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看到慈禧這個人,不管妳說得再多,人們對她都還是持否定態度。
看自身性格,慈禧橫行霸道、手段殘忍,若是有任何不從之意,當場就有可能喪命;看自身能力,慈禧在執掌大清的半個多世紀中,先后與列強簽訂了多個不平定條約。
這樣的事實無可辯駁,但話說回來, 慈禧真的沒有一點肯定之處嗎?
從大清本身的角度出發,它的滅亡或許是必然,因為封建制度根本不適合歷史發展。
只不過慈禧恰好是大清滅亡時期的在位者,那我們能不能說他是歷史中的過客?或者說她生不逢時?
一千個人的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從某個細節去分析,妳對她或許還會有別的看法。
儒家思想在神州大地盛行了上千年,最為典型的便是「孝」,慈禧雖然被貼滿了各種各樣的負面標簽,但她從未忘記對孝道的踐行。
慈禧在為母親賀壽之時,寫下了一首詩,這也是她一生中唯一寫過的詩,如今更是被編入到了小學教材,很多人對此都耳熟能詳。
慈禧太后
對于這個人,史學界也從未給出過準確的定論,許多人對她的印象都是基于史實的了解。
但諸位有沒有想過,慈禧能在封建時代下成為集大成者,必然是有著屬于自己的兩把刷子。
第一就是 特別出眾的容貌,成為她權力之路的「 敲門磚」。
當時在朝皇帝為咸豐,鑒于慈禧長得漂亮,于咸豐二年來到了大清的后宮,沒過多久便被封為「懿嬪」。
這個級別在后宮中算不上很高,可人們要明白,慈禧才進宮兩年之久。
生活中常講:「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慈禧來到這里后,將察言觀色運用到了極致,好色的咸豐最終委任慈禧了一個特權——幫忙批閱奏折。
如何批該怎麼批?完全由慈禧一個人說了算,許多朝廷大臣開始慢慢向她靠攏;
第二就是 生出了個兒子,一躍成為「 貴妃」。
封建時代下母憑子貴,為皇上生出來一個兒子,則意味著皇室家族的傳承,慈禧為在朝皇帝生下了一個兒子,沒過多久便被封為「貴妃」。
有了這樣的封號,則意味著在宮中地位的提高,無形之中又拉攏了一部分人。
第三就是 咸豐病逝,慈禧直接晉升為皇太后。
當時國內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反清運動,加上西方列強的入侵,無能的咸豐逃到了承德,從此再也沒有回來。
因為個人好色,臨走時還不忘帶走后宮嬪妃,慈禧正是其中一者。
體弱多病的咸豐在河北一帶生活,沒過多久后便駕崩,同治隨即登基,作為同治母親的慈禧也直接晉升為皇太后。
孩子小沒事兒,但我慈禧有野心。
大清八大臣想要一攬朝廷的大權架空同治,慈禧在皇宮中生活了這麼久,妳們的目的能不知道?隨即下令將八位大臣全部擒拿。
同治皇帝不懂國事,慈禧的權力自然是絕對集中,但改變不了的還是日漸衰弱的大清。
接手的是一個「爛攤子」,而且是必然要被時代淘汰的「爛攤子」,指望能有什麼樣的奇跡發生?不過是曾國藩等人的出現,為大清續命了數年罷了。
留下詩作
再怎麼說,關于慈禧留下的故事絕不在少數,其中還有一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相傳在慈禧母親六十大壽的時候,她安排人為其進行大辦,這個過程必然少不了一個環節, 那就是為母親送上禮物。
慈禧已經當權了這麼多年,什麼金銀財寶母親沒見過,對于這些物質東西自然是不感興趣,如何能展現出個人心意,才是最自己最應該思考的問題。
在朝廷大臣的建議下,慈禧決定親自寫一首詩:
世間爹媽情最真,淚血溶入兒女身。耗盡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
當時由慈禧親自書寫,托人帶給了自己的母親,感謝母親為自己操心盡力。
諸位不用任何懷疑,天底下每個父母都如這首詩所言,他們總是盡心地為孩子準備好所有,把最好的一面展現給孩子,然后自己在背后承受巨大的壓力,這正是父母的本心……
如今這首詩已經被編入了小學教材,特別是最后一句話: 可憐天下父母心,可謂是人盡皆知家喻戶曉,時不時地還會被人們提起。
當人們在說起這句話的時候,有多少個人想到了這句話出自哪里?即便有這樣的概念,又有多少人會想到慈禧?這個答案幾乎為零。
笑侃人世間
說到底,這正是人們評價慈禧的矛盾之處。
筆者并不指望改變大家對慈禧的印象,她可能真的不具備當權者的特質,但絕不能因此而否認她身上所具備的優點。成在精明,敗在精明,這或許正是慈禧太后的一生。
文章結尾之時,送給諸位一句話: 一尺三寸嬰,十又八載功。
人活在這世上,一定要好好愛自己的父母。有了他們才有了我們,有了他們我們才不會挨餓受凍,有了他們我們才不會被別人欺負, 在他們心里我們永遠是孩子,請善待自己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