可因為聽信了李勝的話而大意輕敵,他由此也失去了斬草除根的最后機會。
2、不知不覺
在「高平陵之變」前夕,「山雨欲來風滿樓」,一些消息靈通人士,已經敏感的捕捉到了天下即將有變的詭異氣息。
「竹林七賢」之中的阮籍、山濤,都曾經預感到曹爽將最終敗北,他們或托病不出,或辭官歸隱。更有一個叫嚴憲的婦人預言道:「司馬懿只不過是一頭沉睡的野獸,等他醒來時,曹爽等人必將無葬身之地。」
但在曹爽集團內部,除了桓范以外,竟無一人對這種緊張的空氣有所察覺。桓范屢次建議曹爽在出城時要加強對洛陽城的控制,可都被當成了耳旁風。
在不知不覺時,勝利的天平進一步倒向司馬懿這邊。
3、命運之箭
公元249年2月5日,曹爽兄弟跟隨魏少帝曹芳拜謁高平陵。由于早已不知不覺,曹爽只帶了少數親兵衛隊前往。
他剛走出城門不久,司馬懿父子就開始行動,司馬師率領著他的三千4士,迅速占領了武庫及洛陽城各要害地區;司馬昭則率領一部分武士沖入皇宮,控制了皇太后郭氏。
而正當司馬懿帶著兵馬經過曹爽大將軍府時,正在門樓上觀望的曹爽部將嚴世感到情況不妙,于是準備張弓搭箭,射殺近在眼前的司馬懿。
可是,身邊的副將孫謙卻從后面幾次拉住了嚴世的手,并勸阻說:「天下事未可知。」于是,二人目送司馬懿遠去。
這支本來能改變歷史的命運之箭,最終沒能夠射出去。而他們二人的選擇,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誰才是洛陽城內的人心所向。
4、坐以待斃
曹爽雖然早早的「廢」掉了司馬懿,但他本人志大才疏,行動遲緩,給了司馬懿絕地反擊的機會。
洛陽城中的禁衛軍本來歸曹爽兄弟指揮,可因為此時群龍無首、一片混亂,加之司馬懿及其嫡系們在軍中威望極高,誰都不敢造次。最后,這支力量被司馬懿派去的親信們收編。
原來支持曹爽的大臣們,見司馬懿如此雷厲風行,也紛紛不敢動彈,或干脆宣誓向司馬氏效忠。
曹爽在洛陽城內的根基,迅速土崩瓦解。但是,這并不代表他就徹底輸了。
他手下唯一有用的智囊桓范趁機逃了出來,一溜煙跑到了曹爽的行營,向他報告了城中的情況。
曹爽接到司馬懿以太后名義下達的命令之后,本來就已經被驚得手足無措,聽了桓范的匯報,更是不知道該怎麼辦。
桓范向曹爽建議說:咱們手里有皇帝,還怕什麼?現在請立即護送皇帝去許昌,同時召集各地軍馬前來勤王,共同以叛逆之罪討伐司馬懿。
桓范的話,可謂字字珠璣。在魏國,曹丕曾經立下制度,皇太后不得干預政事。所以,司馬懿強迫郭太后下的旨意,根本沒有半點法律效力。
而曹爽此時雖然兵少,卻是跟皇帝在一起的,他以皇帝的名義指揮各地兵馬前來勤王護駕,這比司馬懿更加名正言順。司馬懿雖然在軍中極有威望,但還到不了調動天下兵馬的地步。
可是,面對桓范的苦苦相勸,曹爽兄弟始終呆若木雞,一言不發。他們也喪失了最后反敗為勝的希望。
此后,司馬懿實施攻心戰,接連派出許允、陳泰、尹大目等人前來游說:如果曹爽投降,不失作一輩子的富家翁。
曹爽聽說投降能保下半生的榮華富貴,欣然應允,擲劍于地,表示放棄抵抗。
桓范氣得臉色煞白,大怒道:「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犢耳!何圖今日坐汝等族滅矣。
」
意思是說,曹真(字子丹)當年何等英雄,怎麼生出你們這倆無能的東西,現在是要跟著你們被滅族啊!
桓范果然一語成讖。之后,曹爽兄弟以及主要黨羽全被司馬懿夷滅三族。
司馬懿是在處于絕對劣勢的情況下,發動「高平陵之變」的,這本來就是一種十分大膽冒險的行為,可以說勝算極低。
可是,曹爽本來手握一手好牌,無奈自己把它打得稀爛。如果他能抓住哪怕一次機會,也不會落得三族被誅的悲慘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