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敏敏雖然父母雙全,童年過得卻并不快樂。因為父母不但忙于工作,而且經常加班,她才2個月,就被送到了托兒所。
托兒所里嬰兒特別多,孩子們長期被抱在棉被里,身體不能隨意舒展,更別提變換姿勢了,孩子難受的哭聲此起彼伏,老師們根本忙不過來,她哭到喉嚨都沙啞了,也沒有看到媽媽來接她回家。
每次媽媽給她喂奶后,又急匆匆趕回去上班,直到數小時后,媽媽才會把她接回家。因為父母忙著上班,她的童年大部分時間,是在幼兒園度過的。即使後來她上學了,父母也是顧著工作,很少陪伴她,她經常一個人孤零零地在家,既孤單又無助。
等到父母退休,有充裕的時間了,想要好好陪伴和彌補她,但是她特別抗拒父母的親近,她不想回到那個記憶里冷冰冰的家,跟父母的感情越來越疏遠。
好友敏敏的遭遇讓人同情,父母長期缺席陪伴,等她長大后,即使父母頻頻釋放善意,想要修補親子關系,沒想到卻讓她逃離得更快了,從小缺乏疼愛的她,對于父母的過分熱情反而覺得尷尬和難堪。
她抗拒跟父母過分親近,但是又害怕被人指責不孝順。不少父母覺得奇怪,孩子長大了,怎麼跟父母越來越生疏呢?如果孩子長大后,跟父母并不親近,可能是父母錯過了孩子發育的關鍵期。
鄰居黃大媽的兒子上了大學,兒子雖然新交了朋友,學業也繁重,但是經常會給媽媽打電話,放假回家后也會主動幫助媽媽干活,做兼職掙了錢,還會帶媽媽去吃大餐,可孝順了!孩子長大后沒有疏遠媽媽,反而跟媽媽的關系越來越融洽了。
她跟兒子的關系這麼好,可讓人羨慕了,大家紛紛跟她取經,她笑瞇瞇地說,孩子跟我親,主要是我小時候,做對了這4件事。
孩子跟自己不親近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嘚嘚媽有苦難言。
2歲兒子嘚嘚一直是老人在帶,孩子跟老人的感情很深厚,媽媽要上班,經常要外出。
有一天,媽媽跟媽媽從外面回來了,兒子對媽媽卻不理不睬,哪怕媽媽主動來跟兒子打招呼,「你跟我玩會兒吧?」孩子依然是不搭理她,讓她十分尷尬又無奈。
孩子跟媽媽的見面,既沒有眼神對視,也沒有歡呼雀躍,他更不沒有沖上去讓媽媽抱。孩子對媽媽忽冷忽熱,母子關系如此生疏,讓媽媽感覺到心酸又無奈。媽媽只能手足無措地在旁邊,看著老人帶孩子。
因為媽媽在育兒的過程里總是缺席,在孩子的依戀期,她也沒有跟孩子建立起親子之間的感情,導致兒子對媽媽沒有任何依戀。
嬰兒的依戀關系有4個時期:2個月內是前依戀期,2-7個月是依戀關系建立期,7-24個月是依戀關系明確期,在依戀關系明確期,寶寶能清楚分辨出陌生人和熟人,尤其是媽媽。
《心理撫養》書里提到,依戀期是教育孩子最關鍵的時期,孩子的依戀,是父母最大的教育資本。
即使老人溺愛孩子,嘚嘚媽也只能委婉提醒,但是老人不以為然,孩子也根本不理睬她,錯過了孩子依戀期的陪伴,她也沒有了教育孩子的資本,難怪會感覺到挫敗了!
只有在節假日,嘚嘚媽花費更多時間陪伴孩子,才能換來孩子的一點回應,但是隨著假期結束,媽媽離開家去上班后,兒子跟媽媽的關系又恢復成冷冰冰的了。
綜上所述,在0-2歲寶寶依戀期的重要階段,媽媽要堅定陪伴在寶寶身邊,陪著寶寶一天天成長;職場媽媽即使沒有辦法長時間陪伴,也要提供高質量的陪伴,這樣寶寶長大了,才會跟媽媽親近。
如果孩子從小沒有得到愛的滋養,他跟媽媽之間就沒有感情,以后只會跟媽媽越走越遠,關系會更淡薄。
熊孩子的出現,讓不少父母頭疼,如此可愛的孩子,怎麼越養越調皮了呢?很多年輕人為了掙錢養家,把年幼的孩子丟給老人來帶,自己對于孩子卻不聞不問。
如果老人過度縱容孩子,就會導致熊孩子的產生,所以媽媽在3-6歲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一定要自己教,而不是為了省事,把孩子托付給老人管。
李玫瑾教授提過,6歲之前的孩子,媽媽要管這6方面:克制任性,學會控制,經歷挫折,防止壓抑,學會忍耐,防止自私。
媽媽可以疼愛孩子,但是要有底線,要給孩子立規矩,不能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性子胡來,而且要讓孩子學會分享,而不是自私自利,同時要放手讓孩子去提升自己的自理和學習能力,而不是事事代勞,要給孩子成長的空間。
由爺爺奶奶養大的孩子,因為媽媽在養育角色的缺席,會導致媽媽跟孩子不親近。孩子由老人帶大,上幼兒園也是老人接送,等上小學后,媽媽把孩子接過來,卻發現孩子難于管教了。
《心理營養》書里提到,媽媽跟孩子的關系越親近,他越容易受媽媽影響,孩子跟誰更親,更容易聽誰的話。
如果孩子在6歲前,一直是老人帶,沒有前面幾年對孩子的「養育」,后面媽媽對于孩子的「教育」,就難以進行。
因為媽媽對孩子缺乏熟悉度,她讀不懂孩子,不知道孩子的眼神和行為的具體含義,跟孩子很難溝通,孩子對媽媽沒有感情,也不會服從媽媽的管教。
因此,孩子最好是要自己養,這樣會越養越親。對于7-12歲的孩子,媽媽要適當放手,不要事無巨細都要求孩子報告,更不要讓孩子無條件地服從自己的命令,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孩子能力范圍內的事情,讓孩子自己做主和解決。
綜藝節目《春日遲遲再出發》傅首爾吐槽過自家兒子,自己費盡心思給孩子張羅了一個熱鬧的生日聚會,卻得到了兒子「我不喜歡被過度關注」的冷漠回應,不僅如此,兒子發朋友圈居然屏蔽了親媽,感謝陪伴他過生日的好友們,唯獨忽略了爸爸媽媽。
傅首爾深感震撼,也倍感委屈,誰知道兒子一句話讓她啞口無言,原來孩子也有些事情,并不想讓父母參與和知道。
隨著孩子年齡越來越大,已經有了自己的心思和秘密,但是在父母的眼里,孩子還是那個跟在自己后面求關愛的孩子,卻不知道孩子已經長大了,需求已經不一樣了。
12歲后的孩子,已經成長為一個少年了,就像鳥兒一樣想要展翅高飛,去更廣闊的天空闖蕩了。
孩子想要獨立自主,但是內心敏感脆弱又反叛,此時媽媽要充分體諒孩子內心的掙扎,給予孩子更多關愛和自主權,跟孩子做朋友。
媽媽多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而不是成績,鼓勵孩子勇敢去嘗試,要讓孩子知道,只要你需要,媽媽一直在這里陪你。
孩子就像天上的風箏,媽媽始終拽著那根線,可以給孩子空間和自由,但是進退有度,方向要對,就能避免孩子走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