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三國?
蘇軾說是:「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豪氣云天,恢弘磅礴。
杜甫說是:「出師未捷身先4,長使英雄淚滿襟」的壯志未酬,惋惜悲嘆。
楊慎說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的曠達豪邁、淡泊灑脫。
人們常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于三國這段波瀾壯闊的史詩,每個人的所感所悟皆有不同,但唯有一個標簽是每個人都不能否定的,那便是英雄二字。
所謂時勢造英雄,別看三國不過短短幾十年,但是在這期間出現的英雄豪杰卻是多如牛毛、燦如繁星,而低調的東漢大將太史慈就是其中之一。
太史慈其人原是一員猛將,弓馬熟練、箭法精良,這個猛將到底有多猛呢?曾經為了報答孔融,敢單槍匹馬突圍敵軍替他向劉備求援,場景不亞于趙子龍長坂坡七進七出。
然而,就是這樣一名威名赫赫的大將,卻在投降孫策后突然就「銷聲匿跡」了。那麼,這其中有著怎樣的離奇曲折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
根據史料的記載:
太史慈,身長七尺七寸,乃東萊黃縣人,美須髯,猿臂善射,弦不虛發。
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他就是身高180厘米的山東大漢,不僅長得好看還以是個真正的神射手。
也是因此,年紀輕輕太史慈便能在萊郡郡守手下任職。當時,太史慈距離真正的出人頭地還差了一大截,但機會向來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恰逢東萊郡郡守和青州刺史發生沖突,太史慈使計幫自己的領導擺平了危機,自此之后聲名鵲起。
對于這樣一個有勇有謀的能人,孔融當然也起了結交的心思,常常派人去照顧太史慈的母親,多番贈錢贈物,太史慈得知之后心中感激不已。
然而孔融卻不知,正是他此番的結交和幫助,在之后救了自己一命。
眾所周知,孔融此人雖然搞教育很有一手,但搞軍事卻是個臭簍子,不然也不會淪落到被黃巾軍圍困的地步。
聽聞孔融有難,太史慈立馬赴身相助,然而當時的北海已被黃巾軍圍得水泄不通,說的夸張點就是只蒼蠅都飛不出去。
急于報恩又驍勇善戰的太史慈,硬是憑借單槍匹馬殺出了一條血路,成功將求援信送出。
昔日府君傾意照料家母,家母感戴府君恩遇,遣我來相助府君之急......
太史慈看出劉備救援孔融有所猶豫,憑借自己精準的戰略分析和出色的口才,成功說動其出兵救人,由此孔融才得以脫身。
太史慈的此番驍勇善戰、威猛果敢,堪稱三國版的「孤勇者」。
孔融當初的滴水之恩,卻得到太史慈的舍命相助,說不感動那是假的。
不過,兩人的政治主張卻是南轅北轍,一個是一心上陣殺敵的猛將,一個是凡事主張以禮相待的文人。
大恩既已相報,太史慈也可卸下心理負擔轉投他人。古人云「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幾經輾轉他都沒能得以重用。
興平二年,太史慈轉到了揚州刺史劉繇部下,也是在此期間遇到了他一生的伯樂,江東事業奠基人「小霸王」孫策。
今后之路,我當與卿共闖。
那時太史慈初來乍到,滿心歡喜的以為終于有機會一展宏圖,誰知劉繇卻并不認可他的能力,只堪堪給了他一個探查軍情的小角色。
所謂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兵,揚州刺史劉繇與孫策是敵對勢力,面對后者的緊緊相逼太史慈毫不畏怯迎難之上,兩人斗得難分難舍卻也酣暢淋漓。
當真是英雄惜英雄,勇猛的太史慈讓孫策大為欣賞,而一直懷才不遇的太史慈也十分認可孫策的謀略。
在劉繇病去后,太史慈成功安撫原先的舊部下,并帶領他們投于孫策麾下。
雙向奔赴的「君臣CP」終于正式會晤,縱觀太史慈的整個人生,這段時光毫無疑問也是他的高光時刻。
被孫策萬分信任并委以重任的太史慈,頻頻征戰沙場、奮勇除敵,沙場上奔馳的不僅僅是駿馬,還有他多年來郁結在心的萬丈豪氣。
一時豪杰志義之士,皆非后人所能冀,然太史慈者尤為可稱。
荊州劉磐一直是東吳的心腹大患,孫策不堪其擾,便任命太史慈為建昌都尉率兵征討劉磐。
所謂氣貫長虹、越戰越勇,太史慈硬生生將那劉磐打出了「創傷后遺癥」,此生都沒敢來過江東。
相互信任的「君臣CP」,如此情深義重,亂世的戰火中可歌可泣。然而幸福總是短暫的,邁向人生頂峰的太史慈,卻被命運的耳光一把扇到了最谷底。
隨著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伯樂孫策早逝,太史慈也被雪藏了。
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太史慈固然有勇有謀,但是隨著孫權的上台注定了他的沒落。
一方面是年幼的孫權,急于樹立自己的威望敲打之前的舊臣子,另一方面也必然是要培養自己的心腹,以轉變對自己不利的局面。
當然面對太史慈這樣有聲望的部下,孫權也不會做的太過,畢竟不能落人話柄。
孫權太史慈能制衡劉磐為理由,再也沒給他安排其它任務,專一將治理東南方的任務托付其管理。
孫權統事,遂委以南方諸大事。
東南方向來不是三國的主戰場,也就是說太史慈現實中無法再征戰沙場。
只能「夢回吹角連營」,一代名將就此「銷聲匿跡」。此番郁郁不得志,太史慈最終在四十一歲時去世,真真是壯志未酬。
太史慈驍勇善戰、重情重義,最后卻落得抱憾終身的下場,當真是造化弄人、令人唏噓。興許是真實歷史中,太史慈的遺憾太過沉重,重的讓人心顫。
直至臨終前,太史慈都還在感嘆:「丈夫生世,當帶七尺之劍,以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逝乎!」
所以在陳壽撰寫《三國志》時,人為的給他續添了幾年壽命,讓他能夠再回疆場。斗智逞謀的群英會、為三國鼎立奠定基礎的赤壁之戰,都能窺見他的身影。
比起現實中郁郁寡歡,抱憾而終的結局,或許太史慈更愿意如書中那般:于戰場上身中數箭,傷重身亡。
如此這般悲壯、凜然的退場,才配得上他一輩子難涼的熱血。對于太史慈,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
參考文獻:《三國志》、《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