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戰國前承春秋亂世,后啟大秦帝國,秦王統一六國之后,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時代才算開啟了。
之前有個流行熱梗叫做「你清高,你了不起」。
諷刺的是那些道德綁架的人,而這句台詞出自一位飾演趙高的演員。
影視劇中的趙高
趙高是我們十分熟悉的歷史人物,是成語「指鹿為馬」的主人公。
據考古學家郭沫若推測,此人還有可能和秦始皇的死因有著脫不開的干系。
秦始皇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他苦苦尋找長生不老之藥,勤于國事,滿腔抱負,卻在五十歲時突然暴斃。
秦始皇的死因是什麼?趙高在秦始皇之死中又扮演了什麼角色?
自長平之戰后,東方各國逐一被秦國所滅,秦王嬴政一統六國,在咸陽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政權。
秦始皇是中國古代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是首次在中國建立大一統王朝的人,「皇帝」稱號也是從他這里開始沿用,因此他也被稱作始皇帝。
他十三歲便登上王位,平了嫪毐之亂,后又帶領自己培養的一眾精英人才,劍指六國。
統一天下后的嬴政,在瑯琊台觀海時感慨萬千,看著滔滔海水連綿不絕的宏偉景象,他產生了將權力一直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想法。
如此大好河山,還有未實現的抱負,讓他的內心如海水般澎湃不已。
此時的秦始皇還正當壯年,秦國在他手里運作也不過兩年時間,正是他準備大展宏圖的時候。
他聽信了徐福的話,派人去仙島求「長生不死藥」,以延長自己的壽命,還為此不惜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但是這樣一個迫切希望自己能夠長生的人,卻戲劇般地只活到了五十歲,生命就戛然而止了。
他死于第五次東巡途中,此時是公元前210年,千古一帝就這樣突然隕滅了。
關于秦始皇的死因,歷來說法不一,不過大致有兩種推測:病死和他殺。
根據《史記》記載,秦始皇自年幼時就身體不太好,是個體質較弱的小朋友,比常人更容易感到疲倦勞累。
不過身為皇帝,他不僅勞心還要勞力,辛勞程度遠超普通人,這也是無可避免的。
而且他在國家大事上基本都是親自處理,不假手他人,這可能就更加導致了他身體的羸弱。
再加上秦始皇第五次東巡時正值夏天,酷暑難耐,又一路顛簸。
對于一個身體積弱的老人(當時秦始皇已經五十歲了)來說,這悶熱的日子應該是十分難熬的。所以他是「病逝」的說法得到了許多人的認同。
拋開別的不說,秦始皇是一個非常勤勞的皇帝,上文也提到了,他凡事都要親力親為。
他坐上龍椅后從不「擺爛」,有一份光發一份熱,把自己的心血都揮灑在了國事上,以圖振興秦國。
據說他曾給自己定下小目標:
每天都要批閱一石公文,不然就不能休息。
不過秦朝的公文并不是寫在紙上的,是寫在竹簡木牘上,一石是120斤重。
也就是說,他十天要批完一千多斤的公文,一年就是四萬多斤,相當于二十多噸的重量。
一只成年大象也就三四噸重,這些公文加起來,光是搬運都能把人累個夠嗆。
而且他還是夜批公文,白天還有其他的政務要操勞,當真是焚膏繼晷。
換成其他人,光是聽一聽這個工作量都能兩眼一黑,頭皮發麻。
有句話說得好,真正的狠人是對自己都狠,秦始皇確實是個「狠人」。
秦始皇總共在位三十六年,稱皇帝的時間有十二年,這些年夜以繼日的操勞已經極大程度地耗空了他的身體。
而且他從小就命途多舛,長大后又要滅六國,為實現大一統殫精竭慮、嘔心瀝血。
「秦王掃六合」在我們的書本上只是簡簡單單一句話,但是對嬴政來說,是壓在心頭沉甸甸的石頭。
嬴政和母親被接回國之后,長時間都處在呂不韋和嫪毐的壓制下,他的兄弟成蛟也是他皇權的一大威脅。
嬴政費盡心思一一鏟除了這些障礙,將不利于自己的勢力全部拔除,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天對著討厭的人喊「仲父」也讓他心中積怨。
而秦國一統天下后,疆域擴大,事務本就噌噌暴漲,加上各地常有動蕩發生,所以秦始皇就更加忙得腳打后腦勺了。
現代人忙得頭昏眼花時,都想著能尋一方樂土休息幾天甚至一年半載,但是嬴政不一樣。
如此累的「差事」,他還想著能夠延續萬年,當真是個骨子里就很勤勞的人啊,所以千古一帝也不是什麼普通人都能當的。
不過他的長生夢最終還是化為了泡影。
在這樣的積怨、積勞下,加上他本就年紀大了,體質又不好,所以得病而死是能夠被人普遍接受的說法。
那麼他得的會是什麼病呢?
有人認為秦始皇患有癲癇癥,因為他死前的病癥和癲癇類似。
考古學家郭沫若則認為嬴政得的不一定是癲癇,而是軟骨癥。
軟骨癥是缺少維他命D導致的一種代謝異常疾病,會導致發育不良,行動時關節磨損疼痛。
我們無法驗證嬴政是不是從小朋友時期就缺鈣,但是可以從史書的記載來推測:「秦王為人蜂準,長目,鷙鳥膺,豺聲。」
鷙鳥指的是鶻,膺是胸部,鷙鳥的胸突向前,所以鷙鳥膺就是形容一個人胸部往前凸出的樣子(也稱作「雞胸」)
另外「豺聲」是形容說話氣粗,這些和呼吸道有關的異常特征,皆說明了秦始皇很有可能是得了軟骨癥。
結合他坎坷的童年經歷,如果說他因為缺乏營養而導致發育不良,倒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而有一部分史學家并不認同這種推測。
《史記三家注》對鷙鳥膺的解釋是嬴政有鷹一樣的雄姿,而豺聲是形容他聲音低沉沙啞,充滿威懾力。
不論是哪一種說法,目前都只是推測,而嬴政究竟得了什麼病,我們現在還無從得知。
關于秦始皇的死因,除了「病逝」一說,還有人推測是「謀殺」。
這個推測是郭沫若提出的。
郭沫若
據史料記載,秦始皇生前曾經耳道出血,血液呈暗黑色。
這就說明血液已經不新鮮了,大概是積血已久,才會流出黑色的血。
而內部疾病大機率不會導致耳內出血,郭沫若因此推測他是受過外傷才有了淤血。
在恐怖小說作家莊秦的一本書里,描寫過這樣一種殺人手法:用極細的鐵線穿過人的太陽穴,那人會在短時間內快速死亡,并且對此毫無察覺。
這種手法的真實性尚未可知,不過郭沫若的推測和這種殺人手法類似。
他認為秦始皇應該是被人用長達三寸的鐵釘扎入了腦袋而死。
因為是耳道出血,所以釘子應該是釘入了腦部,這也就增高了致死率,而且鐵釘很小,不容易被發現。
畢竟像秦始皇這樣一心想要長生的人,對于自己的身體狀況應該是能做到「量入為出,適度使用」的,不會把自己熬得油盡燈枯還要強撐著出門。
他能出去,大機率就說明了他對自己的健康狀況是有信心的,或者說他并沒有察覺身體的異樣,也并沒有得什麼特別嚴重的病。
所以郭沫若的「謀殺」一說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秦始皇死后,趙高假傳圣旨,賜死了長子扶蘇和蒙恬。
扶蘇臨死前說「父賜子死,尚安復請!」就此赴死,沒有二言。
就這樣,在趙高和李斯的扶持下,胡亥繼任成為了新皇帝。
自己身死、長子身死、信任的宦官背叛了自己,皇位也易主了,對于秦始皇來說,「禍不單行」四個字都形容不了他的遭遇。
堆積如山的公文還等著他來批,那顆「長生仙藥」也還在仙島迷霧里沒被請回來,故事的主人公就這樣離世了,只留給后人無盡的猜測。
提到秦始皇,除了統一度量衡、貨幣、廢分封、修筑長城等,我們常說的就是他實現了「大一統」。
秦始皇實現的「大一統」不再是周天子時期的那種統一,而是大權歸中央式的統一,是中央集權模式的統一。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
秦始皇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和貢獻已經無需贅述了。
他的諸多傳說引人遐想,他的一生言行也發人深思。
后人或從他身上吸取各種教訓,或從他身上習得某些優良品質。
而他本人的死亡之謎已經和那顆長生丹一起消失在迷霧中了。
參考資料
《秦陵——塵封的帝國》
《戰國策》
《秦朝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