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眼不識金鑲玉,這句話很多人都會說,但未必所有人都知道金鑲玉最開始指的是秦始皇留下的傳國玉璽,上面原本只有八個字而沒有鑲金:「受命于天,既壽永昌」。
傳國玉璽是不是用和氏璧雕刻而成,鑲金的原因是不是「孝元皇太后將印打王尋、蘇獻,崩其一角,以金鑲之」,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面對金鑲玉的誘惑,三國梟雄們的不同表現令人嘆為觀止:傳國玉璽四次易手,孫堅也從大義凜然的忠臣變成了心懷不軌的貳臣,曹操拿到傳國玉璽后并沒有代漢自立,他的「奸臣」形象也因此打了很大的折扣。
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吳書》、《江表傳》、《山陽公載記》,都說漢室傾頹之際,傳國玉璽落到了江東猛虎孫堅手里。
玉璽的四次易手,正史記載和小說描寫基本一致,咱們今天就以更生動形象的《三國演義》為依據,來看看三國梟雄們是怎麼在傳國玉璽面前暴露本來面目的。
孫堅曾經是一位以興復漢室為己任的大英雄,他的勇猛無畏,讓董卓在忌憚之余起了結親家的念頭:「丞相有女,欲配將軍之子。
」
這個丞相之女應該是孫女而不是女兒,也就是董卓的掌上明珠董白,她要嫁給的人,不是孫策就是孫權,按照年齡推算,嫁給跟孫權定親的可能性比較大——口頭之約是董卓的緩兵之計,結不結婚,那得等幾年再說。
董卓打得一手好如意算盤,結果他派出的媒人李傕在孫堅那里碰了一鼻子灰:「董卓逆天無道,蕩覆王室,吾欲夷其九族以謝天下,安肯與逆賊結親耶!吾不斬汝,汝當速去,早早獻關,饒你性命!倘若遲誤,粉骨碎身!」
毫無疑問,如果當年的董卓就是一條惡龍,那麼孫堅就是一心要屠龍的勇士。屠龍勇士站在惡龍的尸體上,面對堆積如山的珍寶,身上也會長出鱗片。
董卓出逃,孫堅第一個率部「攻」入洛陽,袁紹指揮討董聯軍主力,只有曹操帶著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李典、樂進和一萬兵馬,晝夜兼程追趕董卓和大漢天子劉協。
曹操寡不敵眾,呂布也很不講武德,在跟夏侯惇單挑的時候搞偷襲:「夏侯惇挺槍躍馬,直取呂布。戰不數合,李傕引一軍從左邊沖來,操急令夏侯淵迎敵。
右邊喊聲又起,郭汜引軍沖到,操急令曹仁迎敵。三路軍馬,勢不可當。夏侯惇抵敵呂布不住,飛馬回陣。布引鐵騎掩沖。操軍大敗,回望滎陽而走。」
很多人都認為夏侯惇夏侯淵是曹營二流武將,這顯然是低估了這對兄弟:五子良將沒有人能跟呂布打過十回合,敢多次單挑呂布的,還真就是后來成了獨目將軍的夏侯惇。
曹操的一萬大軍被呂布打得只剩五百殘兵,孫堅卻在洛陽皇宮發了一筆橫財——他從井里撈出了金鑲玉傳國玉璽:「方圓四寸,上鐫五龍交紐,旁缺一角,以黃金鑲之。上有篆文八字,云:‘受命于天,既壽永昌’。」
得到玉璽之后,孫堅身上長出了第一片惡龍之鱗。程普表示玉璽是「天授主公,必有登九五之分」,孫堅當然心領神會,「商議已定,密諭軍士勿得泄漏。」
孫堅剛把玉璽藏起來,摘桃子盟主袁紹就來了,而且那番話說得比唱得還好聽:「今興兵討賊,為國除害;玉璽乃朝廷之寶,公既獲得,當對眾留于盟主處。候誅了董卓,復歸朝廷。」
袁紹討要玉璽,當然不是準備交還漢室,「代漢者當涂高」讖語有不同解釋,其中一種就是四世三公的袁家坐天下。
孫堅起誓發愿說玉璽不在自己手中:「吾若果得此寶私自藏匿,異日不得善終,倒在刀箭之下!」
從義正辭嚴痛斥董卓,到私藏玉璽謊話連篇,孫堅也完成了從忠臣到叛逆的轉變,屠龍勇士長出了犄角和全身鱗甲。
孫堅果然倒在亂箭之下,傳國玉璽落到其子孫策手里,然后就變成了孫家私有財產,并被孫策送進了「袁記當鋪」,從袁紹那里典當來了兵三千、馬五百匹,這就是孫策虎踞江東的全部本錢。
拿到玉璽的袁術當然沒有返還之意,他很快就稱帝了:「吾家四世三公,百姓所歸。吾欲應天順人,正位九五。」
袁術僭稱帝號,曹操十分悲憤地寫下了《蒿里行》:「淮南弟稱號,刻璽于北方(袁紹偽造了一枚玉璽)。鎧甲生蟣虱,萬姓以4亡。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袁紹的皇帝夢被劉備粉碎,玉璽又到了曹操手中:「袁術已4,侄袁胤將靈柩及妻子奔廬江來,被徐璆盡除之。
奪得玉璽,赴許都獻于曹操。操大喜,封徐璆為高陵太守。此時玉璽歸操。」
「玉璽流浪記」終于畫上了句號,在孫堅、孫策、袁紹、曹操手中轉了一大圈,終于回到了大漢天子劉協手中,最后又被劉協的二舅哥曹丕拿去了。
曹操把傳國玉璽交還給劉協,這在《三國演義》和《后漢書》中都能找到相關描述和記載,為了保住傳國玉璽,當時的皇后曹節還跟族叔族兄曹洪曹休翻了臉:「魏受禪,遣使求璽綬,后怒不與。如此數輩,后乃呼使者入,親數讓之,以璽抵軒下(抵,擲也。軒,闌板也)。因涕泣橫流曰:‘天不祚爾!’左右皆莫能仰視。」
如果曹操把傳國玉璽留給曹丕,那麼曹家兄妹就不會翻臉吵架,金鑲玉也不會第二次挨摔了。通過傳國玉璽四次易手的過程,我們看出了孫堅、孫策、袁術與曹操的不同之處,也看到了這樣一個難以解答的問題:跟孫家父子和袁家兄弟相比,曹操是該算治世之能臣,還是該算亂世之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