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曠的草原上牛羊悠然,廣茂的天空中雄鷹遨游,此時此景,蔡文姬心中吶喊「欲逝不能得,欲生無一可。」作為東漢末年的才女,蔡文姬的才能在亂世中就像一顆被砂礫包裹的珍珠。
蔡文姬容貌艷麗,以才華出名。她不像李清照一樣瀟灑肆意,她也沒有李清照幸運,她的一生映照李清照的「無處話凄涼」。
在李清照的身上還能看到作為才女的驕傲,但是在戰爭中磋磨的蔡文姬,在匈奴磋磨的十二年她的傲氣早已磨盡。
經歷父逝、母逝、夫逝,正如「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沒有了庇護的蔡文姬成為流民,已經跌入谷底的蔡文姬再次跌入深淵,一個吞噬她十二年備受屈辱的深淵。
才藝雙絕、聽音斷弦
蔡文姬的父親蔡邕是東漢著名的書法家文學家,她的家庭氛圍文藝和諧,在父親的熏陶下,蔡文姬的文學才華能有如此成就并不奇怪。
蔡文姬學習范圍廣泛,在父親的教導下,擅長文學音樂等,她在文學上有著名的《悲憤詩》二首等,在音樂上顯現出的才華讓她的父親都難以置信。
在蔡文姬九歲的時候,一次她的父親彈琴,蔡文姬則在一旁聆聽,突然一根弦斷,這時蔡文姬脫口說出是第二根斷了,這讓她的父親覺得是女兒運氣好猜中的。
于是故意再次弄斷一根弦,這時蔡文姬再次準確說出是第九根弦斷,這才讓她的父親認識到蔡文姬對于音色的敏感度超乎常人,《三字經》中「蔡文姬,能辨琴。」應該就是得此由來。
蔡文姬的童年在父親的庇護下還算安穩,在父親因罪入獄而逝之后,蔡文姬的命運開始進入轉折。
與曹操的關系
蔡文姬的父親與曹操聯系密切成為忘年交,曹操經常到蔡文姬家中做客,蔡文姬與曹操自然相熟。
董卓討伐戰開始后曹操四處征戰,就與蔡文姬斷了關系,知道曹操統一北方之后,想到自己老師的女兒下落不明,在多方打聽下才知道蔡文姬被匈奴擄走。
曹操想到自己與老師一家的情誼,想到老師的女兒在受苦就于心不忍,于是專門譴派使者到匈奴花重金贖回蔡文姬,這才結束了蔡文姬漂泊荒地的命運,漂泊十二年,歸來已是婦人。
野史上說歸來后的蔡文姬拒絕了曹操納她當夫人的心思,才被曹操指婚給董祀。不管出于什麼原因,曹操的指婚確實讓蔡文姬終于能安定下來。
在蔡文姬的一生中,三次嫁人,那麼這三次嫁人她都經歷了什麼呢?
初嫁衛仲道
東漢末年河東大家族衛家生于建文元年,但是自小身體不好,體弱多病,但是當時的河東衛家家族顯赫,他們的家族興起于漢朝王后衛子夫,衛青。
出身大家族的衛仲道,在歷史上卻因為他的老婆出名,當時蔡文姬的才名遠揚。蔡文姬父親精挑細選選中衛仲道,兩家都是顯貴的大家族,這種聯姻符合當時婚姻選配的原則。
也許是蔡文姬的父親沒有打聽好女婿的身體情況,這也導致了蔡文姬不幸的開始。蔡文姬婚后與丈夫琴瑟和鳴。
但是好景不長,身體不好的衛仲道沒過兩年就病逝。丈夫逝后,蔡文姬在夫家難以生活,于是返回家中。
此時天下的時局已經進入群雄紛起的關鍵時刻,董卓討伐戰也已經拉開,蔡文姬的父親因事入獄,最終逝在獄中。
而她的母親聽到噩耗后受住打擊也跟隨丈夫而去,這時的蔡文姬也許會認為自己已經很慘了,她不知道還有更悲慘的事在等著她。
關中戰亂,胡人入關到處劫掠,他們闖入蔡文姬的家中,搬走財物,而蔡文姬被當做戰利品一起被押走。就此,蔡文姬踏上了十二年漂泊旅途。
被擄南匈奴
把蔡文姬擄走的是南匈奴的左賢王,根據史書上的記載蔡文姬并沒有被左賢王視作妻子給她相應的胡人封號,蔡文姬在邊域的十二年為左賢王生下兩個兒子。
由此可見,蔡文姬在胡人中只是被視作戰利品,可以想象蔡文姬在邊域的十二年經歷了什麼。
在匈奴中十二年,蔡文姬傷感想念故土,創作了著名的《悲憤詩》,詩中字字泣血,句句讓人淚目。
整首詩有著宏大的格局,其中充斥著悲憤的情緒,她不只是在悲哀自己的遭遇,她也在憤怒戰亂帶給人們的傷痛。
詩中先是敘述了東漢末年朝局動蕩的局面,控訴董卓野心勃勃。接著描述了胡人入關燒沙劫掠的行為。
用濃墨描寫劫掠場景,人們被當做畜生,女人更沒有尊嚴,被俘虜的人白天哀嚎著晚上被悲哀著。
不知道自己明天是否還活著,更不知道自己是否還能回到中原,每個人都在悲哀著自己,每個人的眼前都是黑暗。
在到達胡地之后蔡文姬說這里缺少禮儀,胡人性情野蠻,居住的地方常年被風雪覆蓋,這里沒有分明的四季。
在這樣環境下,蔡文姬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自己的家鄉,每每看到遠方而來的中原人都要激動好長時間。
雖然不是自己的同鄉,也打聽不到自己家鄉的事情,這也能讓蔡文姬感到一絲寬慰。蔡文姬在接到自己能回鄉的消息之后。
激動的感情下還包含著不舍,她說「念我出腹子,胸臆為摧敗」。尤其是在聽到孩子問她要去哪里的時候,蔡文姬心痛欲絕,她變得更加猶豫不決。
踏上歸途的蔡文姬知道自己這輩子可能再也見不到孩子了,想到這里就讓她悲痛。回歸到故土的蔡文姬看著破敗荒涼的家,內心五味雜陳。
看到園中的白骨還沒有被掩埋,門外聽不到人們的交談聲,唯一能聽到的是野狼的哀嚎,歸來的蔡文姬更不知道自己之后要怎麼活著。
甚至覺得自己的生命走到了盡頭,這時的蔡文姬滿身都是絕望。曹操在接回蔡文姬后就開始著手安頓蔡文姬的后半生,在見到蔡文姬無望的眼神之后,曹操知道能安撫她的只能為她在尋找一位良人。
三嫁董祀
董祀在在東漢末年屬于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如果他的妻子不是蔡文姬可能他的名字都不會被人知道,曹操選中他來當蔡文姬第三任丈夫只是因為,董祀是跟隨曹操的手下。
蔡文姬嫁給董祀的時候已經三十多歲,對于董祀來說,董祀并不滿意這樣的老婆,奈何這是自己主上親自指婚,董祀雖有不滿,還是把蔡文姬娶回家中。
蔡文姬在經歷了種種之后,她現在唯一想要的就是安穩的生活。天不遂人愿,董祀犯事,按照處罰,他被曹操處決,這無疑是給蔡文姬又一次打擊。
披發救夫
當時的董祀任職屯田都尉,在董祀犯事之后,蔡文姬想到自己與曹操還有些交情,希望曹操能夠念及交情放過自己的丈夫,于是披發赤足去求見曹操。
當時曹操正在舉辦宴席,聽到下人通報蔡文姬來了,曹操同意召見,曹操當然知道蔡文姬來見他是要說些什麼。
讓曹操沒有想到的是她竟然披發赤足,當時天氣寒冬,蔡文姬進門就叩頭請罪,說話條理清晰,請求曹操放過自己的丈夫,而曹操說自己已經下旨,自己無能為力。
而蔡文姬用馬廄中的馬匹比喻自己的丈夫,同時表達出只要曹操愿意只用派出一匹快馬追上下旨的人就行。
可能是曹操想到蔡文姬悲慘的一生,想到董祀如果逝了蔡文姬就又成了寡婦,總之,曹操下令追回判決書,原諒了董祀,董祀被罷免官職。
曹操還賞賜給蔡文姬頭巾和鞋子,這時曹操想到自己老師家中原本有很多書籍,同時想到蔡文姬自幼敏而好學記憶力過人。
于是就詢問蔡文姬是否還記得那些書籍的內容,見此,蔡文姬也許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感謝,沒有推辭沒有私藏,表示自己只能背默下四百多篇。
于是曹操立馬讓人跟隨蔡文姬幫助她默寫下來,但是被蔡文姬拒絕了,蔡文姬表示自己可以多種書法,自己一個人就能完成。
蔡文姬就憑借著記憶將這四百多篇默寫下來,在之后曹操找人專門查驗,發現四百多篇沒有一處錯誤。試問,如今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像蔡文姬這樣流浪十二年還能背默下來四百多篇?
求情救下丈夫之后,在史書上就沒有了蔡文姬的相關記載。只是在零星的雜談和野史中說救夫成功的蔡文姬和她的丈夫一起隱居。
她的丈夫也因為這件事情接納了蔡文姬,隱居后兩人生下兩個孩子,而曹操也會接濟他們,當然這只是傳聞,其真實性有待商榷。
總結
看蔡文姬的這一生,何嘗不是在動蕩年代女子的縮影。如果她出生于和平年代,那麼她就不會有那麼多的悲劇。
除了第一任丈夫沒有孩子以外,她一生生下共四個孩子,其中兩個是在匈奴生下,這在史書上有記載,和第三任丈夫的孩子則是傳言。在匈奴的十二年生下的兩個孩子也許是蔡文姬心中永遠的痛,大約她忘不了孩子稚嫩的問她要去哪里。
新的生活,新的丈夫,新的孩子也許能讓她不再過度焦慮,誰又能知道在看著第三婚所生的孩子的時候不思念自己遠在邊域的孩子呢?
蔡文姬身上的悲劇,不僅是她的悲劇,也是時代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