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冷兵器時代,一個強大的武將往往可以撐起一方勢力,董卓手下了呂布,劉備手下的關羽等,都是能夠震懾一方的名將。
那麼這些武將究竟誰最厲害呢,除了從一些戰斗結果來判斷,武將兵器的重量也是判斷方式之一。
所謂一力降十會,在絕對的歷練面前技巧顯得蒼白無力,因此武將所使用的兵器可以直接證明武將的戰斗力,那麼古代武將的兵器重量,究竟是書中的虛構,還是真實的歷史呢?
如果大家平時接觸過一些真正意義上的冷兵器就會發現,冷兵器并不像我們想象中那麼容易,別說是各種招數,就連簡單的揮動都很難控制。
即使是常年習武之人,多半也會選擇劍、刀這種較輕的短兵器,因為長兵器的重量并不是一般人可以控制的。
在武術圈子中有這樣一段話:「日刀月劍一輩子槍。」
這種說法并沒有貶低某些兵器的意思,只是單純的表達長短兵器在學習上的難度,而不同的兵器會有難度之分,和兵器本身的大小和重量有很大的關系。
就以常見的長槍來說,普通木質結構的長槍大概在10斤到15斤左右,鐵桿長槍或者一些特殊的長槍,可以達到20斤以上。
這樣的兵器即使是習武之人使用起來也非常的困難,幾乎沒有任何靈活性,當你使用長槍攻擊敵人的時候,用劍的高手可能已經接連刺了你三劍,因此長兵器想要練出來非常的困難。
不只是技巧,還有足夠的力量,即使拋開一些可能不太實際的記載,僅僅以10斤作為長槍的基數,想要靈活的使用它也不是那麼容易。
而且長槍在古代的長兵器中已經屬于「輕武器」,畢竟長槍的和重量主要集中在槍頭的位置上,比長槍中的武器非常多,比如大刀、戟、槊、斧、錘等。
在古代戰爭的相關記載當中,使用長槍的武將基本上都是以靈巧和技術為主。
例如三國時期的趙云就是典型的例子,偏力量型的武將都會使用其他長兵器(張飛的矛要重于普通的槍)。
為何古代武將會偏愛重型長兵器呢?一方面是戰場上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快速結束戰斗的需要。
所謂一寸長一寸強,長兵器的優勢結合戰馬,會對步兵以及短兵器的使用者造成非常大的威脅,再加上長兵器揮動幅度更大,武器揮動所施展的力量結合兵器本身的重量,可以輕松擊敗穿著鎧甲和手持盾牌的人。
因此古代練武之人都會直接練習兵器,然后根據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武器。
如果有沖鋒陷陣的需求,基本上都會使用長兵器,如果以護衛和步戰為主,則會選擇短兵器。
那麼問題便出現了,古代文獻中所記載的武將,他們使用的兵器真的有這麼重嗎,如果重量是真實的,他們真的可以拿著兵器戰斗一整天嗎。
要想知道古代武將使用的兵器究竟有多種,唯一確切可行的辦法就是考古挖掘。
因為文字記載在很多方面存在誤差,這主要集中在度量衡的不統一和文字記載的夸大。
例如在《青磷屑》曾記載:「所用鐵棍重十八斤詭稱四十斤,每以自隨。
」
說明古人經常「謊報」自己兵器的真實重量。
在《三國演義》中,曾有一段對關羽兵器的描寫:「關云長造青龍偃月刀,又名冷艷鋸,重八十二斤。」
按照三國時期的背景來看,當時使用的度量衡大機率沿用了東漢時期的標準,根據考古挖掘后可發現,東漢的一斤大致相當于現在的220克左右,從這個角度來看,關羽的刀只有不到40斤重。
這足以說明,文字記載基本上都有夸大的成分,那麼在考古文物中,兵器的重量究竟有多少呢?
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劍,屬于可以直接用于作戰的標準武器,不算劍鞘的整體重量為875克,也就是一斤半不到兩斤的樣子。
同理,在后世出土的一些明代配刀中,也很少有超過800克的劍。
那麼這樣的重量是不是只存在于短兵器當中,長兵器會更重呢?
長兵器由于體積大,重量顯然會超過短兵器,但超過的幅度也不會太大。
由于木質結構會腐化,因此出土的文物中基本只剩下了槍頭等部件,不過這些部件的重量也很少超過十斤,即使加上木桿,整體重量也不會超過20斤。
經過多年的考古挖掘,如果戰爭時期的大家的武器都屬于「超重」范圍,現在起碼可以挖掘到一兩件。
可目前的所有考古發現中,依舊很難找到整體重量超過30斤的兵器,那麼有沒有一種可能,這些兵器確實存在,只不過沒有發現呢?
其實這種情況的可能性不大,因為武器是會延續的,如果古代武將確實大范圍使用超高重量的武器,后世一定會有所傳承。
在清朝末年和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一直保持著很高數量的冷兵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砍刀,作為近代戰爭中使用頻率最好的冷兵器,大砍刀是直接作用于戰場的兵器,具有超高的實用性和代表性,在實戰中大放異彩的大砍刀,整體重量在3斤到5斤。
從這方面來看,即使長兵器達到大砍刀的三倍,整體重量也很難超過15斤。
同時,大砍刀在近代也屬于短兵器中的重武器,只有身強力壯,以力量為主要殺傷方式的人才會選擇這種武器。
與之類似的還有九環刀、樸刀等武器,在長兵器方面,現在所保留的大型武器:八極大槍已經是現存冷兵器中的「巨無霸」,其重量也不過10斤左右,可見古代武將使用的長兵器也不會有動輒40斤的情況。
接下來是另外一個問題:古代武將真的能夠使用長兵器戰斗一整天嗎?
古代武將的作戰方式
古代使用長兵器的武將是否可以使用長兵器作戰一整天呢,這點可以從武將平時攜帶武器的方式看出。
在《三國演義》等小說中,武將迎戰前常說的一句話便是:「來人,取我的兵器來。」
可見這些長兵器對于武將也是極大的負擔,在沒有戰斗需要的時候是不會隨身攜帶的。
除此之外,關羽對于青龍偃月刀的使用也可以看出,古代武將使用長兵器的作戰耐力,并沒有想象中那麼強。
首先,關羽出于戰斗需要,一定會面臨隨時可能發生的戰斗,兵器自然要隨身攜帶,只不過他不是自己攜帶,而是有一個人專門負責攜帶他的兵器,這個人就是周倉。
他除了關羽的護衛身份外,主要工作就是在沒有作戰需求的時候幫助關羽攜帶武器。
其次,關羽在作戰的時候也不是一直舉著自己的武器,關羽雖然表面上是一個「莽漢」,可在作戰方面其實非常有天賦,關羽最常用的戰術就是「拖刀計」,在沖向敵人的時候不會舉起大刀,而是將大刀放在地上,直接拖著走。
準備攻擊的時候才會舉起大刀,這或許是一種計謀,同時也表達出,關羽在進攻前,并不會把武器放在手里。
如果大家身邊有習武之人,一定會明白古代武將使用的并且,絕對不會像小說中那麼重,因為冷兵器最重要的因素有兩點,一個是鋒利程度,另一個就是堅固程度,重量其實相對次要。
在步戰的時候,只要動作足夠靈活,利用武器的鋒利可以輕松重創對手,這點在生活中可以得知,用一根棍子打人,即使用盡全力,在沒有傷害到關鍵部位的情況下只有皮外傷。
可當你使用小刀的時候,只要輕輕劃開一個傷口,就可以造成非常嚴重的傷害。
在馬戰方面,得益于馬匹本身的沖擊力,即使輕武器也可以造成可怕的傷害,這時武器的堅固程度就非常重要,需要支撐武將能夠在強烈的戰斗中武器不會斷裂。
同時,對于武功高強的人來說,他們也不需要依靠武器本身的重量來增加戰斗力,足夠靈活的武器才能發揮出他們的戰斗力。
結語:
古代武將使用的武器之所以在重量上出現「虛報」的狀態,更多是為了「嚇唬」敵人,對敵人形成心里壓力。
就像是一個普通人在面對肌肉巨漢的時候,會不由自主的心生膽怯,這就是力量所造成的威懾力,在那個信息不發達的年代,強大的力量甚至可以直接「勸退」敵人。
從戰爭本身來看,武將也不會使用太重的武器,畢竟戰爭是持久的,冷兵器時代的戰斗持續多個小時十分常見,如果使用的武器太重,打了一個小時身體疲勞,就會成為待宰的羔羊。
因此武將在選擇兵器上一般都會使用長短結合的方式,騎馬沖鋒的時候用長兵器,戰斗陷入焦灼后用短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