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4是萬物規律,但在三國歷史中的建安二十四年,這一規律竟有被打破的嫌疑,它以曹魏陣營的 夏侯淵戰亡為起點,以 關羽被梟首示眾為高峰,猶如4神來了一般,接連擄走魏蜀吳三大陣營的眾多武將,甚至當時人覺得,關將軍還在世上,化作了英魂來索命,這才導致接二連三地有大將去世。
關羽被俘
鬼神之說雖然離奇,但并不可信,這場昭示三國「諸神黃昏」的背后,究竟發生哪些令人毛骨悚然的事情?以至于曹魏陣營險些全軍覆滅。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時,劉備以益州為根據地,開始圖謀張魯所統治的漢中之地。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作為群眾公認的三國最強集團,曹操對劉備的小心思不能無視,一來是臥榻之側,豈其容他人酣睡的好勝心理;二來是曹操早在劉備未入主益州之前,便已經定下拿下漢中的計劃,眼瞅著計劃就要成功,怎可能讓劉備半路出來截胡。
漢中之戰
魏蜀陣營先是在漢中之地,同張魯一起展開三方會談,所謂上戰伐謀,下戰伐兵,大家都想不動一刀一槍地把事情辦好。
弱國無外交的現狀古已有之,對于這個情況,漢中之地的實際統治者張魯最有發言權,西邊正興起的劉備他惹不起,東邊虎視眈眈的曹老板他更惹不起,思來想去,無論曹操或者劉備誰得益,最后的受害者都是他。
為了將傷害降到最小化,漢中之戰前兩年張魯當起了和平主義者,一邊告訴劉備不要打,不值得;一邊告訴曹操他有臣服之意,再給他點時間緩緩,大家共同和平發展幾年。
除了這些努力外,張魯還找到遠在東吳的孫權,讓他幫忙說說話,不過孫權卻沒那份閑心,他恨不得魏蜀立馬打起來,這樣他才能跟在后面坐收漁翁之利。
不過想是這麼想,基本的外交禮儀還是要有的,孫權先是美酒佳肴的招待張魯的使者,后又不咸不淡地表示,漢中之地離我那麼遠,戰/爭又不是我挑起的,我為什麼要幫?
如果當年有諾貝爾和平獎,張魯一定能獲得這一殊榮。
縱使魏、蜀的百姓們不愿打仗,兵書上也寫著攻城為下,攻心為上,但兩年多的談判,并沒有給魏、蜀集團帶來和平的轉機。
建安二十二年,漢中之戰正式開打,反正最高統帥曹老板和劉皇叔都不用上戰場,也不會有身家性命的危險,文官動動筆,武官動動武,小兵動動命,打就打唄,誰怕誰啊!
漢中之戰
戰/爭從建安二十二年一直打到二十四年,戰/爭之初,漢中之地已有大規模曹魏軍隊,張魯這時也心灰意冷地退出歷史舞台。
由于先下手為強,曹操成了漢中之地暫時的掌控者,憑借漢中易守難攻的地理位置,曹操堅信,只要他堅壁清野以防守為主,劉備就拿他沒有辦法。
事實也的確如曹操預想的那樣,但是他低估了劉備拿下漢中的決心,他向麾下所統治區域發出「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話,對漢中發起猛烈攻勢。
正是劉備這一決定,才直接導致了三國最恐怖的一年!兩年后,漢中之戰以劉備的勝利告終,他以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代價拿下了之前還是寶地,現在已成焦土的漢中之地,為此,他付出了數十萬精兵,以及吳蘭、雷銅和任夔等將領。
劉備
反觀曹操,他失去了夏侯淵和趙颙等名將,以及有生之年殲滅劉備的希望,正是漢中之戰中接二連三隕落的將領,為三國最恐怖的一年拉開序幕。
建安二十四年,拿下漢中后的劉備自稱漢中王,勢力達到巔峰,但之后的歲月里,漢中之戰成為劉備一生中唯一的高光時刻,這一年,他接連折損三位老級忠臣,有文臣也有武將。
除掉夏侯淵的 黃忠病逝,勇冠三軍的 關羽梟首,謀劃奪取益州、漢中的 法正去世。
再來看看曹魏陣營,漢軍之戰后,關羽率軍乘勝追擊,擒于禁、斬龐德,水淹七軍使曹魏險些全軍覆沒,好在曹魏聯合東吳對關羽繞后偷襲,使其后方空虛,也讓趕回來救援的關羽兵敗被俘,身4人手。
除了正面戰場上損失慘重的魏、吳集團,一直躲在后面的東吳在關羽走后也遭受了折損大將的損失,在斬首關羽后, 呂蒙和 甘寧相繼病逝,由于4訊突然,江東上下流傳著關將軍化作鬼混前來索命的說法。
然而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建安二十五年,曹老板用自己的病逝,為三國歷史上最恐怖的一年畫上句號,也昭示著后三國時代的正式開啟。
曹操
總結:
炮火連天只為改朝換代,尸橫遍野盡是農家子弟,和三國中最恐怖的一年比起來,戰/爭所引起的滿目瘡痍,千里荒蕪才是真的恐怖,那些為戰/爭犧牲的將士們,不一定是戰/爭的受益者,卻一定是戰/爭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