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上看到一個視訊。
男主人公在情人節當天,為老婆精心準備了一份禮盒。
推門那刻,他的神情是那麼小心翼翼、真摯無比,生怕把禮盒弄壞了。
收到禮盒的妻子,幸福溢出了屏幕,開心地把禮盒放到床上,細細端詳。
視訊全程,除了禮盒自帶的音效外,沒有別的聲音,卻那麼打動人。
點開視訊底下的評論,一些是感動祝福:
「看得出來很用心了,淚目。」
可更多的,卻是些刺眼的「指責」:
「這個禮盒真的很廉價,那個發亮的燈快會閃瞎我的眼。」
「直男首選。」
多劃了幾下,原本掛在我臉上的「姨媽笑」漸漸凝固了。
確實,送禮是有講究的。
送貴了怕對方有負擔,送輕了又怕顯得不夠用心。
更怕的,是送出的禮物,完全不符合收禮人的審美和喜愛。
但我想,所有的擔心,在對方收到的一刻,就應該有個答案了:
只要對方能開心,這就是一份好的禮物。
因為比起價格和質感,對方更看重的,往往是禮物背后的誠意。
那才是永遠不會過時,更不會貶值的東西。
至于旁人的評價,我只有四個字:
無足輕重。
每次中大學聯考結束,很多考生會把三年來積攢的書本和筆記本賣掉。
被丟棄,似乎就是它們的宿命。
可前段時間,一張「收廢書」的照片卻擊中了我。
一個收廢品的叔叔,并不急著把這些收起來,趕往下一個堆放點。
而是坐在車沿,翻開一本書,認真看了起來。
「盡管一直有書不斷地丟上去,要他整理,但他還是會把手上這本書暫時放下來,忙完再繼續看。」
看到這張圖片和這段文字描述時,我的腦海立馬蹦出了一句話:
「你看不上的東西,別人可能正夢寐以求。」
這個叔叔在翻閱書本時,會不會也幻想著,自己拿著筆在教室奮筆疾書的樣子?
還是在憧憬,自己如果讀完這些書,會不會擁有不同的命運?
我們無從得知。
但是,他那一刻認真對待書本、認真對待知識的樣子,真的太動人了。
一位網友也在這篇帖子下,分享了自己的親身經歷。
「之前我們學校集中在一起賣廢品,一個阿姨拿著一張生物試卷看了半個小時,然后笑著說:‘你們真厲害,我連上面的字都不認識。’」
讓人心酸又心疼。
說不清阿姨的話里有多少羨慕。
但那一刻,她一定感到了某種自己想要追上卻束手無措的差距。
我們總是對唾手可得的東西不屑一顧,卻不知道,那可能是多少人努力踮腳都夠不著的生活。
分享這些事例,不只是想讓大家都去共情他們。
更多的是想告訴大家:
很多時候,我們會想當然地覺得現在享受的一切,是理所應當的。
但其實,這些現狀的背后有太多的偶然:
我們所處的環境尚算和平和積極;
我們的父輩足夠努力,讓我們可以吃得飽穿得暖;
我們自己也還算好運,付出的努力得到了一定比值的回饋。
但是,當我們把視野再往出擴一下,會發現:
不是每一個渴望都能得到回應,也不是所有努力都能得償所愿。
太多人連坐在教室里上學都是奢望;
太多人頂著烈日重復著體力勞動,只為了家人能稍微舒服一點。
所以,請珍惜你所擁有的一切吧。
那可能是別人夢寐以求的生活。
看過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村子里有個孩子考上了一所普通大學,他的父親知道后很是高興。
他當了一輩子的農民,并不懂得什麼大學好、什麼大學差,只要孩子能考上,他就很開心了。
收到錄取通知書的那天,孩子父親叫了許多親戚朋友聚餐慶祝。
碰巧有個外地的遠方親戚,問了一嘴「什麼學校啊」,在聽到回答后,一臉不屑地評價道:
「哦,那所大學并不怎麼樣啊,你們怎麼還那麼開心啊?」
孩子和父親的神情,一下就黯淡了。
看完這個故事,我很久說不出話。
這所「不怎麼樣」的大學,可能正是他們很努力、很用心地準備才換來的結果。
這個快樂甚至可能會抵消父親終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勞,可以讓他們父子倆很長一段時間在村子里抬著頭走路。
可是現在,都沒了。
著名的作家菲茲杰拉德,曾在《大亨小傳》中寫道:
「當你想要批評什麼人的時候,你要記住,這個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所擁有的優勢。」
不同的時代背景,不同的家庭條件,不同的選擇,都會帶來不同的人生際遇。
我們可以為自己擁有的好條件而滿足,為自己努力的成果而驕傲。
但這不意味著,我們擁有了看輕別人和權利,和評判別人的資本。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肯定別人的話可以考慮一下再說,而居高臨下的評判,請千萬不要說。
因為你不知道你的「無心之舉」,會給別人帶了什麼樣的影響。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刷到過這個帖子。
一位單親媽媽,在丈夫賭博欠下巨款后失婚了。
不僅背負著一半的債務,還要獨自帶娃。
但這一切,都沒有壓垮她。
盡管每月預算只有600元,但她用心記錄著一日三餐,盡量做好營養搭配。
簡單的文字里,透露著對生活的積極樂觀。
「飯飯有點燙,乖乖坐著等。」
「日子越來越難了,一定會撐下去的!」
明明是很正能量的帖子,卻引來了一些「炫耀者」:
「我覺得3000是最低標準了。」
「一個月花一萬不知道吃了什麼買了什麼。」
甚至還有人,直接在評論區指責這位媽媽:
「生不起就不要生了,一個人吃苦好過多人。」
不知道什麼時候起,幸福好像變成了統一的、可以定性被衡量的東西。
有著差不多的形狀,被放到差不多的容器里,任人打量。
「沒有985、211,失去了競爭力,談什麼幸福。」
「都30多歲了,還沒嫁出去,這輩子肯定不會幸福了。」
一旦達不到所謂的標準,就會被評判。
但事實是:
每個人對幸福的感知不同,每個人都可以定義自己的幸福。
而當你「打擾別人的幸福」時:
不僅不高級,而且充滿了傲慢和無知。
武漢大學教師陳銘曾說過:
「自信,是我覺得我自己很好;而優越感,是我覺得我比你好。」
這句話掀開了某些「評論者」的遮羞布。
真正自信的人,不會通過比較來突顯自己,也用不著給別人判定來證明自己的「地位」。
相反,他們會力所能及的,把自己的光布散出去。
看過一則公益短片,令我印象深刻。
一棟居民樓下的環衛工夫婦,在結束一天工作后,坐在長椅上吃饅頭。
搭配饅頭的咸菜,不時從手里的塑料袋掉下幾片。
盡管神情疲憊,卻不乏滿足。
樓上的女主人在陽台收完衣服后,正好看到這一幕,收回了關燈的手。
丈夫回來后,看到陽台燈沒關,徑直走到外面,打算關掉燈。
妻子及時攔住,示意他往下看。
夫婦二人悄聲看著樓下的環衛工夫婦,相視一笑。
隨后,轉身回屋,留下陽台的燈,淡淡地打在環衛工夫婦身上。
你看,真正的發光體,并不會嘲笑別人的「幸福」,不會吹滅別人的燈。
而是會將自身的光覆蓋到周圍的人事物上。
我常常在想:
我們活這一趟,就是為了把人生過成馬拉松嗎?
讀書時,要盡量拿到好成績,以便踏入社會之后,以絕對優勢在面試競爭中勝出;
開始工作之后,為了拿到體面高薪的職位,又要不斷消耗自身時間和精力,希望被別人看到;
就連發個朋友圈,也在暗自對比,怎麼樣才能呈現一種令人艷羨的狀態?
以弱肉強食為過程,以站上食物鏈頂端宣告勝利。
好在站上領獎台時,擁有藐視一切的權利。
但似乎不該是這樣的。
有很多人拼盡全力,依然過著平凡的一生,但同樣值得被尊敬。
在紀錄片《生活萬歲》中,有單親媽媽帶著兒子跑出租,有人孤身一人遠赴拉薩,有盲人夫妻相濡以沫,有一家四口其中三口都生病的家庭,也有八十歲還在打工還債的老人……
每每看到那些用力活著的瞬間,都覺得他們好厲害。
這些勤勤懇懇的人,并不比誰低一等。
用那些世俗的標準強迫自己負重前行,本來就沒有很可取;
若是再以此去評判每一個人,就更沒必要了。
我們愛這個世界,愛那些與自己無關的人和事,就是因為他們千姿百態,又別具生命力。
你可以是斜插在玻璃瓶一支無名的綠植,我也可以是在熱鬧的街角錦簇的花。
對自己,放下那些「和別人比」的執著,收獲真正的自信和快樂;
對別人,摘下「審視」的眼鏡,收回「打擾」的手,學著去理解和欣賞。
那麼即使再平凡的生活,也有無盡的意義。
像王陽明說的,「生命久如暗室,不妨礙我明寫春詩。」
人生在世,總有無數個迷茫卻又堅定著前行的決定,同時也有無數個崩潰又悄悄自愈的瞬間。
「別人」已經有人在做了,房子、車子、票子也有很多人在追求了。
你且過好自己的每一天、每一秒。
而你的生命力,也會在每個具體的事件和瞬間中,得以扎根、生長。
作家李筱懿說過一段話,我非常喜歡:
「不用期待命運在某個瞬間被突然扭轉,那些改變我們人生的能量,就在這普普通通的每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