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歷史從夏商周一直到春秋戰國時期,這期間一直沒有一個大一統王朝,一直到秦始皇嬴政的出現。他橫掃六合,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那麼秦始皇也就成了人們喜歡議論的人。
我們對于當時的情況大多來自《史記》的記載,其中說秦始皇死后宰相李斯和趙高篡改了遺詔,立胡亥為秦二世,結果導致了秦朝的滅亡,然而在2009年,隨著北京大學公布的竹簡來看,《史記》的記載似乎并非真實歷史。
秦始皇是駕崩在沙丘,這點毋庸置疑。他雖然指揮了秦國統一六國,可是全國很多地方自己都沒去過,所以稱帝之后的秦始皇很喜歡到處巡游,這樣一來可以欣賞自己打下的美好河山,二來可以給各地百姓宣傳自己,而秦始皇卻沒想到,自己就是在巡游途中會離開人世。
沙丘在現在的河北地區,當時正值夏天,秦始皇帶領大隊人馬到這里不久卻突然生病了。這也是《史記》中所記載的。
生病之后,秦始皇自己感覺時日無多,所以立下遺詔,讓自己的大兒子扶蘇繼位。然而當時扶蘇并不在自己身邊,也不在都城咸陽,而是在北方和蒙恬帶兵。所以,趙高聯合李斯篡改了秦始皇遺詔,將皇位繼承人改為小兒子胡亥。而且秘不發喪,他們隱瞞了秦始皇駕崩的消息,打算把尸體運回咸陽再昭告天下。可是當時正是夏天,時間一長,尸體就會發出臭味。據說李斯還找來了許多咸魚放在旁邊的馬車上,以此來掩蓋味道。
到達咸陽之后,李斯和趙高按照篡改之后的遺詔,推舉胡亥做了皇帝。而胡亥上位的第一件事,就是以秦始皇的口吻給扶蘇下旨讓他自盡。此后胡亥還殺了很多對自己皇位有威脅的人,包括自己的很多兄弟姐妹。
甚至後來李斯也被誣陷,最后被車裂而死。這就是《史記》中對于秦始皇駕崩后的記載,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來李斯和趙高策劃了這一場陰謀。似乎公子扶蘇才是真正的合法繼承人,而他們卻害死扶蘇,讓胡亥繼位,最終李斯也給自己被殺埋下隱患。可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就不難發現這其中的疑點。
第一個疑點就是扶蘇真的是秦始皇心中的繼承人嗎?翻遍《史記》,我們找不到任何秦始皇和扶蘇之間相處融洽的描寫,反而兩人經常有沖突。
扶蘇性格是溫文爾雅型,對于父皇用法家思想治國,一些嚴苛的法令他是很反感的,所以經常勸秦始皇。可是秦始皇不喜歡別人左右自己的權力,因此對于扶蘇并不十分喜愛。在焚書坑儒事件發生之后,扶蘇又一次進諫,結果被秦始皇發配到北方去了。
如果扶蘇真的是秦始皇心中默許的太子,他就應該把扶蘇留在京城,自己外出就該讓扶蘇監國,可是事實并非如此。還有後來胡亥以秦始皇的口吻下令賜死扶蘇,扶蘇看到圣旨后痛哭流涕,于是拔劍自刎。
試想如果他和秦始皇關系親密,那麼他一定會懷疑這道圣旨的真實性,然而他這麼決絕也恰好說明他和父親關系一直都是很僵硬的。
第二個疑點就是這種說法的出現,李斯和趙高篡改秦始皇遺詔的說法,最早的記載是在《史記》中,然而司馬遷生活的時代已經是漢武帝時期,這時距離秦朝滅亡過去很多年了。如果李斯真的篡改了遺詔,為什麼在此前一直沒人提出來呢?劉邦項羽起義的時候也對此只字不提,可是到了漢武帝時期卻突然出現這種記載,似乎不太可信。
第三個疑點和李斯的性格有關,他的一生謹小慎微,尤其在面對秦朝皇室的時候,李斯雖然不會帶兵打仗,可是他作為秦國的宰相,也為秦始皇的統一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古代各種典籍中的李斯都對秦始皇十分忠誠,所以就有人認為按照他的性格是絕對不會參與篡改遺詔這種事的。那麼真相究竟如何呢?北京大學展出的一份漢簡中對此事件有一種全新的記載。
這份材料叫《趙正書》,這里的趙正指的就是秦始皇,其中記載了秦始皇去世前后和大臣們的對話,尤其和李斯的篇幅居多。
《趙正書》中描述的秦始皇巡游還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希望給自己延長壽命,因為秦始皇算命時知道自己只有五十歲壽命,所以希望可以通過到處巡游從而改變天命。可是到了沙丘時卻還是得了重病,此時秦始皇已經意識到自己時日無多,于是叫來了宰相李斯。
他首先說自己死后害怕大臣欺負新皇帝軟弱,這話嚇了李斯一跳,他急忙痛哭流涕表達忠心。接著秦始皇讓他推薦一個合適的接班人,《趙正書》中記載李斯推舉了胡亥,此時胡亥也正好就在身邊,秦始皇外出都會帶著他,這也說明他對胡亥還是喜愛的。
李斯的推薦得到了秦始皇的肯定,所以如果這個記載是事實,那麼胡亥就是合法繼位,并非篡改遺詔。這部書同樣在西漢年間出現,它和司馬遷的《史記》究竟哪個是歷史事實,這點還需要后人繼續考證。
我國歷史一脈相承,上下五千年,這期間老祖宗們給我們留下的謎團不少,像秦始皇這樣開天辟地式的大人物,自然有很多記載他的書籍。
不過我們綜合很多古籍再加上自己的推測,秦始皇駕崩的實際情況應該和《趙正書》中的記載差不多,因為這里的秦始皇在臨死前也表現出了自己的政治智慧,幾句話就讓李斯完全臣服。這也符合他的人物性格,不過這也只是我們的推測,歷史的魅力也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