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個有趣的心理學現象:
在社交關系里,人們往往更愿意跟那些性格外向,陽光開朗的人相處;
而那些沉默寡言,不喜歡說話,看上去有些憂郁的人,往往不受歡迎。
與人相處過程中,你是否發現了這個現象?
在關系里比較沉默的人,總是社交里的「邊緣人」。
比如:
一起吃飯時,他就坐在角落里悶頭吃飯,不說話,也不跟大家互動。
在任何人多的場合里,他幾乎都是「被忽略」的邊緣人。
實際上,這類人是很不受歡迎的。
原因如下。
-01
內心的「防御機制」被動觸發
心理學上講:
每個人的潛意識里,都有著自我保護的機制。
在社交中,愛情中,親密關系里等狀態下,當我們面對的人表現出:
冷漠,敵視,甚至不加掩飾他們對我們的惡意時,我們的內心防御機制就被觸發。
舉個例子:
你剛剛入職新公司,給每個同事都打了招呼,并且送給對方一些你提前準備好的小零食。
這個時候,超過9成的同事們都熱情回應了你。
但也有幾個人,對你的態度十分冷漠;
不回應你的招呼,不接受你的零食禮物,面對你的時候面無表情。
而在你看來:
他們這種冷冰冰的姿態,就是對你表現出了強烈的敵意。
這讓你心中不安,讓你情緒緊張;
所以從初次見面來看,他們留給了你比較陌生,冷漠,甚至是充滿敵意的印象。
再舉個例子:
你在外面吃飯,如果一個異性直勾勾地盯著你,眼神和你對視;
那麼過不了幾秒鐘,你就會覺得自己的情緒被調動了起來。
而跟同性對視時,如果對方面無表情,那麼對方傳遞給你的信號就是:「有殺氣」。
所以網上的段子是:
「你瞅啥」?
「瞅你咋地」?
然后,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
而一個性格內向,總是沉默,不回應別人打招呼的人,就會給人帶來這樣的印象。
要知道,心理學上有「刻板印象」這個概念。
簡單來說就是:
初次見面時,你留給對方什麼印象,將直接影響他接下來對你的看法和態度。
-02
被人忽略時,情緒最直接的反應
這一點,從嬰兒時期就有明顯的表現。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
嬰兒在2個月之后,就會對父母看向自己的眼神,表情,是否回應自己,表現出明顯的回應。
研究人員讓幾位媽媽們,面無表情地看著自己的寶寶。
寶寶笑的時候,媽媽不回應;
寶寶跟媽媽對視時,媽媽還是沒有表情。
這樣的狀況,持續了1分鐘以上,嬰兒就開始哭泣。
而這種哭泣,就是嬰兒認為「自己被媽媽忽略了」。
如果子女總是得不到父母的正向回應,他們的性格就會變得自卑;
如果你總是得不到愛人的回應,時間久了你就失望透頂;
在社交中,如果你得不到別人的積極反饋,那你就會認為他對你有偏見。
為什麼人們往往不喜歡那些「木訥的」,「過于沉默」的人?
就是因為:
你跟對方打招呼,他不回應,或者回應的聲音讓人聽不到;
你主動靠近他,表達善意時,他無動于衷。
這種「你不了解他」,他不愿意被你接近的「雙向誤解」,就會讓關系變得復雜。
就像在親密關系里:
你滿心歡喜地跟愛人分享你遇到的開心的事情,可換來的是愛人面無表情的冷漠。
你高昂,激動,愉悅的心情,是不是瞬間打了折扣?
內向的,沉默的人,不受歡迎怎麼辦?
想到作家村上春樹寫下的一句話:
「并不是所有的魚,都生活在同一片海域里」。
社交中,一定存在能量守恒定律。
有人討厭你,也有人喜歡你;
有人為你日思夜想,也有人對你百般埋怨。
心理學研究表明:
性格內向的人,往往有更細膩的感情,更敏銳的觀察力,以及更富有靈感的創造力。
無論是性格外向的人,還是性格內向的人,都有自身的閃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