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儉節約是一種良好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它可以給人們帶來許多好處。
比如增加財富,避免不必要的浪費,積累更多的儲蓄和投資。
實現財富自由,其次它還能提高生活品質,讓人們更好的規劃自己的日常開銷,比如旅游,學習娛樂等等。
它還可以增強自我管理能力,在理財的過程中逐漸提升自知力讓人們更好的掌握時間和金錢,最后還可以降低人們的心理壓力,避免因過度消費而帶來焦慮感。
正是因為勤儉節約的好處如此之多,所以才有很多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就為其灌輸攢錢的觀念。
甚至告訴他們家里很窮,一味的渲染著破房子的概念,讓他們不敢輕易花錢。
事實上,培養孩子的理財觀念固然重要,但這卻未必是個好的習慣,假如讓孩子認為自己的家窮困潦倒,他很有可能出現焦慮心理,甚至是抑郁心理。
心理學指數,永遠不要給自己的孩子住破房子,否則他們會畸形成長。
我的一個朋友就是接受貧窮教育長大的孩子。
我倆上大學的時候同住一個宿舍,那時候的他就特別的節約,去食堂從來不敢點單價貴的菜,好看的鞋也不敢買,就連日常用的洗發水和洗衣液都省到不能再省。
我原以為他的家庭條件很貧困,但在某次聊天中才知道原來他的父母都是工薪階層。
雖然算不上大富大貴,但絕對超過了普通家庭。
按理說這樣的條件不必讓他如此節約,可他卻總是讓自己看起來格外拮據。
畢業之后我們都留在了當地,平時放假就約出來聚一聚逛逛街。
有一次在商場里我們看到了一雙非常好看的籃球鞋,我看得出朋友很喜歡,想買下來,但他在看到600塊錢的價格標簽之后,卻一瞬間就把鞋放下了。
之后的我們又連續逛了幾家店,但沒有一雙鞋能夠像那雙鞋那樣再次吸引他的注意。
他也一直念叨著,剛才那雙鞋有多麼好看,我勸他買下來,可他卻覺得600塊錢太昂貴。
朋友的工資其實不低,每個月到手都有8000多,除了基礎的日常開銷以及給父母一些之外還能剩下很多,偶爾買一雙600塊錢的鞋,真的不算太奢侈。
他告訴我他從小的時候就不敢花錢,那時父母常常教導他錢很難賺。
家里很窮,如果把錢花在了無用的地方,就會讓生活變得更加艱難。
對于他而言,600塊錢的籃球鞋顯然屬于無用的東西。
畸形的教育方式的確讓他形成了攢錢的習慣,可與此同時,他的內心越來越自卑,總是覺得自己低人一等。
他還說過自己小時候的經歷,有一次班級組織春游,每個小朋友都自愿參加,只需要交100塊錢的費用就能和大家一起外出游玩。
這是一個難得的出行機會,但他卻因為100塊錢的花銷而沒敢告訴家里,而他也是唯一一個沒有去參加春游的同學。
他從始至終都沒有告訴父母這件事,而父母也永遠都不知道,孩子在童年時期竟有這樣一段經歷。
從小就被窮養著長大的孩子會面臨著特殊的狀況,他們難以獲得正常家庭可以提供的資源和機會,還會受到貧窮的影響從而感覺自卑和無助。
貧窮并非原罪,明明家里有條件讓孩子擁有正確的金錢觀,卻不讓他們花錢才是罪過。
心理學里有一個概念叫做皮格馬利翁效應,它也叫做自我實現預言或是自我感知改變。
指的是我們越是期待某件事情降臨,這些事情便越容易發生。
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采取相應的行動,而行動又會使我們更快的抵達目標。
反之,如果我們認為某件事很難或是不可能完成,我們便會因不敢嘗試而錯失機會,或是導致結果失敗。
孩子的心靈非常純凈,他們很容易受到影響,所以在教育的過程中一定要慎重謹慎。
如果父母過分強調家里的貧窮和困難,這將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和負面影響,進而導致出現心理問題。
父母說家里窮,孩子就相信家里很窮,父母說不容易,孩子就試著體諒父母。
但假如孩子發現這一切都是欺騙,他很有可能出現報復性的消費行為,比如小的時候因某種執念沒有實現,長大后開始瘋狂消費。
總而言之,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要給予孩子正常的物質滿足,適度的引導其節約是必要的,但過度節省或是無法為其提供必要的精神支持和物質支持卻會造成嚴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