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幾十年時間內,科學家都一直在觀察火星表面的一些雪崩現象,它們被稱為斜坡條紋的黑暗滑坡。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已經有軌道探測器發現火星表面出現一些黑暗滑坡,後來探測器在飛過火星上空都會觀察到這些黑暗滑坡。雖然發現了很久,但是科學家對這個發現爭論了幾十年時間。因為科學家不知道火星表面的這些黑暗滑坡到底是火星表面水活動導致的,還是某種未知的形式導致的。
奧德賽火星探測器傳回的數據表明,這些斜坡條紋一般出現在火星火山口的山丘、山脈的側面,形成的原因可能是二氧化碳在低溫的情況下形成的霜導致的。NASA南加州噴氣推進實驗室的Sylvain Piqueux表示,當火星日出時火星表面有一些長長的影子延伸出來,太陽照射到這些區域以后,這些二氧化碳的冰霜就會在幾分鐘內氣化了。
NASA火星勘測軌道器搭載的HiRISE相機在2006年12月3日也曾經拍攝到一個名為Acheron Fossae的地區出現了雪崩,在其他相同緯度的地區也出現類似的滑坡、雪崩。對于火星勘測軌道器的發現,科學家表示,他們的第一個想法就是火星的水冰物質可能就埋藏在這些區域,因為這個Acheron Fossae地區更加靠近赤道地區,溫度相對較高,這些區域的二氧化碳沒法形成霜,所以可能與水冰物質有關。
當然,目前科學家對火星的這些現象認識還是不夠全面、深入,畢竟探測器收集到的數據、傳回的畫面還是很有限,所以火星的滑坡、雪崩,到底是干冰在太陽光照射后氣化導致的,還是水冰物質液化導致的,還需進一步研究。
這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因為火星是太陽系內除地球外另一顆處于宜居地帶的類地行星,與地球存在很多相似之處,被很多人認為是人類未來在太陽系內的第二家園。畢竟,以人類當前的發展水平,別說在未來短時間內移民到遙遠的系外行星,就連走出太陽系都是難以實現的。所以,未來一段時間內人類想移民外星球,只能在太陽系內選擇。
太陽系有八大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這些行星的尺寸比較大,與地球的距離也相當遠,最重要的是,這些行星都是氣態行星,顯然不可能成為我們人類的「第二家園」。而水星、金星雖然是和地球一樣的類地行星,但是水星與太陽的距離很近,金星溫室效應特別強,所以這兩顆星球表面的溫度都相當高,也不適宜我們居住。而火星就比這幾顆行星要好一些。
一方面是火星與地球的距離不是特別遠,對于人類來說,去火星其實已經不是什麼難事。NASA計劃在本世紀30年代或者40年代初就將宇航員送上火星,整個火星之旅需要耗時500天左右。另一方面,與水星、金星相比,火星的環境相對好一些,溫度比較低。問題是,火星真的適宜我們居住嗎?
如果火星和我們地球一樣有磁場的保護、平均溫度在10多℃、有濃密的大氣層、有液態水,那理論上是可以居住的。只是現在的火星極為荒涼,就像地球的沙漠、戈壁灘地區,沒有一絲生機。雖然火星也有大氣層,但是火星大氣層極為稀薄,空氣密度只有地球的1%左右。而且,火星大氣中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氧氣的含量極少,所以火星表面是極為嚴寒、干燥的。
這樣的火星環境顯然不適宜人類直接居住。首先一個大問題就是水的問題,如果從地球運輸水去火星,宇航員在火星上面的生活都很難,更別說在火星大規模移民了。
別看火星環境很干燥,很多探測器其實都已經發現火星存在大量水,只是由于火星的溫度比較低,這些水以水冰物質的形式存在。例如祝融號火星車的著陸區烏托邦平原的下方就存在大量的水冰物質,而且這些水冰物質就存在火星地下1米深的地方。
這意味著當我們人類抵達火星以后,理論上可以直接在火星的地下開采這些水冰物質,然后經過處理以后就可以得到飲用水了。
再通過分解水的方式,我們還可以得到氧氣和氫氣。這對于未來人類進一步探索火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我們不需要從地球運輸水就可以在火星上面生活了。當然,人類登陸火星的過程是比較復雜的,現階段我們暫時還沒法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