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朝作為中國的最后一個統一封建王朝,自然是被我們現代居民大為關注,在許多的影視劇作品中,我們都能夠看到金碧輝煌的宮殿,妝容華貴的格格公主。
但是,根據正史來看,清朝皇室在紫禁城的最后一段時光可并不好過,有些皇室成員過得甚至是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
清朝最后一位有名的大太監信修明就在辛亥革命之后,將自己在紫禁城內的所見所聞編撰成了一部回憶錄類型的書籍——《老太監的回憶》。通過這本書我們也能對那段并不遙遠的歷史有一個更為清晰的了解。
在清朝末期,整個清政府的財政赤字嚴重,連在宮中生活的人都會面臨一些衣食住行上的問題,但是整個皇宮當中自然還是有著一些不會被這些問題困擾的人,這些人就是皇上和皇上極其寵幸的嬪妃娘娘。
太監宮女和失寵的嬪妃們才是受到清朝經濟危機嚴重影響的一類人群,他們的食物和衣物水平逐年下滑,絲毫沒有享受到皇宮當中的便利與優待。
皇上身邊的小主們都精細的很,所謂的小主就是皇帝的嬪妃們,他們知道自己的快活日子和皇帝的寵愛是離不開的,所以他們必須要使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手段,將皇帝牢牢拴在自己身邊。
所以在清朝后期的時候,宮女的選拔并不會十分注重「顏值」,而是專門挑一些長相不太好看的宮女進宮,為的就是讓皇帝不對他們起歪心思。避免自己的失寵。
這樣的現象在清朝末期屢見不鮮,曾經的宮女選拔要求極高,但是在信修明的回憶錄中卻說:清朝末期在挑選宮女的時候,娘娘們專挑那種身強體健,容貌不佳的女子,而絕對不會選擇閉月羞花的美女。
畢竟讓美女去侍奉皇上,無疑是給自己找了一個「情敵」,沒有哪個小主會這樣傻。久而久之,整個紫禁城內就沒有幾個長得好看的宮女了。
這種現象的產生,除了嬪妃娘娘們的有意篩選之外,其實還和當時清朝政府的政權動搖有著一定的聯系。
在康乾盛世的時候,不少生活在京城周圍的大戶人家都會選擇花上一些錢打點關系,來讓自家女兒進入到宮中。
雖然在皇宮之內制度森嚴,并不好過,但是進入宮中就相當于是找到了一個鐵飯碗,幾年之內所賺的錢就夠尋常人家一輩子掙了,所以宮女在清朝早些年間算得上是一個熱門職業。
在這樣的大環境驅使之下,勢必會有著不少長相動人的美女甘愿進入宮中做宮女。
不過隨著清朝的統治走向沒落,許多民眾也都看出了自己國家所面臨的種種問題。在這個時間還想進入宮中討生活,無疑是一件極為愚蠢的事情。
所以在信修明也在回憶中表示:參與宮女選拔的人一年比一年少,而且再也沒有什麼正常人家的小姐愿意進入宮中做宮女了,大都是在外活不下去的人家才會把女兒送到宮中。
很多人可能會好奇,哪怕清王朝再怎麼積貧,皇子們作為皇室的血脈也理應不應該被餓死,但是這樣的現象在清朝卻十有八九的發生:康熙皇帝的三十五個兒子里,有四個孩子都沒能活過12歲。
這絕對不是偶然的事件,清朝皇子的早夭和挨餓其實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古代人民的醫療水平落后,而且對生理健康也沒有一個清晰的了解,因此當時的絕大部分人都認為每日的飲食都應該是清湯寡水而且限量的,只有這樣才能夠最大程度地保證自身的身體健康,不讓油脂和調味料在身體內堆積。
這種理念原本沒錯,但是清王朝的統治者們在實施的過程中忽視了營養的均衡。
這也就導致了在宮中雖然有著三百多名御廚,但是他們做出的飯菜卻都是沒有營養的粗茶淡飯。
哪怕皇帝再怎麼不喜歡吃,也要默默的忍受,而且在宮中皇帝也不能輕易地展現出自己對某種菜肴的特殊喜愛,否則就很容易被人下毒。
根據信修明回憶說,光緒皇帝在十幾歲的時候,每天最喜歡做的事就是偷偷溜到太監的房子里翻找太監的食物來吃,這是因為他每天吃少量的御膳是完全吃不飽的。
十幾歲的孩子正是長身體的時候,連飯都吃不飽,這皇室子弟當著也屬實是沒什麼意思。
清王朝的覆滅是一個必然的歷史進程,作為一個封建王朝,清王朝雖然有著一定的政治完整性,但是在很多方面還做得十分落后,并沒有與世界的主流方向進行接軌,這也就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我國在未來接近百年的時間里的貧弱。
也讓無數原本屬于中國的財寶與領土落入了外國侵略者的魔爪之中。
信修明在回憶錄當中也表示新社會的生活比清王朝時期要好的很多,那個氣運被消磨殆盡的王朝終究成為了一段只能在書中才可以了解的歷史。
落后就要挨打,清王朝在曾經絕對是世界頂級強國,奈何思想拘束,依舊按照祖宗之法來約束自己,宮中人員明爭暗斗,不思進取。一步一步的把整個王朝推向了覆滅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