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史中,皇權是至高無上、獨一無二的,向來只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卻鮮少有臣子權勢滔天,敢把皇帝不放在眼里。漢朝的霍光,卻是這樣的一個少數例子,他非但不怕皇帝,還敢親手廢掉皇帝。
可巧的是,這位被霍光廢掉的皇帝,只當了27天。他就是劉賀。從劉賀得知自己有機會當皇帝興沖沖收拾行囊趕來長安,龍椅還沒有坐熱,就就被霍光以「行昏亂,恐危社稷」的理由聯合上官皇太后廢黜。
此舉簡直讓滿朝文武舉目震驚,劉賀是他一手扶持上去的,也是他廢掉的,皇帝的廢立在霍光眼里宛如兒戲。那麼,在皇權至上的漢朝,為何身為皇帝的劉賀會輕易被霍光廢掉呢?
霍光之所以成為權臣,這還要從漢武帝托孤說起。
晚年經歷衛太子巫蠱之禍,衛皇后一族逐漸式微,漢武帝左挑右選,最終選中了最小的兒子劉弗陵做漢王朝下一任接班人。同時,為了避免之前發生過「子少母壯」的慘劇,武帝狠心賜死劉弗陵的生母鉤弋夫人,并為他挑選了幾位可靠的托孤大臣,分別是霍光、上官桀和桑弘羊。
在年幼的小皇帝成長中,幾乎朝堂中的大小事宜都是由幾位托孤大臣輔佐過來的,其中霍光又是托孤大臣之首。表面上看他們和睦一心,共同輔助小皇帝,實際上是內爭暗斗。
比如霍光和上官桀,他們都想把自家的女兒嫁給漢昭帝劉弗陵做皇后,可誰家都不肯讓步,最后為了妥協,嫁了霍光女兒與上官桀兒子所生的上官氏,這次爭斗才肯收場;再比如為了鞏固聯盟,霍光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上官桀的兒子,當上官桀獲罪后,霍光除了自己的女兒和外孫女之外,把上官一家人都殺掉了。
在無數看得見看不見的斗爭中,霍光成了最后的贏家,也成了唯一的外戚權臣。霍光的榮譽和權勢盛極一時,大家都稱他「大司馬大將軍」。這個稱謂,有著舉足輕重的分量,上一個被這樣稱呼的還是衛青。據史料記載,「將軍」這個詞在漢朝的分量很重,包括將軍、驃騎將軍、衛將軍、車騎將軍等,其中大將軍是排在第一位的,也是最高的將軍稱號,這也意味著他手中的兵權不容小覷。
再加上,自從上官氏成了昭帝皇后,霍光也從權臣一下子躍為外戚,無論是前朝還是后宮的「資源」,都被他緊握在手里。
這樣一來,整個朝廷上都是霍光說了算,軍權也是他掌握著,漢昭帝駕崩,他的外孫女上官氏也成了皇太后,作為上官皇太后的外公,霍光可謂是權勢滔天,盤根錯節,一個剛上位不到一個月的新皇帝實在是難以撼動。
除了霍光本身的權力過大,劉賀作為一名「皇帝候選人」,他的表現也確實不是那麼讓人滿意,換句話說,不讓霍光滿意。
漢昭帝劉弗陵駕崩后,霍光為了能夠繼續大權在握,必須要找到一個好控制的傀儡皇帝,于是他的目光就盯緊了劉賀。彼時的劉賀正身在昌邑國,悠閑地做著小藩王。見到霍光派來傳達懿旨的使者,劉賀欣喜若狂,天上掉餡餅了把「皇位」掉到自己頭上,這還不趕緊收拾東西,連忙帶人去長安。
不知道是出于什麼樣的目的,劉賀剛剛上位,就表現得非常「野心勃勃」,且荒誕不羈。
在他從昌邑國出發前,就有大臣連連叮囑他,一定要服從霍光,小心低調行事。可他剛接了皇帝玉璽,穿上龍袍,就頭腦發了熱。在朝堂上,他開始排斥霍光親信,安插昌邑國舊部,甚至意圖伸手安插人控制上官皇太后所居住的長樂宮。
這一下惹怒了霍光,縱然劉賀如今身為皇帝,霍光對其日漸不滿,被其他臣子看出來,比如他的舊部、如今的大司農田延年。田延年建議霍光廢掉劉賀,另外立新帝,他們在不謀而合之下,找到車騎將軍張安世、丞相楊敞,得知他們是支持的,于是采取行動。
再者,劉賀的行為確實留下了許多「把柄」,做了許多荒唐事。比如在皇帝新喪期間,按祖制是要沐浴守孝,可是劉賀絲毫不以為意,大魚大肉吃著,毫不掩飾。據《漢書》記載:劉賀「受璽以來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節詔諸官署征發,凡千一百二十七事。」這個記載雖然有霍光「欲加之罪」的嫌疑,但無風不起浪,假如劉賀處處謹慎,也不會留下那麼多「把柄」,給霍光留下一個「昏亂無禮,不配為帝」被廢的借口了。
霍光一行人聯合上官皇太后,請得太后懿旨,在一眾臣子的配合下,上官太后讀之前準備好的廢帝詔令,隨即霍光把劉賀的昌邑國舊部全都綁起來,送入廷尉詔獄,并且派兵嚴防死守,把劉賀控制得死死的。之后,劉賀就成了眾人皆知的「廢帝」。
到此為止,劉賀的一場皇帝夢就做完了。短短的27天,經歷了被立又被廢,劉賀或許想借此機會除掉權臣霍光,然而他卻低估了霍光的實力,下手太早,同時在關鍵時刻沒有嗅到危險的氣息,一步棋子落錯,就滿盤皆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