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之逝是整個三國歷史的重要轉折點,在他逝后不久,張飛、劉備先后奔赴黃泉,蜀國整體實力大大受損,三國鼎立格局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因此,劉備在臨逝前十分后悔,這才有了白帝城托孤的橋段。
除了將劉禪托付給諸葛亮外,劉備在臨逝之際也提拔了一員猛將,這個人就是王平(武可以倚重王平),在整個三國前期,王平的戲份并不多,為何劉備臨逝前沒有選擇趙云而是選擇了王平,難道因為王平是關系戶嗎?
進入劉備陣營
王平在三國前期的戲份并不多,一方面因為他不屬于蜀國陣營,另一方面是他在三國前期并沒有得到重用,可這并不能證明王平沒有實力,相反, 王平絕對是一個潛力股,《三國志》曾記載:「平生長戎旅,手不能書,其所識不過十字,而口授作書,皆有意理。」
那麼王平是如何來到劉備旗下,又是如何一步步展現自己實力的呢。
王平在《三國演義》中的初次登場是在第七十一回,那時的王平還在蜀國陣營夏侯淵的旗下,職位是牙門將,屬于那時級別最低的將軍, 在《三國演義》當中,王平因勸誡徐晃失敗后反被徐晃栽贓,一怒之下叛出曹營投奔趙云,就被趙云推薦給劉備;
而在《三國志》當中,王平是在曹操與劉備爭奪漢中的過程中兵敗被俘,后選擇歸順劉備。
在進入劉備陣營后,王平一開始擔任的依舊是牙門將,不過區別在于,此時的王平已經受到了劉備的重視,不過王平也確實有自己的機遇,正所謂天時地利人和。
王平加入劉備陣營時,恰逢劉備與曹操正在進行漢中之戰,這一戰如果成功,劉備就能徹底站穩腳跟,順利稱王, 而王平又正好是漢中地區的人,對漢中地區非常的熟悉,因此在漢中之戰中發揮了十分關鍵的角色。
最為關鍵的是, 憑借這一戰,王平不但展現出他多方面的能力,還完全獲得了劉備的信任。
因為在投奔劉備后,王平面對舊主曹操的軍隊從不手軟,戰功累累,這才有了白帝城托孤時劉備推薦王平的情節。
不過除了王平個人能力外,劉備對馬謖的忌憚也是他推薦王平的重要原因,事實證明,劉備這一舉動,對諸葛亮的北伐至關重要。
王平的付出
在諸葛亮北伐期間,王平也加入到了隊伍當中,諸葛亮安排馬謖鎮守街亭,安排王平為馬謖軍的先鋒,殊不知這一次安排,恰好拯救了整個北伐大軍。
在馬謖戰略布局失敗后,立刻陷入了魏國大軍的包圍之中,馬謖紙上談兵,面對大軍包圍竟然率先慌亂了起來,蜀國大軍如同無頭蒼蠅,頃刻之間就要被魏國全部消滅。
這時王平勇敢的站了出來,他沒有頭腦一熱和魏軍發動戰斗,而是命令手下的人立刻擂鼓,制造一種大軍即將到達的錯覺,這種做法果然讓魏軍畏首畏尾,王平借機將剩余部隊全部撤回,讓將士們平安回到大軍當中。
很難想象如果當時沒有王平的出現,北伐會變成什麼樣子,全軍覆沒也極有可能。
因此在此戰過后,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王平則被封為討寇將軍,進入了蜀國的權力中心。
力保蜀漢
由于在第一次北伐中立功,王平的聲望也越來越大,最終成為了漢朝的中流砥柱。
可惜的是,此時蜀漢大勢已去,王平所能做的只有保住蜀漢最后的地盤, 想要重現蜀漢巔峰時期的光輝難上加難,不過他依然完成了兩件大事:為諸葛亮出了氣,為關羽報了仇。
在第一次北伐失敗后,諸葛亮雖然數次北伐,可此時的魏國已經有了警惕之心,諸葛亮神機妙算也難有所獲,最終病逝在五丈原,諸葛亮的逝讓很多人惋惜。
因為在《三國演義》當中,諸葛亮憑借七星續命之術還能存活下去,可他明明下令不準任何人打擾的情況下,依舊被魏延破壞了儀式,失去了最后的機會。
或許七星續命之術子虛烏有,可在諸葛亮逝后,魏延的確生出了謀反之心,趁機作亂,眼看魏延就要成功, 關鍵時刻王平再次出現,直接平定了魏延的叛亂。
這一舉動不僅消除了魏延這個定時炸彈,還幫助蜀漢穩定了局勢,如果當時魏延叛亂成功,蜀漢大軍朝不保夕,到了那時,只要魏國和東吳聯合出兵,蜀漢的滅亡就在頃刻之間,同時,王平這一舉動也為諸葛亮狠狠出了一口惡氣。
除此之外,王平也是蜀漢在諸葛亮逝去后依舊堅挺的重要功臣,很多人由于不了解那段歷史,都認為諸葛亮逝后不久蜀漢便已經滅亡,可實際上諸葛亮逝后蜀漢不但堅持了二十多年的時間,在滅亡后。
蜀漢依舊有一批部隊隨時準備光復蜀國,如果不是劉禪不愿見到平民的逝亡,蜀漢起碼還能再堅持十年的時間,那麼王平是如何幫助蜀漢堅持下去的呢。
首先,王平在公元244年成功擊退了曹爽的大軍,那年曹爽帶領十萬大軍進攻漢中,可當時漢中的守軍只有不足三萬人。
按照常人的計劃,這種情況顯然需要撤退保存有生力量, 可王平立刻看出了問題,這次如果放棄漢中,讓魏國徹底扎根下來,日后蜀漢奪回漢中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于是王平力排眾議,以三萬人與曹爽十萬大軍對戰,并且獲得了戰斗的勝利,成功保下了漢中地區,這一戰過后,魏國的威脅暫時得到了緩解。
王平要將目光放在了東吳地區,親身體驗過東吳偷襲荊州的王平,一直明白東吳的野心,為了不讓東吳的計劃再次得逞,王平派遣馬總鎮守西南地區,防止南蠻入侵和東吳借道的想法。
同時安排鄧芝長期鎮守永夜,直面東吳,斷絕了東吳偷襲的想法。
這次布置算是為關羽報了仇,東吳冒著天大的危機偷襲關羽,可依舊不能入侵蜀國半步,被蜀國徹底卡逝在南方,限制了他們的發展。
可以說王平在世期間,就是蜀國最后的安穩期,他以一己之力,給蜀國帶來了超過二十年的和平,因此后世將王平、馬忠和鄧芝稱為平安三侯。
或許在三國這段歷史中,王平并不是最出色的武將,《三國演義》對他的描寫也不多,可王平絕對是一個合格的將軍。
只不過生不逢時罷了,在曹魏集團期間,他由于沒有獲得機會,始終得不到重用,來到劉備陣營后,劉備陣營的軍隊體系已經穩定,五虎上將威名赫赫,因此也沒有給到王平太多的機會。
直到諸葛亮北伐期間,王平才有機會建功立業,可那時的蜀國已經進入了晚期,王平的本領也很難得到發揮。
與其他將軍不同,王平留在后世的記載中關于武功、單挑等事跡的記載并不多,唯獨對他學習兵法的記載非常多。
王平的文化水平并不高,所認識的字估計只有幾十個,因此在看書的時候必須由別人在一旁念出來,然后他再去理解,可即使是這樣,王平在兵法上的水平也達到了一個超高的高度。
《三國志》曾記載:「生長于戎旅,手不能書,所識不過十字,而口授作書,皆有意理,使人讀史漢諸紀傳,聽之備知其大義,往往論說不失其指,遵履法度,言不戲謔。然性狹侵疑,為人自輕,以此為損焉。」
如果王平的真實水平放在三國初期,能否獲得足夠的名氣呢,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就以他和魏延的戰斗來說,魏延作為蜀國中期的主要將領之一。
無論是個人戰斗力還是帶兵能力都出類拔萃, 可在王平面前,魏延幾乎沒有任何反抗的能力,也許這其中還涉及到兵力差距等情況,但王平的能力的確能夠擊敗魏延。
拋開戰績來說,劉備對王平的重用和提拔也可以顯示出王平的能力,曹操曾對劉備說過: 「天下英雄唯備與操耳。」
可見曹操一直很清楚劉備的實力,那麼劉備的實力究竟體現在哪方面呢,自然是識人和用人方面,簡單來說,能夠被劉備所看中的人,從來沒有讓劉備失望過,這點諸葛亮不如劉備,因此才會有馬謖和王平的對比。
結語:
王平雖然不是蜀國中名氣最大的武將,可卻是蜀國中帶兵能力最強的武將之一,他是真正能夠撐起一個國家的人。
若王平成長于三國初期,必定會名留千古,成為像關羽、孫策等留名千古的人物,不過即使錯過了最好的時機。
王平的個人經歷也足以折服眾人,如果關羽是蜀國的武將,那麼王平也擔當起蜀國的戰神,起碼他在世期間,魏國和東吳無法前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