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丹和我抱怨,最近孩子一直在家。她家娃上小學三年級,平日里沒覺得兒子有這麼討厭,陪娃學習的這段日子,丹丹感覺自己快要被氣瘋了,只要她一走開孩子就會偷偷的玩游戲。
和很多家長一樣,丹丹也想讓娃改掉貪戀玩手機的壞習慣,但是手機對于孩子的吸引力真的是太大了。家長們可以想一下,對于孩子來講,學習和玩手機這兩件事情來講,哪個更輕松一點呢?肯定是玩手機比較有意思呀,一直讓孩子學習,他們會感覺到非常枯燥,如果成績低了就要受到家長和老師的批評。
兒童心理學家科恩博士在《游戲力》中講,如果大人在游戲區里更多的配合娃,遵守孩子的規則,那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也會配合大人遵守規則。
我們應該慢慢的引導孩子,讓他學會自律。比如說迅速的寫完作業,而且正確率達到了要求,就能夠去玩半個小時的手機。學習是你應有的責任,并不是為了家長而在學習,多鼓勵孩子對他進行正向的引導。
陪娃學習,是一件讓家長傷腦筋的事情。孩子玩的時候興致勃勃,一學習就犯困,就是自律性不夠,也就是說,孩子管不住自己。
自律性好的孩子,才能夠進行自我約束,知道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什麼時候應該做什麼樣的事情,這樣才能夠勇敢地承擔起屬于自己的責任。
自律所體現出來的是內在的控制力,也是一個人獲得更高成就的重要品質,幼年時期孩子的自律能力直接影響到成年后的自律性。
很多娃都是依賴于父母的監督,才能夠完成自己的任務。比如說寫作業這件事情,家長在一邊看著,孩子能慢吞吞的寫下去。父母一轉身,孩子就會拖拖拉拉,磨磨蹭蹭,忍不住偷偷的玩手機,看動畫片。
如果放任不管,娃就無法養成自律的好習慣。想讓孩子自律,家長就要逼他們一把。3個方法,培養娃的自律,趕緊做好筆記了!
1、讓孩子學會獨立。
很多家長喜歡凡事替孩子包辦,明明到了能夠獨立自主的年齡,孩子還是什麼都不會做。家長經常說,你要聽大人的話,不然我就不喜歡你了。
事實上孩子太乖巧,就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了。他沒有自主意識,不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更不懂得怎樣才能自己做決定。
孩子能講道理是一件好事,因為他能夠通過獨立的思考來做出正確的判斷,家長要保護娃這種寶貴的自我意識。
比如說日常生活中孩子喜歡吃零食,我們只負責告訴娃吃的數量和種類就可以了。讓孩子自己決定一次性都吃掉,還是分幾次來進行,他們自己決定應該怎樣吃,如何吃,娃也就有了參與感和自己決定的快樂。
寶寶到了五、六歲就要自己穿衣吃飯,可以自己洗襪子,洗毛巾,一步步放手,培養孩子自我管理、約束和負責任的意識。
家長應該是孩子的好朋友,而不是作為領導來約束他們的行為。父母和寶寶朋友一樣親近,他就會把你當做自己人,從而產生愿意尊重你,聽從你安排的意愿。
2、合理的立規矩。
父母應該用合理的規則來約束孩子的行為,這樣能給他們提供合適的選擇。如果父母成天說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可以。到了最后孩子就習慣了,自己說什麼都不會被同意,那麼他們也就沒有了自己選擇的想法。
在這里想說的是,家長給孩子制定規則之前,要先講好道理,告訴娃不可以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如果只制定了規矩而不解釋原因,孩子無法學會自律,還會有叛逆的心理。
當然了,孩子做錯了事情,可以進行懲罰,但是要適度。如果親子之間發生了沖突,我們應該果斷的脫離引起沖突的環境,慢慢的冷靜下來,再給娃講道理,讓孩子認識到自己所犯的錯誤。遵守規則,讓孩子學會自律和成長。
3、家長以身作則。
葉圣陶先生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
培養孩子自律的良好習慣,并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要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家長要和孩子一起學習,共同進步。
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樣,日常生活中的舉止言行都影響到娃的行為。娃會跟著大人學習,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比如說平時我們帶孩子過馬路時要遵守交通規則,在超市購物應該排隊,不要亂扔垃圾。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孩子都會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潛移默化中也會模仿父母的行為。
Tips:作為家長,應該注意自己平日里的所作所為,給孩子樹立
良好的榜樣。
枕邊育兒寄語
父母要和孩子制定合理的規則,逼娃一把,堅定的去執行,養成自律的良好習慣,孩子處理事情的能力會越來越強。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和習慣,孩子未來的日子里也會懂得自我規劃,越來越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