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1月,位于天津的山本照相館發行了一本名為《北清大觀》的影集,記錄了晚清的人文風貌,其拍攝的時間跨度或達5年以上。上至皇家,下至黎庶,均有所表現,可謂包羅萬象。本文選取10張,為大家展示清朝滅亡前的一些歷史瞬間。
穿蟒袍的大臣。
蟒袍又稱花衣,袍子上繡蟒的圖案,形狀似龍但只有四爪。三品以上臣子繡九蟒,四品以下繡八蟒,七品以下繡五蟒。凡太后、皇帝萬壽前三日、后四日為花衣期,所有臣子皆需穿用;地方官第一次見上級,也必須穿蟒袍;家里有喜慶之事,也可以穿蟒袍。
抽鴉片煙的女子。
女子躺在煙榻之上,面前擺著煙燈、煙槍等全套工具,還有一個少女伺候在側,真是醉生夢死。
正在吃午飯的木工。
所謂午飯,簡單至極,每人一碗菜湯、一個窩頭而已。曾在晚清中國游歷的英國人麥高溫(John MacGowan)寫道:「大米對窮人而言是一種奢侈品,一年中他們也就只能吃到十幾次。甘薯是他們不得不依賴的主要食品,外加腌咸白菜和蘿卜作為調味菜。很容易想象得到,這樣一桌飯是遠遠無法滿足健康人的需要的。這就是中國勞動階層的現狀,尤其是在農村,身體健康、體格強壯的人根本不存在。」
停在河邊的光緒皇帝御船。
這艘御船是光緒皇帝跟隨慈禧太后往返紫禁城、頤和園之間的交通工具。1888年,頤和園重建完成后,慈禧太后經常前往居住。1898年底,太后囚禁了光緒皇帝,此后每當她去頤和園的時候,都帶著皇帝,以便隨時監視。
街頭水果攤。
大西瓜切好了,等待顧客上門。很想知道,那個時候的西瓜是什麼口感?也像現在這麼甜嗎?
戴枷示眾的囚徒。
戴枷示眾不必蹲大獄,有一定的行動自由,但風餐露宿,還要戴著數十斤重的枷板被過往行人圍觀,感覺可比蹲大獄痛苦,吃喝拉撒睡都不方便。照片中的男子為了睡覺,用磚頭頂起枷板,勉強躺臥,那種別扭勁顯而易見。
委身青樓的旗人女子。
晚清時期,因為朝廷缺錢,旗人所享有的「鐵桿莊稼」大為減產,甚至絕收。別說一般的旗人了,就是皇族成員,也有衣食不繼迫不得已到煙花場所打工的。胡思敬在《國聞備乘》中記載了一件皇族貴婦陪酒的事例。他說:「嘗有友人入內城赴宴,各征一妓侑酒。門外車馬闐咽,忽見一艷妝[少.婦],年約二十許,乘紅托呢車揚鞭竟入。
問從何來?曰:‘王府街宗室某宅。’及入座,遍拜座賓,即侑酒者也。」
青樓女子在老媽子陪伴下外出應酬。
晚清時期,「京師妓館分三級,一等即小班,二等謂之茶室,三等謂之下處」,可謂「繁榮娼盛」。不過,與清朝前期、中期相比,此時擁有琴棋書畫一技之長的青樓女子少了,與文人騷客詩酒往還的情景已不復舊觀。
北京東單「就日」牌樓。
東單牌樓是三間四柱三樓沖天式木牌樓,與西單牌樓相對。東單牌樓額書「就日」,西單牌樓額書「瞻云」,取典《史記·五帝紀》:「就之如日,望之如云。」
賣點心的小攤。
不知道賣的是什麼點心,但這種用牛皮紙包裝的方式很懷舊,讓我想起童年時光。那時候一年吃不了幾次點心,每買一次都激動半天,打開紙包,慢慢吃,舍不得一下吃掉。現在中西點心多種多樣,用塑料袋包裝,再也吃不出兒時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