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這個詞在大眾心目中都是金尊玉貴的代表,但凡有人被形容為公主,那就說明這個人的地位很高,幾乎無人能敵的,也是眾人艷羨的對象,但妳知道嗎? 其實古時候真正的公主雖然地位確實尊貴,但她們的命運卻大多都很凄慘,尤其是成年后的公主,大多都不能選擇如何度過自己的人生。
這些公主,有的被嫁給皇帝需要籠絡的大臣,有的干脆被遠嫁他國聯姻,以確保自己父系氏族的皇位永保,確保她們存活期間兩國不至于交戰,尤其是清朝時期, 很多公主都被嫁給了蒙古人,嫁過去后她們基本上都不能擁有自己的子嗣,這是為什麼呢?其實是因為蒙古自古以來就有一個令人瞠目的惡習,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逃不脫和親命運的公主們
將公主嫁到別國和親,這在我們國家的歷朝歷代中都有記載,算是一種為了兩個國家或者部落和平所做出的心照不宣的決定,當然,做出這些決定的都是掌權者們,是公主的男性直系親屬,他們或是無能保護自己的國家和子民,只能犧牲手無寸鐵的女兒或者姐妹來鞏固皇權。
或是明明有能力卻不舍得輕易使用這些能力和資源來強國興邦,所以選擇了用他們認為最簡單輕松的方式犧牲掉女兒或姐妹的人生來維系他們的權力框架,總之, 公主生下來并不能和皇子一樣注定享受一生的榮華富貴,她們更多的身份都只是工具而已。
歷史上最有名的和親故事應該是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的故事了,雖然文成公主被歷史渲染成了一個鏈接唐王朝與吐蕃之間友好關系的橋梁,但她作為一個宗室之女,明明是可以衣食無憂平靜的過一生的,只是因為唐王朝需要犧牲一個女子,她就只能成為唐太宗的「女兒」,然后遠離家鄉,去嫁一個不知道是好是壞的男子。
沒有子嗣,結局凄慘
有人或許會覺得像唐太宗一樣的皇帝還算有點良心,至少沒有把自己至親的姐妹或者女兒遠嫁他鄉,那到清朝的時候,被送去和親的公主們就是貨真價實的皇族女兒了,據統計,大清皇朝一共存在了296年,這些年間所有皇帝們加起來一共育有45個成功長大的公主,這其中就有21個是和親到蒙古的,這個數據比例實在令人驚嘆唏噓。
這些一茬又一茬長大的清朝公主們,盡管都擁有很強大的父親,但依然會在一個「合適」的時間換嫁到蒙古,或許她們一開始是帶著對未來夫君的期望去履行這個被強加在身上的義務的,但事實是只要接到和親旨意的公主,她們的人生就基本上等同于廢掉了。
這個廢掉的意思不光是指她們在異國他鄉沒有親人朋友,語言不通,習俗不同而過得孤獨, 還因為她們往后的人生都會伴隨著一眼就能看到頭的孤苦——無法掌控自己的婚姻生活,沒有跟著誰過日子的決定權,也永遠都不會擁有子嗣。
蒙古人的惡習
為什麼這些公主嫁過去都沒有子嗣呢?如果說是因為當時她們去和親時路途遙遠,大部分女兒家都忍受不了所以身體被傷了根本,導致無法受孕,這就有些過于牽強了,首先滿族女兒本身的身體狀況并不弱,她們都是從馬背上長起來的,雖然做公主會受到很多桎梏,但在鍛煉身體這一件事上并沒有懈怠。
退一萬步說,即使是她們身體羸弱,在和親途中受到傷害導致不能受孕,那也不可能所有公主都是一樣的,所以這個說法根本站不住腳,這些公主們為什麼最終沒有子嗣,其實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她們雖然是公主,但生長在蒙古的對立國,當時的蒙古國和滿清皇室雖然沒有開戰,但一直都相互防備著,如果讓清朝過去和親的公主生下孩子,那孩子就擁有了大清的血脈,如果這個孩子長大后會和兄弟們爭奪皇位,那蒙古國就很有可能落在有清皇室血脈的孩子手中,在尤其重視血脈的古人心中,這就等同于國家被清王室占領了。
第二個原因是蒙古有一個惡習,那就是他們并未把女人當人,只是財產而已,他們歷來都有兄死弟繼,父死子繼的傳統,只要兄長或者父親死掉,那屬于死者的財產自然就由他的弟弟或者兒子繼承,而這些財產,也包括女人,哪怕是身份尊貴的公主也難逃這樣的命運。
因為這個惡習,大清嫁過去的公主也隨時面臨被繼承的風險,她們或許前一天還是父親的妻子,第二天就會變成兒子的女人,這樣的情況下,她們生下的孩子要如何自處,如果遇到人事不管的,或許自己會淪為親兒子的女人,所以這些從小受到文明教育的公主們也會主動選擇不要子嗣,就是不想讓自己受的罪孽讓子女再遭受一遍。
結語
古代的女人歷來地位地下,哪怕貴為皇室公主也一樣難逃凄慘命運,她們但凡被派往他國和親,就代表了永遠和自己的親人分離,到死都只能在他鄉遙望思念家鄉。 只是不知道選擇讓弱小的她們來犧牲然后成全自我的父親兄弟們,有沒有哪怕一刻有過一絲愧疚,愧疚于自己的無能和冷血,愧疚于利用自身的權力陷女兒姐妹們于萬劫不復之境地。這些都已經無從考證了。
還好社會進步了,現如今女性地位大大提高,女性被父兄當作財產隨意處置的情況也已經基本上絕跡, 感謝這個時代,也感謝為女性爭取地位的勇士們,希望國家永遠昌盛,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