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父愛如山」,那麼這座沉甸甸的大山,究竟對孩子帶來多大的影響呢?
曾經有一項問題調查,調查的問題是:「你小時候對爸爸最主要的感覺是什麼呢?」
65.1%的網友表示,父親很嚴厲,小時候很怕他;22%的網友表示,小時候經常被爸爸打罵,自己敢怒不敢言;剩下的12.9%的網友則表示,爸爸很愛自己,爸爸就是超人,很崇拜爸爸。
我看過一個上小學的女孩兒,寫了一篇作文,題目叫做「我眼中的爸爸」,看完之后真的讓人淚目。
我不會溝通:因為爸爸教會我可以直接用拳頭解決問題,他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你再不聽話,信不信我揍你?」,所以,我很快就學會了。
我拖拉磨蹭:因為媽媽每次叫爸爸幫忙做事的時候,爸爸永遠都會說,「等一會兒!」 ,所以,我很快就學會了。
我嫉妒心強:因為爸爸總愛拿我和其他孩子比較,在他眼里,別人家的孩子處處都比我做得好。所以,我很不服氣,甚至產生了嫉妒心理。
我愛撒謊:因為爸爸教會我,主動承認錯誤會挨罵。他永遠看不到我主動承認錯誤的勇氣和擔當。所以,我學會了逃避、推卸責任和撒謊。
我愛玩電子產品、不愛看書:因為爸爸每天一回家就喊累,每次我想讓他陪我玩一會兒時,他總是把我推開讓我自己玩,然后他躺著玩手機。所以,手機、電視也成了我唯一的陪伴。
因為家里只有媽媽一個人干活,爸爸從來不幫忙,所以,我長大以后不希望成為媽媽那樣的人,可我更不希望成為爸爸那樣的人!
可見,爸爸對孩子的影響是有多麼的大。
英國著名教育家斯賓塞曾經說過,父親是孩子通往外部世界的引路人。母親將孩子引入自己的懷抱,父親則將孩子推向外面的世界,孩子從家庭走向社會,需要父親的教導。
父親,可以說對孩子的影響深遠,甚至決定了孩子20年后的人生命運,希望當爸爸的都能好好看看,不要錯誤的影響到了孩子,更不要缺席孩子的成長。
1、父親會影響孩子性別角色認同
父親給予男孩以榜樣的力量,給女孩以安全感。
研究發現,男孩子在4歲以前,父親角色缺失會使他缺乏男性力量,易女性化;女孩兒在5歲以前缺乏父愛,在青春期與男孩交往時會焦慮、羞怯或無所適從。
2、父親會影響孩子個性品質的形成
媽媽在與孩子相處時,更多的是以擁抱、親吻這類溫柔的方式;而父親和孩子相處時,常常用令人刺激和激動的方式進行,更多地是帶著孩子打鬧和冒險。
由于身體力量的差異,媽媽更傾向于保護孩子,教孩子謹慎;而爸爸則更傾向于帶孩子迎接挑戰,教孩子勇敢。
所以,與爸爸這樣互動多的孩子,會逐漸表現出自信和快樂,面對挫折也更加有勇氣和毅力去面對。父親正是這樣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品質的形成。
3、父親會影響孩子的智力水平
相對于母親,父親的動手能力更強,比如修理車輛、電器、修整園林等,跟父親在一起時間比較多的孩子,會對動手操作充滿興趣。
孩子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能夠激發探索欲、想象力和創造性。動手實踐能力越強,越能促進孩子智力水平的發展。
4、父親會影響孩子的社會化行為
父親是孩子規則意識的建立者。「父」字的甲骨文字形,是一個人手里拿著一柄石斧。而《說文解字》中對「父」字的解釋是:「父,矩也。家長率教者。從又舉杖」。可以引申為,父親手里舉起棍棒,正在教育子女遵守規矩——這就是父親的原始形象。
父親的主要職責是教育孩子遵守規矩,這是對父親最基礎的定義。當然,我們不提倡體罰孩子,但是
對孩子規則意識的教育,仍然不可偏廢。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既要給他充分的自由,讓他體會到無微不至的關愛;也要讓他及早養成規則意識,為將來融入社會做準備。少了任何一個方面的教育,孩子就無法成長為一個人格健全的人。
在多數家庭父母角色的設定中,母親給孩子的是溫柔的愛,父親給孩子的則是堅持原則、遵守規矩的教育。
當父親角色缺位,或者是父親教育缺少的時候,孩子就會缺少規則意識,比如說在公開場合大吵大鬧、在公路上逆行「飆車」,在電梯里朝控制主板位置尿尿......這些都是家庭教育中真實存在的問題,最大的受害者還是孩子本人。小樹苗從小就要挺直生長,規則意識也要從小樹立。
而爸爸如果幫孩子建立了規則意識,這種規則意識就會提高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研究表明,自我控制水平越低,孩子的問題行為越多;自我控制水平越高,其社會化行為水平會更高。
有越來越多的資料顯示,父親對孩子的影響力遠不止以上幾點,還涉及體格、情感、品德等多方面。孩子在越小的時候失去父親或得不到父愛,對孩子的負面影響越嚴重。與父親接觸少的孩子,其體重、身高、動作等方面的發育速度都要落后,普遍存在焦慮、自尊心缺乏,表現抑郁、孤獨、任性、多動、有依賴感。
長期缺乏父愛,會使孩子出現諸如煩躁不安、害羞膽怯、自暴自棄、沉默寡言、缺乏自信、感情冷漠、游離集體、食欲減退、抑郁易怒等所謂的「父愛缺乏綜合征」,從而造成認知、個性、情感等多方面的障礙和缺陷。
父親的角色是母親不可替代的,希望所有的爸爸們為了孩子的未來,能夠做好一位父親的本職工作,更不要缺席孩子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