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社會,有著森嚴的等級制度,男性在社會中往往占據著主導地位,而女性往往是男性的一種附庸,不能選擇自己的命運,但也并不全是如此。
在我國古代,有很多的女性角色也因有著巨大的貢獻而名垂青史,其中孝莊文皇后就是這樣的一位女性角色。她是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賢后,也是清朝著名的女政治家,她的一生輔佐了順治和康熙兩位皇帝,功績非常偉大。
而且在充滿爭斗的后宮中,她能夠成為一代太皇太后,很好地安享晚年生活,也可見她的謀略和智慧。
但是在孝莊臨終前卻留下了遺言,讓康熙皇帝非常為難,甚至在康熙皇帝臨終之際也未能解決這一難題。直到38年以后,才被雍正破解。那麼孝莊文皇后留下的到底是怎樣一句遺言呢?
康熙皇帝
孝莊文皇后與清朝的關系非常密切,她于1613年出生,原名為布木布泰,是孝端文皇后的侄女。
1625年,布木布泰嫁給皇太極成為其側福晉。崇德元年,也就是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稱帝,布木布泰被封為莊妃。
但是,身為皇太極的妻子,布木布泰在當時的后宮中并不受寵,盡管她一生為皇太極生下了一男三女,但她在后宮中的地位仍并不高,僅居第五位。但她的命運轉折于崇德八年,她的兒子福臨繼位,盡管繼位時福臨僅僅只有六歲。
福臨繼位后改年號為順治,并尊其母親布木布泰為圣母皇太后。順治十八年,順治皇帝駕崩,由其第三子玄燁繼位,改年號為康熙,繼位后的康熙將其祖母布木布泰尊為太皇太后。
皇太極
其實,康熙與孝莊文皇后關系極好,在康熙很小的時候母親就離開了他,于是,孝莊文皇后便陪伴著他長大。后來也正是因為孝莊文皇后的幫助和教導,康熙才得以順利登基,皇權才得以穩固,并且還開創了一代「康熙盛世」。
因而,登基后的康熙皇帝對孝莊文皇后也非常孝順,有什麼好東西都會想到自己的這位祖母。在康熙二十六年時,孝莊文皇后病危,康熙皇帝也非常用心地侍奉在其左右,親自為孝莊文皇后祈福,甚至愿意用自己的壽命來換祖母長壽。
但是,最后孝莊文皇后還是沒能戰勝病痛,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五日離世,享年七十五歲。
面對祖母的離世,康熙非常悲痛,在康熙皇帝心中,若沒有祖母的教誨,就不會有他后來的成績。
康熙皇帝
在祖母離世后,康熙皇帝尊封祖母尊崇的謚號——孝莊仁宣誠憲恭懿翊天啟圣文皇后,簡稱孝莊文皇后,以上就是孝莊文皇后的一生。
其實我們發現她完全有能力自己掌握權力,學習武則天稱帝,但她卻沒有這樣做,位居太皇太后這樣的高位,她仍然非常簡樸,一心為自己的兒孫考慮,也正是她的德行贏來了康熙的尊敬和孝順。
康熙皇帝非常尊敬這位祖母,但是,在孝莊文皇后臨終時卻留下了一句遺言,讓康熙皇帝為難了三十多年,那麼孝莊文皇后在其臨終時究竟留下了什麼遺言呢?接下來,讓我們一探究竟。
孝莊文皇后劇照
在孝莊文皇后臨終前,她囑咐康熙道:「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且我心中也舍不得你們父子,就將我在你父親的孝陵附近擇地安葬。」
而這卻讓康熙皇帝陷入了為難,在那個朝代,一般太后離世后,都會與先帝同葬,而且與丈夫同葬也是女子地位的一種象征。但是孝莊文皇后卻提出不必將自己葬入皇太極的陵寢之中,這是非常不合乎禮儀的。
然而一邊是祖母的臨終囑托,一邊是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規矩,到底如何解決呢?康熙皇帝絞破腦汁都沒有想到萬全之策,只能先考慮祖母意愿,將其生前居住的慈寧宮東王殿五間拆建在昌瑞山下,將孝莊文皇后暫且安葬于處。
孝莊文皇后劇照
但是,這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在此后康熙皇帝統治的三十多年時間里,他都一直在為此事考慮,但介于朝廷大臣的反對以及諸多因素,直到康熙皇帝駕崩,這件事情還是沒有得到解決。
那麼,孝莊文皇后為什麼會留下這樣的遺言呢?她為什麼不愿和先帝合葬呢?后世對這件事情也有多種猜測。
其中,流傳最廣的,為大家所知的一個原因就是孝莊文皇后與多爾袞的情誼,后世曾流傳孝莊文皇后曾在皇太極駕崩后下嫁給了多爾袞。
康熙皇帝
而這一傳言的依據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是孝莊文皇后嫁給皇太極本身也并非兩者之間有感情,更多的也是聯姻,為了利益。因而,孝莊文皇后在皇太極稱帝之后也并不受寵。
第二是皇太極離世之后,多爾袞身為攝政王,全力輔佐自己的兒子登上皇位,而這背后說不定也有孝莊文皇后的推動作用。
因而,后世很多傳聞孝莊文皇后曾下嫁給了多爾袞,所以她不愿意和先帝合葬。
但這一傳言是否可信,現在已經無從考證,史學家對此方面也沒有統一的結論,只能通過相關史書記載推斷一二。不過,孝莊文皇后不愿意與先帝合葬確實也是事實。
多爾袞
當然,還有一個可能的原因,孝莊文皇后也在臨終遺言中提到了,不愿意再打擾先帝,而如果要與先帝合葬,必然會大動干戈,干擾到先帝。
除此之外,她也說到了自己也舍不得兒孫,想要離兒孫近一點,繼續守護著自己的兒孫,守護著大清的江山。
綜上,就是后世對孝莊文皇后不愿與先帝合葬的原因的推測。但其實在康熙皇帝看來,不論孝莊文皇后不愿與先帝合葬的原因究竟如何,祖母的遺愿都是不能違背的。所以,解決這件事情非常重要。那麼,最后這件事情是如何解決的呢?
孝莊文皇后劇照
1722年,康熙皇帝駕崩,胤禛繼承皇位,次年改年號為雍正。而其父親康熙皇帝沒有解決的難題,雍正卻輕松地找到了解決方案。
1725年,在雍正即位后的第三年,其實也是孝莊文皇后與皇太極成親的100周年,雍正皇帝正式下旨將孝莊文皇帝安葬在「昭西陵」。那麼「昭西陵」是哪里呢?又有何來頭呢?
其實,雍正剛登基之初,就開始著手準備孝莊文皇后安葬的事情了,而將孝莊文皇后的陵寢建在何處呢?
雍正皇帝
其實,雍正皇帝對這一問題也早已有了解決方法,關鍵就在于如果要建造陵寢一定會大興土木,會面臨極大的開銷,怕是朝廷大臣會極力反對。
對此,雍正皇帝也想了一個萬全之策,在雍正二年,他在朝堂上高度贊揚了孝莊文皇后的功績和圣德,并將孝莊文皇后生前的遺愿向大臣闡述了一遍,并提出夫妻合葬并非古來就有的,也曾有過沒有合葬的先例。
而且皇太極確已葬入昭陵多年,不適合再此打擾了。名義上雍正是召集大臣一起探討此事,實際則是將自己的想法告訴這些大臣,不容置疑。在最后,他下令讓大臣商討意見,但大臣們也都明白皇帝的意思是什麼了。
雍正皇帝
其次,在雍正皇帝登基之后,他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再此加強了中央集權和皇權,真正地把權力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從而,大臣的反對也是效用不大的。
總之就這樣,雍正皇帝巧妙地化解了孝莊文皇后的安葬事宜。
雍正三年二月,雍正皇帝下令將暫安奉殿改建為昭西陵,并開始破土動工。
建成后的昭西陵是清王朝的第二座皇后陵寢,也是清朝級別最高的皇后陵,它的規模極大。
而且由于昭西陵是從暫安奉殿改造而來,并不需要花費太長時間,因而這項大工程在年底就完工了。年底完工后,雍正皇帝便下令正式將孝莊文皇后的梓宮葬入地宮,而他也親自參加了孝莊文皇后的告祭禮。
雍正皇帝
到此為止,時隔38年孝莊文皇后終于真正的入土為安。后來,相關學者研究也發現孝莊文皇后的陵墓的建造不僅僅滿足了孝莊文皇后的遺愿,也巧妙地解決了古代流傳的夫妻合葬的傳統。
孝莊文皇后所安葬的昭西陵與皇太極所安葬的昭陵從地理位置上來看是遙相呼應的。
如果將昭西陵圈入東陵的風水墻中,形成阻隔,這樣就可以看作孝莊文皇后也葬入了地宮,相當于也滿足了將其與皇太極合葬一處的傳統。
孝莊文皇后所安葬的昭西陵
所以,雍正采用的這一方法完美地將孝莊文皇后遺言中的難題解決了。綜上所述,孝莊文皇后的遺愿最后也得以完美破解,康熙皇帝應該也可以安心了。
孝莊太皇后的一生輔佐了三位君主,她的一生與大清有著割舍不斷的聯系,她為大清所做的貢獻也是巨大的。
最后將她葬在規模宏大的昭西陵,無疑也是對孝莊文皇后為清朝所做貢獻的一種尊敬和贊揚,也是對她政治才能、高尚品德的一種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