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民以食為天,這句話無論是放在古代還是現如今都同樣適用,因為食物是一個人生存之根本,是維系生命最重要的基礎。雖然人類在很早以前就已經掌握了種植農作物的技術,但人算終抵不過天算,在我國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記載著的饑荒的次數就有數不勝數。
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在建國前發生在河南的一次大饑荒事件。相信大家家里有較年長長輩總是很珍惜糧食,不愿意浪費一粒米。
現在這一行徑在現如今竟然會遭到某些人的不恥和質疑,在這些人看來,現如今我們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何必為了那一口飯而去斤斤計較呢?那是因為他們沒有經歷過這些長輩們所經歷過的貧苦的日子。
在早些年的時候,我國生產糧食的技術低下,糧食完全無法供應得上激增的人口,于是大規模的饑荒頻繁爆發,大部分饑民在餓的實在難以忍受的時候甚至會啃樹皮充饑,饑荒嚴重時,方圓數里內林木的樹皮和枝葉無不被饑民啃食殆盡。
現如今生活在豐衣足食時代的我們聽到這些話時只會一笑了之,并沒有意識到這件事的嚴重性,甚至有一種對于這些事是否真實存在過質疑感,畢竟一直生活在和平年代是難以想象當時的饑民們所遭遇的苦難的。
1942年,正處于我國與日本交戰期間,戰亂的頻發使得百姓們無法正常耕作農作物,由于家中青年勞動力大多都參軍入伍,使得田地無法得到正常的耕種,糧食收成直線下降,正趕上河南當年大旱,于是一場饑荒就這樣無法避免的發生了。禍不單行,河南此次旱災后更是發生了蝗災,所以河南此次饑荒來的迅速,讓人毫無反抗的余地。
由于當時的河南省相關負責人員的決策失誤,使得河南饑荒的消息無法及時的傳達到民國政府。當民國政府得知河南爆發饑荒時,河南的饑荒之勢早已無法阻攔,無法想象中原大地,千里饑荒,災民們痛不欲生。
當時的饑民們在極度的饑餓下甚至把樹上的樹皮和樹葉全部吃完了,連路邊的草都已經在饑民們爭奪下什麼也不剩了。
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饑民們只好吃一種叫作觀音土的土,這種土雖然可以增加人的飽腹感,但土畢竟只是土,吃土不能夠為人提供任何益處,反而吃完之后人的身體會遭到極大的損傷,但這顯然不是饑民們還在意的了。
此時的河南,早已經不是平常那個人民其樂融融的平原大地了,河南的饑民們不斷因為一點點的食物便產生暴力沖突,甚至殺人越貨的事件都時有發生,暴力、恐懼和饑餓充斥著人民的身心,在生存面前,一切都顯得多麼渺小。
為了活下去,很多人被迫選擇了放棄自己土生土長的地方,而是逃荒到其他地方以尋求活路,據記載,逃荒往臨邊省份的饑民比以逃往陜西和湖北的較多。但是逃荒也并不能保證他們的生命,光是死在逃荒路上的人就已經數不勝數。
當河南的饑荒呈一種無法挽回并迅速擴大的趨勢蔓延時,這件事終于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關注,一名美國記者將他在河南看到的饑民痛不欲生和饑民們因極度饑餓死前瘦骨嶙峋的樣子拍攝并記錄了下來。
這位美國記者白修德不僅僅記錄了饑民們的生活,更記錄了在饑荒發生時仍在大吃大喝肆意浪費糧食的官員們的奢靡生活。當他提出讓這些官員來救濟饑民時卻被毫不留情的以糧食要供給給士兵為由拒絕了。
他明白想要靠這些只顧個人私利享受的官員來拯救饑民們是不可能的,于是他將照片和記錄的情況都展示給了蔣介石。
在這血淋淋和慘不忍睹的真實照片記錄下,這才使得蔣介石真正愿意面對河南饑荒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