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一生最大的失敗,重點培養了三個人,結果這三人葬送了蜀國。可以說,蜀國的滅亡諸葛亮是要負主要責任的,因為他的用人失誤,才導致了蜀國在不該滅亡的時候卻輕易滅亡的悲劇。
我們知道諸葛亮以智謀聞名三國,是蜀國的重臣,為了蜀國的發展他也是盡力了。在他的有生之年重點培養了三個人,一個是姜維,一個是董厥,還有一個就是諸葛瞻。
姜維:字伯約,投降蜀漢之后就被諸葛亮一眼相中,委以重任,并且成為了諸葛亮的徒弟。諸葛亮在他的身上花了大力氣,培養成自己的接班人。諸葛亮走后,姜維順利的成為接班人,官至大將軍,繼承諸葛亮的遺志,繼續北伐。
董厥:這個人可能大家不熟悉,但是他是諸葛亮重點培養的專攻內政的人才。最初在諸葛亮的丞相府任主簿,被諸葛亮奉為「良士」,後來擔任尚書令,諸葛亮走后官至輔國大將軍,平尚書事,成為蜀漢朝廷的一把手。
諸葛瞻:也就是諸葛亮的長子,諸葛亮重點培養的人物。很多人可能疑惑,諸葛亮逝去時,諸葛瞻才八歲,諸葛亮是如何培養的?其實諸葛亮對他的兒子是最上心的,從小就害怕他不能夠成才,臨終的時候還做了一篇《誡子書》留給諸葛瞻,同時還吩咐身邊的人多多照顧他的兒子。後來諸葛瞻官至衛將軍,平尚書事與董厥一起同為朝廷一把手。
不知道大家看出一些端倪沒有?諸葛亮走后,蜀國由內到外其實都被諸葛亮培養的人控制完了,在外,姜維身為大將軍,兵權在握。在內,諸葛瞻,董厥把持朝廷的一切。其實這一切的安排都堪稱是天衣無縫的,按諸葛亮的意思,蜀漢內外一心,何愁不能興復漢室!
可是諸葛亮做夢也沒想到,這三個人不但沒有興復漢室反而葬送了蜀國,為什麼呢?因為在諸葛亮走后這三人內訌了!內訌的原因就是:該不該北伐。姜維繼承諸葛亮的遺志,一心只想北伐,而諸葛瞻和董厥則堅決反對,于是三個人就斗上了。
這三個人內斗的結果就是內耗,同時催生了一個大壞蛋——黃皓。本來姜維,董厥,諸葛瞻三個人任何一個都可以輕松的解決黃皓,可是黃皓也反對北伐,于是董厥和諸葛瞻極力的保黃皓,想的是扳倒了姜維再除掉黃皓,結果導致姜維不但沒解決黃皓,差點被黃皓解決。
于是黃皓就在三位大佬的內斗中為所欲為,越做越大,最后三個人還沒有斗出個結果,蜀國倒先被黃皓搞得亡國了。當然這里面還不得不提的就是諸葛瞻,這就是個十足的坑貨,姜維和董厥最后好歹一起帶兵擋住了鐘會十萬大軍,而諸葛瞻守綿竹一戰就丟了,還充什麼英雄,不知道固守綿竹,居然蠢得出城與鄧艾決戰,結果戰敗身逝,也直接導致了蜀國的滅亡。
怎麼說呢?諸葛亮辛辛苦苦的培養人才,自以為天衣無縫,沒想到會是這麼狗血的結局。這又能怪誰呢?怪只怪諸葛亮在培養他們的時候沒有給他們統一思想,就匆匆的去世了。不得不說,諸葛亮用人不當,對蜀國的滅亡是要負主要責任的,恐怕這也是他一生最大的失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