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嗣同身后事:父親為防兒媳自盡用狠招,后人鮮為人知與性格有關
2023/07/17

一場革新,一場百日不足的戊戌變法,在新舊交替思想的晚清中,宣告失敗。

這是一次歷史上壯烈的改革,也造就了令人惋惜悲痛的結局,在光緒帝與慈禧太后的較量中,痛恨戊戌變法的慈禧最終靠著自己強大的勢力,碾壓光緒,導致戊戌六君子被下令斬殺,一命嗚呼。

這段歷史中有一個人值得被關注,也是戊戌變法六君子其中一員,他便是譚嗣同,更是晚清維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雖然他的生命停在了33歲那年,但他的故事卻經典永流傳,中國歷史的足跡永遠有他崇高的位置。

夫妻伉儷情深

譚嗣同與之妻子李閏的緣分要從父親譚繼洵說起,譚繼洵乃湖南瀏陽縣人,二十九歲考中舉人,一路走上了仕途,在清朝官職權利也非常的強大,他有一好友名叫李壽蓉兩人同在戶部任職,可以說是惺惺相惜的知己,兩家交往十分密切。

在李壽蓉女兒李閏誕生時,兩家便為兒女定下了婚約,希望能夠維持兩家友好的關系,隨即在李閏成年之后,受父母之命,李閏便嫁給了譚嗣同為妻。

在那個年代婚姻包辦習以為常,很少有自由式兩情相悅的戀愛,但譚嗣同與他的妻子卻是那時的一股清流。

一襲紅裙,一件紅紗,十八歲的李閏終于嫁進了譚家的大門,婚禮中門庭若市,由于譚繼洵當時的職位,與其親家的身份,很多親朋好友前來祝福。

譚嗣同劍眉星目,也是一表人才,而李閏小家碧玉,雖然長相一般,但性格溫婉,兩人舉辦完婚禮,譚嗣同對她一直發乎情,止乎禮。

慢慢的李閏也愛上了這個博學多才的男子,更是心甘情愿的在譚嗣同身后默默打理自己的小家,并且十分支持譚嗣同的事業。

而在這場婚姻里,李閏雖然不如丈夫學識淵博,但作為大家閨秀,李閏成長的歲月也讀過非常多的書籍,這更讓兩夫妻有話交流。

很快兩人有了自己的寶寶,生活更是好不愜意,但奈何孩子出生之后不久便生病夭折,而緊接著大夫判定李閏自此不好有孕,這讓李閏心里十分難過,傳統思想的根深讓她覺得不能為譚家傳宗接代十分沒用,甚至李閏有考慮讓譚嗣同再次納妾。

可譚嗣同想都沒想直接拒絕,此時的譚嗣同已經接收了不少國外的新思想,對此事并未看重,這件事讓李閏十分感動,兩夫妻關系更是如膠似漆。

譚嗣同在外求學奔波中,雖然與妻子聚少離多,但經常跟妻子寫信互訴衷腸,每一份信的開頭總會寫四個字:夫人如見。

從這不難看出譚嗣同對李閏的真實情感,雖然兩人聚少離多,但通過信件交流也情意綿綿,直到1895年,中日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這次事件讓譚嗣同看清了當時清朝的腐朽,他內心憤慨卻無力回天。

與妻子寫信告知自己將要做的事情之后便召集了志同道合的伙伴開始上書朝廷,要求變法。

而對于丈夫的舉動,李閏從來都是抱著支持的心態,譚嗣同的思想在相處的日子里也慢慢的改變著李閏,在丈夫的引導下李閏還參加了婦女協會,擔任理事一職。

而后譚嗣同發起女性不纏腳運動,妻子李閏更是首當前沖的做支持者,并帶領一眾婦女上街大肆宣揚女性的權益,這個時候已經是清朝末期。

在兩人十幾年的婚姻中,可謂是伉儷情深,即便是譚嗣同的朋友也羨慕他們這種一世一雙人的美好感情,奈何天公不作美,譚嗣同走的終究是一條艱難困阻的路,這也導致兩人最后陰陽兩隔的局面。

譚嗣同以死明志,李閏想追隨

光緒二十年,國家內憂外患,再也不能兩耳不聞窗外事,妄圖用閉關鎖國來祈求安寧,外國人虎視眈眈盯著中國這塊大羔羊。

為了清朝未來昌盛,譚嗣同召集梁啟超和康有為幾個好友積極為變法做宣傳,當時的光緒帝也是贊同幾人的變法革新的。

光緒帝認識到現有的宮廷制度已經不足以撐起一個國家,唯有革新建立新的體系,才能拯救那時岌岌可危的現狀,保住自己的帝位。

于是他向慈禧商量變法事宜,慈禧是一位對權利非常癡迷的掌舵人,為了可以繼續掌控這個國家一開始她是同意進行改革的。

只是譚嗣同等人對于如何變法采用的方式略微激進,為了挽救清朝,譚嗣同請求光緒帝裁扁抵制變法的官員。

而一旦涉及到政治權利,這必定讓掌權者惶恐,慈禧太后感受到了危機,便再也不像以往支持創立新制度。

于是朝廷上下形成了兩種對立局面,一面是以光儲帝同意革新的維新派,一面是以慈禧太后為主的守舊派,雙方互不相容,更是互不相讓。

這期間縱使譚嗣同和一群有志之士堅持己見,但奈何當時的清朝擁有最大權利的還是慈禧太后,甚至到後來光儲帝被慈禧使用手段軟禁。

這讓譚嗣同一種維新派沒了支持力量,隨即譚嗣同眾人找到袁世凱希望他能夠將光儲帝救于危難。

可袁世凱當時兩面三刀,他表忠心為光儲,實際對營救光儲帝行動遲遲不下命令,袁世凱知道慈禧太后權利很大,生怕一個不慎沒能救出人,反而被慈禧拿捏。

盡管當時譚嗣同眾人一直催促袁世凱,他還是各種周旋,最后的結局便是倒戈在慈禧一邊。

慈禧的勝利,也宣告了戊戌變法的失敗,至此參與戊戌變法的六君子被關進獄中,康有為,梁啟超二人得到消息提前逃到國外躲過了這個劫難。

譚嗣同父親作為朝廷命官,通過權力也并非不能將譚嗣同救出,但是在獄中探望自己兒子時,譚嗣同斬釘截鐵告訴自己父親不需要為他再去奔波。

這時的譚嗣同已經一心赴死,他認為變法是必須的,而維新的道路必定會有流血和犧牲,即便如今淪為階下囚,他仍在牢獄中灑脫創作多首詩來表達自己的滿腔熱血。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這句詩中也讓譚嗣同父親讀懂了他的決絕,譚繼洵知道自己這個兒子為了救國一心赴死,便沒有再勸說。

在其妻子李閏去獄中探望譚嗣同時,他寬慰妻子在自己捐軀之后希望她能夠好好生活,不要過度悲傷,他的死是有意義的。

李閏自知自己無法改變結局,無奈只能痛苦表達自己的不舍與難過,她都沒能為他生下一兒半女,如今又是這樣的局面,李閏覺得自己是譚家的罪人。

盡管在獄中,譚嗣同依舊寬慰妻子,如今國家內憂外患,心臟被慢慢腐蝕,沒有一個好的領導者,如果自己的孩子出生在這樣的年代,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悲哀,與其日此還不如不來,免受其罪。

李閏身心俱疲,但也有被丈夫話安慰到,隨后只能回家中等待最終結果。

1898年9月,慈禧發動變革,此時光儲還被囚禁,無力做任何事情,為了震懾那些企圖撼動她地位的文化份子,慈禧太后正式下旨于于人流量巨大的菜市口處決戊戌六君子。

譚嗣同在獄中最后一刻長嘆:「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也表達了他無畏的精神。

一個知識分子薄弱的力量注定抵抗不了這需要被改革的整片天,隨著刀起刀落,譚嗣同離開了人世,在眾人的視線中歸于塵土。

譚嗣同身故之后,其父親譚繼洵對這個國家更是失望透頂,隨即辭去了官位,并為兒子料理后事。

譚嗣同妻子雖早預料到如此結局,但心里也不能接受,兩人感情本就深厚,一起生活幾十年自然經不得如此打擊,每日都躲在房間暗自神傷。

譚繼洵看到兒媳狀態心里著急,奈何勸慰的話也不知該如何訴說,只能時不時寬慰幾句,讓李閏向前看,日子還要過下去。

可丈夫沒了,自己也沒有一兒一女,獨留李閏自己的日子她覺得實在沒有意思,便決絕的選擇了自盡,想隨丈夫而去一了百了。

還好李閏尋死之時譚繼洵及時趕到將她救了起來,李閏痛哭希望自己公公不要管她,就讓她這麼去了,譚繼洵看李閏一心求死急不可耐,隨即開始想辦法如何讓李閏重啟生活的意志。

李閏撐起譚家一片天

讓李閏有活著的信念,這必須讓她有必須要做的事情,譚繼洵將李閏叫到書房與她談起今后的生活,他告訴李閏以后譚嗣同的小侄子由李閏撫養長大,并且兩個小侄女以后的教育需要李閏負責。

她飽讀詩書,又跟著丈夫學習了那麼多先進思想,孩子們也是譚家的未來,這個重擔必須由李閏擔起來,李閏聽到此連忙擺手拒絕,但譚繼洵為一家之主,態度強硬,說完便把小侄子帶到了李閏身邊。

有了小侄子的陪伴李閏黑暗的生活也仿佛照進了一絲光亮,她一生未能與丈夫孕育兒女,此時更是被思念與遺憾都寄托到了小侄子身上。

此后李閏耐心教導小侄子,也再沒有了自盡的想法,除了擔當起家庭教育的重任,閑暇時李閏開始思考自己還能做些什麼,因著長期與丈夫譚嗣同的交流,讓李閏也有了家國情懷,她想為這個國家做些什麼,為以后的孩子有更好的更加文明的環境做些什麼。

于是李閏萌生出了大膽想法,準備在當地創辦女子學校,有了想法資金變成了問題,只能變賣現有家產來籌募資金,靠著這些錢瀏陽第一女子學校就此成立,李閏也擔任了校長一職。

隨著學校走入正軌,李閏開始援助那些無家可歸的孩子,家里只留基本的生活錢財,剩余部分全部用來做慈善。

唯一不變的是李閏對丈夫的思念,每月她都會抽出兩天時間去到自己丈夫墳前訴說自己每做的一樁樁和一件件事,從后世留下的詩篇中,也可看出李閏對丈夫深深的不舍。

她曾寫過一段凄美的詩句「前塵往事不可追,一成相思一層灰,來世化作采蓮人,與君相逢橫塘水」。

她用這樣的方式寄托思念,也支撐著自己活下去的勇氣。

整個譚家全部由李閏支撐,她更要堅強,在此后的歲月里,她還為丈夫修建祠堂,來宣傳譚嗣同的思想,回國之后的梁啟超等譚嗣同的好友也曾去祠堂進行緬懷,并且奉上來了牌匾,這個牌匾確實對李閏付出的肯定。

民國1925年,李閏去世,享年60歲,死前她沒有一分不舍,偌大的譚家她聽從了公公譚繼洵的之事負責任的支撐了起來,兒女也全部長大成人,有了獨當一面的能力。

如今,她終于可以與心心念念幾十年的丈夫于另一個世界相見,她內心平和亦足矣。

李閏死后譚家后代為她舉行了盛大的葬禮,并且將她的墳墓與丈夫譚嗣同放在一起,李閏的一生因譚嗣同活的精彩,也因譚嗣同讓她的后半生備受煎熬。

譚嗣同固然并不是一個盡職盡責的好丈夫,但人為刀俎,我為魚肉,譚嗣同經歷如此多的苦難雖然沒能改變當時的現狀。

但也用他的方式來證明這一生為了變法做出的強烈犧牲,更是為了警醒世人,感召后人,讓那個腐朽的制度早日邁向另外一份光明。

人總有一死,譚嗣同卻死的壯麗,死的千古。

他的父親譚繼洵也死得其所,好好的照顧了自己的兒媳,李閏更是巾幗不讓須眉,她是女中豪杰,死的依舊光榮,如今回首看歷史軌跡,他們都逝在了歷史的千碑之上。

譚氏一族個性都非常鮮明,他們一心為國,后代也全部成為棟梁,這些都是祖上傳下來的正直思想。

而譚嗣同,以身許國、再難許卿,可他們都不曾后悔,也不會后悔。

經常這樣對你的人,其實就是看不起你,不要深交了
2023/08/09
「男人無能,一看便知」,沒出息的男人離不開這三句話
2023/08/09
平平無奇的小個子女生,當模仿博主穿搭提升衣品后,整個人都變了!
2023/08/09
60歲女性著裝小貼士:裙子要過膝,褲子要寬,顯得苗條又優雅
2023/08/09
老照片:老外眼中的1908年成都,百年前的成都更漂亮!
2023/08/09
狗狗忠不忠心,摸它這幾樣東西,就清楚了
2023/08/09
這7種狗沒有「攻擊性」,不用怕被咬,很適合家養
2023/08/09
研究發現:夫妻雙方在這個年齡段,生出的孩子智商更高,你知道嗎
2023/08/09
父母再累再忙,也不要讓這3種老人幫忙帶孩子,容易把娃養「廢」
2023/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