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以一顆平常心,學會安靜地慢煮生活。
作家簡幀曾在不惑之年感慨:人過了30才逐漸領悟,生命的精髓在于舍。
放棄執念與攀比,放下不切實際的期待。
追不上的別追,背不動的就放下。
把焦慮與雜念從心里請出去,幸福與安寧自然住進來。
(一)
追不上的別追
英國作家史密斯筆下有一位焦慮的律師。
他焦慮的根源在于總把身邊人當做比較的對象。
別人物質條件比自已好,他內心深感自卑,于是加班加點,一定要在財富上優于別人。
別人的孩子成績比自已孩子好,他會為此輾轉難眠,開始為孩子制定嚴格的計劃,要求孩子一定要趕上別人。
甚至有一次,他聚會時遇見一位老同學,發現對方現在不僅事業有成,家庭幸福,髮量還比他多。
他深受刺激:「為什麼他小時候各方面都不如我,現在混得比我好這麼多?」
他為此陷入了深深的抑郁,要靠吃藥才能緩解。
清華大學彭凱平曾提出過一個「具象效應」:
相比群體,具象化的人更容易激起我們的攀比心。
小時候,我們身邊總有一個「別人家的孩子」,他成績拔尖,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也曾費力追趕過,但無論怎麼努力,成績依然不及他。
工作后,辦公室總有個績效標兵,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得到老闆嘉獎。
也努力向他靠攏過,優化工作流程,合理利用時間,可最后發現,他的能力依舊令人望塵莫及。
活到一定年紀才明白,追逐別人這條路是永遠沒有盡頭的。
人不快樂的根源,是非要在自己和別人之間分個勝負。
作家寬寬,曾混跡在北京各大圈子,認識形形色色的朋友。
他們中許多人陷入攀比的怪圈,弄得自己精疲力竭。
身處其中的她也深受其影響。
有段時間,她為了升職加薪,為了買下別人口中「好地段」的房子,拼命加班,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
直到因過度勞累住進醫院,這才醒悟:原來自己瘋狂追逐的東西,并非自己想要,只是因為「別人都有」。
她痛定思痛,決定跳出這個怪圈。
她賣掉房子,和先生舉家搬遷到了大理。
在那里,沒有無處不在的比較,沒有人際關系的內耗。
寬寬每天睡到自然醒后就出去閑逛,看街邊攤販感情甚篤的中年夫妻,捕捉夕陽西下時昏黃的光影。
當她逃離了城市里的紛紛擾擾,也逐漸找到了自己內心的需要。
後來,她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潛心寫書,研究古畫,還與先生開了一個咖啡館,聽來往的過客講故事。
到了一定年紀越發認同那句話:人生不是軌道,而是曠野。
人越成熟,越會明白世界的多樣。
與其在別人的賽道擠得頭破血流,不如找到自己真正的心之所向。
忠于自我,才能建設自我,在屬于自己的路上走得心無旁騖。
(二)
背不動的放下
知乎上有個征集:有哪些時刻,你感覺自己越活越累?
有人說,工作上絲毫不敢懈怠,生怕自己一不留神,就被后浪趕上;生活中沒有喘息的空間,無論怎樣疲憊,也要硬著頭皮與所有煩事雜事周旋。
人的壓力是隨著年紀遞增的。
職業的迷茫,生活的重壓,逼得我們不得不努力向前奔跑。
但人不是機器,弦繃得太緊會斷,人活得太累會垮。
越是忙亂焦慮之際,越需要取舍、放下。
時間管理專家張萌早期創業時,異常忙碌。
那時她身兼數職,要寫課件,要聯絡客戶,還要處理一大堆亂七八糟的雜事。
擔子越重,她越是不敢停下。
最忙的時候,她一天要飛幾個城市,忙到都吃不上一口熱飯。
長時間的連軸轉,讓她的身心都到了能承受的極限。
她的身體會經常莫名其妙地疼痛,工作頻頻出錯,人際關系也變得緊繃。
重壓之下,她只得為生活按下暫停鍵。
那段時間,她試圖放棄對事情的絕對掌控,允許自己放松下來。
她會花時間去冥想,舒緩緊繃的心緒,也會規律運動,補充體力和精力。
當她學會放松自己,生活也重新回歸到有序的狀態。
活到一定年紀才明白:人生不是短途競賽,而是漫長的馬拉松。
所謂物極必反,太過用力,反而會讓生活漏洞百出。
我想起在網上看過的一篇帖子。
作者是那種特別追求完美的人,想事業有成,想成為人中龍鳳。
為此他竭盡全力奔跑了許多年。
想要的結果都得到了,他卻失去了世間最寶貴的東西——健康與時間。
43歲那年,他查出xx晚期,努力半生,到頭來一場空。
回首過往作者寫了一段話,讀來尤其心酸:
「以前我是那種把每一天、每一個小時都過得十分清楚合理的人,我要求自己面面俱到,從不浪費時間。
但現在如果能再活一次,我不會再透支自己去追求所謂的成就。
我不會再那麼殘忍地逼迫自己,我會多休息,學會隨遇而安。
早春時節,我會到郊外去踏青賞花,夕陽西下時,就帶著孩子去坐旋轉木馬……」
人生是趟有去無回的旅程,請記得對自己好一點。
壓力太大就減一減,感覺太累就緩一緩。
你不必為了扮演眾人眼中那個完美的人,就不停苛責自己。
不必因為太想要某個結果,就為自己排上滿滿的日程,分秒必爭。
到了一定年紀,你不必逞強,也不必死撐。
允許自己偶爾脆弱,允許事情有其他結果。
放下高期待,爭其必然,而后順其自然。
寫在最后——
巴爾扎克曾說:在人生的大風浪中,我們應該學船長的樣子,在狂風暴雨之下把笨重的貨物扔掉。
人或許無法扔掉所有束縛,但可以試著為自己的生活減負。
不必費心攀比,也不必用力追逐。
以一顆平常心,學會安靜地慢煮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