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劇和小說里,故人重逢時,總是激動得熱淚盈眶,然后再下一秒就會迫不及待地飛奔過去,給對方一個大大的擁抱,好像這樣才能表達自己內心的思念。
可在現實生活中,跟喜歡的人見面時,人的第一反應其實是緊張和局促。
因為你不知道要和對方說些什麼,也不知道該從何說起。
所以你只好坐立不安,然后時不時抬起頭來悄悄打探,等他眼睛的余光掃視到你,你才終于鼓起勇氣,開口寒暄。
是了,要明白,越是愛你的人,越害怕失去你,故而在每一次見面時,他們都希望能給你留下好印象。
但人總歸容易怯場,容易陷入「墨菲定律」的怪圈里,你想掩飾自己的慌張,使自己看起來盡可能鎮定自若一些。
可你那雙顫抖的手、充滿愛意的眼神以及無數次張開又閉上的嘴巴,騙不了人。
村上春樹講:「相逢的人會再相逢」。
大概每個人在青春年少時,都有因為種種誤會而遺憾錯過的感情,雖然那一段歲月永遠地從手中的指縫里流逝了,但你仍然會常常幻想,你們能夠打破七十億分之一的微小機率再次相遇。
那會是怎樣的一種場景呢?是你們剎那間都淚如雨下?還是雙方都十分有默契地裝作不認識,甚至恨不得挖個地洞鉆進去?
可能都不是的,你也好,對方也罷,自始至終都沒有放下過彼此,那些本該在無涯的青春里就扼殺掉的情愫,其實也在悄然滋長當中。
所以,當你進入他視線的那一刻起,他所有靈敏的感官都會頃刻被喚醒。
首先,他會感到呼吸困難,然后伴有發抖的癥狀,他想開口叫住你,可又不知道以什麼名義,以什麼借口。
空氣似乎凝固了幾分鐘,終于,他重拾起一點信心,朝你揮了揮手,并和你打招呼,只要確定你并無對他有任何抗拒的意思。
那麼,他就會小心翼翼地走到你面前,磕磕絆絆地跟你說「嗨,好久不見」,至于其他的更進一步的動作,便再也沒有了。
要明白,人總是在最接近幸福的時候最惶恐,因為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都是真實存在的,害怕那些東西如同鏡中花、水中月一般都是虛假的幻影。
所以,需要反復確認,以及不斷提醒自己要鎮定,要冷靜,而這些心理過程表現在肢體語言上,實則也就是緊張到冒冷汗,走路都走不穩妥。
換句話來說,在愛你的人心里,每一次見你都像是一場充滿未知和冒險的旅程,你的身上還有許多他未曾踏足的領域,以及他沒有解開的謎團,故而,他總是擔心說錯什麼話又或是做錯什麼事惹你不開心。
除了久別重逢的舊情人,處在曖昧期的以及熱戀中的情侶也同樣如此。
你別看他在跟你談話的時候風趣幽默,滔滔不絕,很有主導者的風范,其實在見你之前,他為了能夠不怯場,不讓你看出他的緊張,不知道對著鏡子排練了多少次。
說到底,就算是極度外向,甚至有「社交牛逼癥」的人在自己喜歡的人面前也難免會有些社恐,類似于中學時代怕老師,工作之后怕領導。
絕大多數把另一半當成是白月光的人總歸會覺得,對方是神圣而不可玷污的,是需要被當作「權威」一般去尊重的,逾矩的話和行為太過于冒犯,不僅不會對這段關系起到什麼推動的作用,反而會加速它的衰敗。
所以,要是你想要快速判斷出一個人究竟愛不愛你,有多愛你,那就看他在見到你時,下意識會做出什麼樣的表情和動作。
倘若他對待你就像對待別人一樣,先是驚訝,等反應過來之后轉為驚喜,然后便無所顧忌地和你打招呼,那他就是把你當成普通朋友,并無什麼特別。
相反的,倘若他剎那臉紅,面對著你半天說不出一句話來,好不容易起了個頭,又突然變成結巴,花了好幾分鐘才磕磕絆絆的說完,那你對他的意義就絕對是特殊的,非同尋常的。
總之,請記住,越是愛你的人,在見到你時,越懷有一種忐忑不安的心理。
就如同張兆和在後來回憶起自己的丈夫沈從文時,坦然道:
或許他愛的是理想中的,沒有瑕疵的,完美的我。
翻譯一下,也就是說,在愛你的人看來,你神圣不可侵犯,故而在和你見面時,總要抱著敬畏之心才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