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清末最高者,慈禧的確比別人更需要保護。除了身份足夠尊貴外,最重要的是她的一系列操作,將整個王朝和百姓徹底推向了歿路,這樣一來想要她的人數不勝數。
熟知歷史的我們會普遍認為,將一個朝代的更迭完全在女身上會有失偏頗,同時也是對她的不公。但那時的天下人可不這麼認為,畢竟百姓流離失所,食不果腹的時候,慈禧還在宮里對著一百多道御膳食不下咽呢。
兩廂對比,整日在苦海里的百姓們怎麼會愿意呢?揭竿而起也成了遲早的事情。這個時候除了京城的衛們,一旁人的作用也凸顯了出來。
作為慈禧身邊最稱心的三個,無論是張蜀錦,宮寶田還是李瑞東,在當時都是武界能橫掃一片的人物。張蜀錦是最早跟在慈禧身邊的人,他出現時也是慈禧人生最得意的時候。
咸豐皇帝走前將兩枚代表著權的印章分別交給慈安和慈禧,目的是希望她們之間能夠互相牽制,保證同治帝長大后能順利。
可他高估了慈安太后, 她既沒治理國家的能力,又沒有掌權的心,日子一久,大權自然落入了對手慈禧手中。有了權力,她就要想方設法招攬各方面人才為己用,文的用于政治,武的自然留在身邊保自己的安全。
同治四年的武舉考試中,張蜀錦憑借外形和自小練就的一身本領奪魁,同時也被慈禧看中收下,一跟就是一輩子。歷史上對他評價最多的就是「愚忠」。
忠心沒錯,錯就錯在他沒跟對人。八國聯軍時,慈禧為了保命,出走了京城。 這一路上她面臨的不止是苦的環境,還有不斷追她的義士們。張蜀錦幫了她多次,在當事人看來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可換個旁人的角度,他就是是非不分。
同治在位僅僅十三年便走了,慈禧為了能夠繼續把控,精挑細選之下, 將年紀同樣很小的光緒拉上了皇位,她繼續垂簾聽政。
光緒二十年,慈禧的六十大壽上一個武藝不凡的青年,身姿和腿法運用起來行云流水,一個利落的大鵬展翅,更是讓在場眾人紛紛拍手叫好,看起來似乎不比武狀元張蜀錦差。 慈禧微動,升起了將他收在身邊的想法,有了張蜀錦,再來個李瑞東,還怕自己的日子過不安穩嗎?
一道旨賜下,李瑞東的身份發生了變化,一夕之間, 從平民成為了紫禁城中有品階的二等,同時兼任教師。升官本是一件好事,只是皇宮中高手如云,一個從未聽說過名字的平民來給他們這群人做老師,對他們來說更是羞。
他們想要給他一些難堪。面對這些人,李瑞東欣然接下,他用自己的實力征服了這群「大內高手」, 被冠上了「大內飛鷹」的稱號。三年后,宮寶田進京了。作為八卦連環掌的傳人,他的名聲遠高于張蜀錦和李瑞東。
而光緒正是因為聽到了有關他,才迫不及待招他入宮來保自己和慈禧太后。在這個時期,即便身為皇帝,他也時常處于不安中。
他隨時都有可能被趕出紫禁城,外面想他和慈禧的人實在太多了。 慈禧身邊有張蜀錦和李瑞東兩個高手,但他沒有,如果不為自己找一個得力干將的話,不敢保證慈禧會不會有天不管他。
光緒的憂很快來了,1900年的八國使得他們走了整整一年才回京。這期間三個人在他們的安全上發揮了作用,同時,也讓李瑞東和宮寶田有了另外的想法。
他們發現慈禧太后做人做事過分,經歷了這一年多,看遍了各地民間生活,見識到了百姓們的環境。
原以為慈禧回京后能有所改變,可沒想到她依舊自我,滿腦子都是如何享受,如何將權力在手中,從不去思考怎麼改變老百姓的生活環境,這樣的人真的配讓他們效忠嗎?
一番深思熟慮后,兩人先后離開了京城隱民間。
宮寶田本打算開個館過一生,奈何名聲太大引來了張作霖。張作霖想讓他為自己辦事,但看他精瘦的模樣擔心他徒有虛名,就升起了試他武功的想法。
宮寶田也不虛,直接說: 「用你的槍來,我沒了算我倒霉。如果沒事,你就得承認我的功夫。」
張作霖一聽來了精神,就瞄準他過去,宮寶田躲過后,在場眾人都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張作霖又開了一次,結果不言而喻。對宮寶田,他是服了。
宮寶田至此一直待在他身邊,直到皇姑屯事件后,看著張家父子倆,他愧難當地辭去工作,回家徹底隱。
另一邊的李瑞東倒沒他經歷這麼多,同樣回家開了間館,過著自己平靜的小日子。
不曾想某天卻被人下了「書」,拿起一看,是最近武界非常有名的霍家人,霍元甲。他嘿嘿一笑接下,別看他現在53歲,比那小子年歲大不少,真打起來不行的肯定是對方。
台上,看著霍元甲了得的腿法,李瑞東靈活,兩人交手半天,霍元甲拿他沒辦法。 不過年歲大了體力不行這是真的,李瑞東不想承認也沒辦法,體力漸漸,對方仗著年輕,他若是再不出手極有可能要要下台了。
思來想去他沒不起這個人,干脆瞄準空檔將霍元甲錘到台下,此戰告捷。
對于三個人不同的結局,只能說是各自選擇。張蜀錦在參加武舉時,就注定了他這輩子要為朝廷,為慈禧賣命,「成也忠,敗也誠」,換個時期他或許能做個流芳千古的人。
和他選擇完全不同的宮寶田和李瑞東,他們選擇隱是見慣了人間,才對朝廷,慈禧的專制十分不滿。無力改變局面最好的辦法就是眼不見為凈,回鄉,自己養人才是他們能為這個國家做的最后一些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