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歷史上有名的盛世,正所謂「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琉。」這是描寫唐朝有多麼繁盛的詩句,但在達到頂峰之后,唐朝就走向了衰弱,到最后的滅亡。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正是唐朝滅亡時的寫照,那麼唐朝滅亡究竟有多麼的慘烈?是什麼樣的原因讓唐朝的下場如此慘烈呢?
在歷史上唐朝的衰弱是從安史之亂開始的,是以黃巢起義為結束的,那為啥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會有如此大的影響力呢?這還得從皇帝為了用地方勢力牽制中央勢力設立的節度使說起。
唐玄宗在天寶年間設置了節度使,起初節度使確實起到了平定地方牽制中央的作用,但是在安祿山成為了平盧的節度使之后,節度使的性質也慢慢的轉變了。
起初,安祿山還小心翼翼,生怕自己一個不小心前功盡棄,因為此時中央還有他畏懼的人,也就是李林甫。
為何安祿山要害怕李林甫呢?因為此時的李林甫身為宰相自然有權力管理中央軍隊,而且李林甫為官老實,朝廷上他的勢力最為深厚。
但是,在不久之后,李林甫就被楊國忠算計了,不僅身后的勢力多數歸了楊國忠,之后更是一病不起,在不久之后就因病去世了,所以當時的楊國忠在朝里可以說是一手遮天。
但是安祿山并不懼怕楊國忠,相反他根本沒有把楊國忠放在眼里,所以不久之后,安祿山久率領軍隊造反了,起初唐玄宗還不信,但是不久安祿山就打到了都城。
唐玄宗不得已只能帶上自己的人往四川跑,最后安史之亂雖然被平息下來,但是唐朝本身受到了不小的打擊,雖然有所恢復,但是顯然趕不上最開始的盛唐。
安史之亂的爆發就表明,當時唐朝的體制存在極大的問題,但是已經不容易更改了,所以在此之后,在黃巢等人的帶領下,又爆發了黃巢起義。
在公元874年,爆發了唐朝建國以來極其嚴重的水患,田里顆粒未收。但是此時的皇帝并沒有實施什麼有用的措施來救災,于是百姓們淹死的淹死,餓死的餓死。
黃巢見到這種情況心中多有不忍,于是黃巢叫上了自己的家人以及附近的鄉親們,前去投奔已經起義的王仙芝,所到之處贏糧而景從,流離失所的百姓們爭先恐后的加入了起義軍。
最開始黃巢帶領的人很少,為了起義的成功黃巢加入了王仙芝的軍隊。
唐朝的官軍完全招架不住起義軍的攻打,于是唐朝的官員紛紛提出了求和的主張。皇帝一看這確實打不過,那就求和吧,于是唐朝向王仙芝發出了求和的信號。
王仙芝也動了投降的心思,并接受了唐朝的封賞,黃巢在旁邊看不過去了「你王仙芝算個什麼東西,沒有我的幫助啥都不是,憑什麼朝廷只賞賜你,把旁邊的我當空氣」。
回去后,黃巢就指著王仙芝的鼻子罵,說他背棄了自己曾經的誓言,現在居然就因為朝廷給了一點點好處,就想著投降,旁邊的士兵一聽,臉色一變,對王仙芝的不滿呼之欲出。
不得已,王仙芝只好拒絕了投降,但是這顯然不能平復黃巢的怒氣。于是黃巢自己帶著一隊人馬走了,這讓王仙芝的起義軍實力大減,但是黃巢卻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脈,接連獲勝。
離開王仙芝的黃巢接連攻下了兩座城池,但是不得不承認自己的勢單力薄,只能和王仙芝共圖大業,但是不久后王仙芝被抓。
朝廷肯定不會輕易得放過王仙芝,沒過多久就殺了他。
此后得幾年黃巢帶著起義軍輾轉多地,終于在公元880年的時候攻占了洛陽,但是黃巢心中仍然不滿意,他又帶著起義軍向長安進攻。
在王仙芝死后,黃巢對危在旦夕的唐朝發起了最后的進攻,但此時得黃巢似乎忘記了一件事,也就是這件事讓黃巢最后得結局并不好看,那就是軍心,民心。
長期得以自己為主,讓黃巢的軍隊對黃巢很是不滿,所以黃巢的軍隊的向心力并不是十分的強烈,甚至出現了叛變的情況,叛變的這個人就是朱溫。
黃巢的軍隊打進了長安,唐僖宗慌得不行,覺得自己命不久矣,馬上派人傳各地的節度使進京勤王。各地的節度使接到了命令,也是帶著自己的軍隊殺了過來。
盡管他們的最終目的可能并不是勤王,但是黃巢還是很快的被絞殺了。但是黃巢能夠這麼快就被節度使斬殺,離不開一個人的幫忙,這個人就是朱溫。
為何朱溫要費盡心力的聯系唐朝來打敗黃巢呢?起初朱溫也和黃巢一樣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打敗唐朝還天下一個太平盛世,但是在朱溫帶領軍隊和唐朝的軍隊拼搏的時候,朱溫的軍隊處于下風。
不得已,朱溫只能向黃巢請求援助,但是黃巢不僅沒有沒有派去援軍,還裝作自己什麼都不知道的樣子。這樣的事發生了不止一次,朱溫知道黃巢并不是自己心中的明君。
就算朱溫盡心盡力幫助黃巢打敗唐朝,自己最后也不會有一個好下場的,所以朱溫選擇向唐朝提出結盟的請求,所以之后不久,黃巢就被進京的節度使斬殺。
黃巢在當來幾天皇帝之后就身首異處了,但是歷史上記載的唐朝最后滅亡時的慘象并不是黃巢造成的,那是誰讓皇子、大臣甚至是皇帝的下場如此慘烈的呢?
導致唐朝最后的慘烈的人正是朱溫,那為何朱溫選擇下此狠手,唐朝最后的滅亡到底有多慘呢?
朱溫并不像看起來的那樣人畜無害,相反朱溫此人十分的狠厲。
朱溫這個人無論是報復心還是野心都是極強的,在黃巢死后,他并不想只是成為一名為朝廷賣命的官員,他希望朝廷都跟著他姓「朱」,所以他開始暗暗的籌備和謀劃。
但是,此時的朱溫并不具備推翻唐朝的實力,他需要一個機會,這個機會很快就來了,公元900年,唐朝局面混亂,官員不滿足于唐昭宗的統治,唐昭宗被幽禁起來,朝廷的官員很快選擇把李裕推上皇位。
但此時的朱溫并不準備幫助李裕,他選擇幫助唐昭宗,更確切的說是幫助自己。于是他出謀劃策幫唐昭宗奪回皇位,而自己也得到了夢寐以求的勢力,但是朱溫的野心也是極具的膨脹。
朱溫,并不準備把權力都交給唐昭宗,他要一步步架空唐昭宗的權力,使唐昭宗成為一個傀儡。此時的朱溫已經掌握了絕大多數勢力,也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皇帝。
但是,朱溫害怕自己坐的不穩,為何會有這樣的顧慮呢?因為唐昭宗還有兒子,而且不止一個,如果他們悄悄發展自己的實力,總有一天會對自己造成威脅,于是朱溫決定自己要先下手為強。
就這樣,朱溫以各種各樣的理由,把唐昭宗的兒子騙進宮來,并不是因為唐昭宗有什麼話要講,也不是因為要賞賜他們,朱溫只是想留下他們的性命。
于是在這些皇子進宮赴宴之后后,朱溫終于撕破了臉皮,將皇子一個一個的勒死,將尸體投進旁邊的池水中沒有留下一個活口。殺完皇子,朱溫大松一口氣,覺得自己終于鏟除掉了自己的障礙,自己可以安穩一些了。
得知唐昭宗的兒子一個一個的慘死,朝廷上那些忠心與唐朝的大臣坐不住了,他們知道如果繼續放任朱溫不管,那麼朱溫肯定會成為一大害蟲,最后讓唐朝毀于一旦。
于是,這些大臣們開始暗地里做起了手腳,希望自己可以救大唐與水火,但是朱溫很快發現了這些大臣的小動作,朱溫終于知道自己心中最后的不安來源于哪了。
最終朱溫把目光放在了那些不滿與自己的朝廷大臣的身上,但是該用什麼計謀讓他們全都喪身呢?朱溫想了很久也沒找到合適的理由,這時候朱溫的謀士李振跳出來告訴朱溫自己有一個好辦法。
那就是將這些大臣全部貶官,在這三十個人貶官的必經之路上,埋伏一手,朱溫覺得這是個好辦法,可以一舉消滅自己討厭的大臣,也不用再擔心自己位置不保。
就這樣朱溫在大臣的貶官之路上為他們精心策劃了白馬驛之禍,把這些忠于大唐的大臣殺掉,扔進黃河,這些忠于唐朝的大臣全部變成了九泉下的冤魂。
做完這些,朱溫仍然覺得朝廷中有像謀反的人,于是又對朝廷官員進行了一次大換水。
此后,朝廷的大臣人人都擔心自己有一天腦袋就掉下來了,所以不再敢動歪心思,這下朱溫終于覺得朝廷中沒有能夠威脅自己的人在了,于是在907年,朱溫登基。
至于末代的皇帝,朱溫一開始還覺得自己不能做的太絕,免得朝廷中還有唐朝的勢力,看自己把皇帝殺了直接謀反。但是朱溫一直把他看作自己的眼中釘。
因為朱溫覺得有他在自己的龍位就一直不會坐的安穩,所以在肯定唐朝沒有翻身的機會后,朱溫就把末代皇帝誅殺了。到此唐朝真正滅亡,沒有了東山再起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