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是古代歷史上最精彩紛呈的時期之一,故事多多,英雄豪杰輩出。
且因為小說《三國演義》的影響,那個時期的英雄豪杰們,在知名度上,普遍高于其余歷史時期。
在三國時期,有郭嘉、荀彧、賈詡、諸葛亮、龐統等頂級謀臣,也有「二十四名將」、「五虎上將」、「五子良將」等等耳熟能詳的將軍。
這些人,一向也是網絡上討論度比較高的三國名人,關于他們的故事、謀略、戰績等,都是歷史愛好者比較熱衷了解的。
在他們之下,在三國時期其實還有一些很厲害,但因為各種原因,導致知名度不高,且被低估的文臣或武將。
本文就談談其中的一位,曹魏江夏太守文聘。
文聘本是劉表的部下,赤壁之戰前,因劉表之子劉琮舉荊州降曹,因此,文聘也被迫降曹。
在歸降曹操后,文聘被曹操任命為江夏太守,此后,文聘的爵位升了好幾次,最后升到新野(縣)侯,將軍號也做到了「后將軍」,還在曹丕時期得到了「假節」之權。
但文聘的實職卻一直都是江夏太守,甚至一直到老,他都只是江夏太守,就這麼一個職位,文聘做了幾十年。
根據歷史記載,文聘算是戰功赫赫,但總是不升官,這種情況其實不太正常。
史書并沒有太多記載可以解釋這種狀況,只能推斷,他是荊州降將,而且,在曹魏陣營中,荊州勢力又沒有跟腳,朝中無人可依靠,官自然做大不。
可鎮守一個地方數十年不挪窩,還是江夏這樣的要地,又不能說不被信任。
歷史很復雜,還是不去猜了,簡單談談文聘的戰績吧。
從《三國志·文聘傳》中的記載來看,文聘的戰績雖然不多,但卻是相當輝煌的,他曾擊敗過孫權,還擊敗過不可一世的關羽。
赤壁之戰后,原屬荊州的江夏郡一分為二,一半在孫權手中,另一半在曹操手中,被曹操交給了文聘鎮守。
這個時候的文聘,在江夏要同時面對兩股敵人,占據一半江夏的孫權和占據南郡的劉備(后來是關羽)。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文聘配合樂進在尋口擊退關羽,「與樂進討關羽于尋口,有功」,又單獨在漢津毀了關羽部的輜重,「又攻羽輜重于漢津,燒其船于荊城」。
這兩次戰斗規模其實并不大,因為樂進和文聘麾下的兵馬加起來,都不超過一萬,關羽既然被擊敗(或擊退),指揮的兵馬想來也不會太多。
但不管怎麼講,好歹是擊敗或擊退了后來「威震華夏」的關二爺,由此看,文聘的軍略是不差的,有這個戰績,至少能坐穩「名將」的頭銜。
后來關羽北伐,把曹仁圍在樊城,在我看來,如果不是守在江夏的文聘要防著孫權,其指揮的兵馬也不夠他折騰,曹操都不用大老遠的調于禁、徐晃來救,讓近在咫尺的文聘去救,沒準都能給曹操一個驚喜。
于禁不知道樊城附近的氣候和地形,所以被關羽「水淹七軍」,籍貫屬荊州南陽郡(襄陽、樊城當時都屬南陽郡),且長期在荊州為將的文聘,不一定就會上關羽的當。
當然,文聘的主業是鎮守江夏,最主要的敵人還是江東孫權,他成為江夏太守后,絕大多數時候的職責,也就是不讓孫權占領他鎮守的江夏。
文聘和東吳陣營交戰多次,他后來升上去的爵位和軍銜,大多是在孫權身上撈來的。
曹魏黃初七年(公元226年),孫權出兵攻打石陽(屬文聘鎮守的江夏郡治所)。
《三國志·文聘傳》中記載:「孫權以五萬眾自圍聘于石陽,甚急,聘堅守不動,權住二十余日乃解去。聘追擊破之。」
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文聘守住城池后,還能「追擊破之」(偷襲東吳斷后的潘璋部),文聘在這一戰中體現出來的能力,可以算是上上了。
史書最后給文聘鎮守江夏的評價是:「聘在江夏數十年,有威恩,名震敵國,賊不敢侵」。
這個評價其實相當高,這或許也是曹魏一直讓文聘待在江夏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過,我還是以為,要是給文聘更大的舞台,或許他的成就會大得多,至少,從《三國志》中的記載看,文聘沒怎麼打過敗仗。
把文聘困在江夏數十年,委屈他了,也讓他被低估。
參考文獻:《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