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一次戰爭開始,晚清的軍隊屢戰屢敗,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開始了賣國求榮的道路。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繞經北京城東北郊直撲圓明園,開始為期兩天的洗劫。
西方侵略者沒有停下瘋狂的腳步,在掠奪完金銀財寶和文物用品后,對圓明園進行了縱火焚燒,被譽為「一切造園藝術的典范」的皇家園林毀于一旦。
每每至此,我的內心縱有千般悔恨。
為什麼乾隆要采取閉關鎖國?如果沒有閉關鎖國,又怎會有后來的屈辱史?如果……
歷史不會重來,留下的只有萬般悔恨和不解,可圓明園略顯特殊,創建和經營總共花費了150年之久。
就是這樣一座宏偉建筑,最后被英法聯軍一把大火徹底「歸零」,直到現在人們都難以一睹其真顏。
得益于當時的科技取得了相當的發展,
時隔數年后的今天,英國公布了圓明園被毀之前的照片。
一經呈現便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畢竟在那個時代,猶如仙境般的景觀幾乎僅此而已。
剛剛建立的大清盛極一時,各項數據均位于同時期的世界第一。
康熙乾隆爺孫兩在位期間,清朝的財力物力來到巔峰,關于修繕拓建等各項工程全部被提上日程,當然也充斥著各色珍寶,其中便包括圓明園。
首先,筆者想說明一點,「圓明園」由康熙賜名,足以見得其獨特的歷史韻味。
雍正即位后,宣布對圓明園開始擴建,所有石料木料全部由內務府大臣親自采購。如有相關人員阻攔,全部議罪處理。
這樣的決心和心切,為接下來圓明園的盛世美景做好了鋪墊。
乾隆即位后持續擴建,不僅增添了建筑組群,還修建了特別的園林。
在感嘆這座建筑的宏偉之時,諸位亦能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平民的心血,畢竟他們只是一個所謂的「號令者」。
據相關數據統計,圓明園占地面積3.5平方千米,建筑面積達20萬平方公尺,這是什麼樣的概念?
格局、技藝、景群、文化等,可謂演繹到了極致,更是被雨果稱譽為「理想與藝術的典范」。
嘉慶和道光即位后,面對虧空的國庫,仍未放棄對圓明園的修繕擴建工作,誰也沒想到如此盛景后來會成為「泡影」。
工業革命后,西方列強想要打開東方市場,朝覲不成那就只有用炮火轟開國門。
雙方的裝備根本都不在一個維度,腐朽的晚清只有用割地賠款解決這次爭端,但這點甜頭根本喂不飽一只餓狼。
這也有了接下來的第二次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晚清為自己的無能付出了極大的代價。
本以為割地和賠款就能解決所有的戰事,文明瑰寶圓明園也就此沉淪,但不能忽略那些為此獻身的英勇志士。
被雨果稱之為「強盜們」的侵略者,一邊掠奪著金銀財寶,一邊將皇家園林進行毀壞,最后更是一把大火徹底燒毀圓明園。
如此暴行實為罕見,在當時引起了眾多人的憤慨。
新中國成立后,在相關人士的倡議下,我國曾對圓明園進行了修復。
很多人認為,修復之后的盛景并不亞于大清時期的圓明園,諸位有沒有想過,它蘊含的歷史價值和文化積淀程度,豈是金錢所能形容的?
當時的中國有沒有照相機,人們再也沒有辦法目睹它的盛世,這或許成了國人的遺憾。
大清沒有并不代表西方沒有,當時第一次工業革命已經完成,許多現代化設備在他們國家已經得到應用,其中就包括對圓明園的記錄。
后來在一次拍賣會上,有人拿出了這組照片,真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那便是「壯觀」。
因為歷史上關于圓明園的參考照片并不多,所以當時還未呈現出來的時候,就已經在世界上引起了極高的關注度。
為了更好地呈現圓明園的美景,有專人對這些照片進行了色調,一種仙境般的感覺直接出現在人們面前。
看到這,你很難想象這是當時的歷史建筑,這也不難理解大清皇帝為何對此極度熱衷,西方列強更是想要將其占為己有。
在感嘆圓明園的盛景時,人們更多地是對大清的惋惜和戰爭的厭惡。
如果沒有戰爭,圓明園還是一片盛景;
如果沒有閉關鎖國,圓明園還是最大的建筑園林;
如果……如果……一切都已成為「過客」……
圓明園的盛世重現,還是避免不了一個標簽——屈辱。
無數智慧者的心血全部集存于此,但一場戰爭就將其全部毀滅。表面上看似是掠奪了財富,本質上更是對晚清自尊心的踐踏,更是對西方列強種種罪行的訴說和佐證。
落后就要挨打,自強決定命運。不管在什麼時代,我們永遠都無法獨善其身。沒有誰不愛好和平,但和平一定是有前提的存在,那就是強大自己。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成為他人砧板上的魚肉,不被他人欺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