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經常思考自己有什麼缺點嗎?
你還記得小時候最害怕別人說自己什麼嗎?
很長一段時間里,我都害怕被人說「內向」,我也的確有些內向,不愛說話,更不會主動。
曾經我覺得這是我職業生涯里最大的障礙,職場里的成功人士,似乎都是積極主動、雷厲風行的作風。
而現在過了而立之年,卻感受到了內向帶來的紅利。
比起與人交往,我更愿意獨處,這讓我有了更多思考、沉淀自己的空間。
比起滔滔不絕地表達,我更愿意傾聽,這讓我學到了更多,也更容易和對方聊得深入。
原來沒有一種性格是絕對的優點或者缺點,你現在耿耿于懷的缺點,也是正是你的天賦所在。
《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的作者蘇珊·凱恩,從小就被認為是「內向的人」,喜歡一個人躲在角落靜靜地讀書。
父母擔心她無法和同齡人相處,送她去夏令營鍛煉,但是她始終與喧鬧的環境格格不入。
別人在篝火前狂歡的時候,她只想離開吵鬧的聚會,捧起自己摯愛的書。
被熱情的小伙伴拉回到篝火旁邊之后,她意識到自己應該努力融入到歡樂的氣氛中,這樣才不會掃大家的興。
成年后,蘇珊·凱恩希望自己能更外向、勇敢,她成了一名律師,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一次,她在擁擠的酒吧和朋友暢談時,忽然意識到, 她真的變成了一個外向的人,但也失去了內向給她的優勢。
她不像小時候那樣有耐心聆聽別人的傾訴,注意力無法集中在安靜的閱讀上,時不時就要和身邊的人聊一聊,似乎只有熱鬧的聲音,才能證明自己的存在。
曾經在紀錄片《00后》里也看到一個這樣的孩子。
錫坤喜歡一個人研究科學小實驗、學習魔術,都是一個人悶頭做的事。
媽媽擔心他自閉,無法和同學交流,給他報了各種演講班、夏令營,希望他能更合群、更開朗。
在夏令營,外教領著孩子夸張地朗讀和表演,錫坤無法適應,只能一個人躲在宿舍里。
無奈,媽媽親自跑到營地,勸說他參加活動, 被強迫融入喧鬧環境的錫坤,不由得掩面大哭。
每當他談起魔術,眼睛里都是光芒;但當他坐在人群中一起「表演」快樂,就變得異常茫然。
其實,每個人都有內向和外向的兩面,只是程度不同,更無好壞之分。
外向者情感奔放、胸襟開闊、善交際、合群、行動果決、活躍、無所畏懼,同時也會容易激動、居高臨下、愛出風頭、張揚……
內向者敏感、慎思、靦腆、遲鈍、臉皮薄,同時也善思辨、理智、謙和、內省、冷靜……
他們各有各擅長的交往方式,外向的人能很好利用外部資源,而內向的人更能充分調動自己的內在資源。
相比于外向者,內向者的性情更加內斂穩定、做事謹慎仔細,他們在設計、科學研究、文字創作等方面也更有優勢。
外向者往往會為聚會帶來活力和熱情,他們很自信、領導能力強,愿意做人群中的焦點,相比于傾聽,他們更喜歡表達。
內向者則相反,他們是最好的傾聽者,開口前一定會思考再三,不會信口開河。
因此 ,他們的社交能力并不比外向者更弱,只是特征不同。
你往往發現,自己最信賴的朋友,就是那個最安靜、最沉默寡言的。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 內向是對內向者的保護,外向是對外向者的嘉獎。兩者只有差別之處,絕無是非對錯之分。
我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那什麼決定性格?性格有好壞之分嗎?
《紐約時報周刊》的編輯保羅·圖赫接觸過無數美國家庭,既有掙扎在貧困線上的窮苦人家,也有住在頂級公寓里的富豪。
他經過大量的研究發現,一個人能取得怎樣的成就,既不取決于天分,也不取決于努力本身,因為努力只是一種現象,一個人之所以努力,與性格有很大的關系。
他總結了一個人獲得成功的七個關鍵性格是: 堅毅、自控力、好奇心、責任感、樂觀、熱情和社交智商。
這些不能用優點來判斷,而是一種特質。
善用特質,會為你助力,就成了優點;
壓抑特質,會拉你的后腿,就成了缺點。
如果你也是一個內向的人,那麼你可能有很好的毅力,有解決復雜問題的頑強,還有敏銳的目光,可以躲避會羈絆他人的陷阱。
如果你喜歡一步一步穩扎穩打,那就不要受別人的影響而迫使自己加速。
如果你喜歡單項任務而頭疼多重任務,那就堅持站在自己的立場上。
我們生而不同,每個人面對的最大挑戰,都是如何發現并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成就自己的價值。
有些人需要在人群中找到自己的價值,而有的人需要通過獨處,找到自我,獲取生活的力量,外向與內向的區別,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