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三國的故事,我們現在大多數人的了解都來自于《三國演義》。
但《三國演義》終歸是一本小說,其中難免會有作者杜撰或是虛構的情節,為了能讓場面更有沖擊感,也對武將描寫存在夸大部分,似乎在書中知名武將都能以一敵百,但現實中真的如此嗎?
在三國正史中,有記載能夠以一敵百的武將究竟有誰呢?
如果說在《三國演義》中誰能給世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關羽絕對是能夠排在前幾名的。
三英戰呂布、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水淹七軍等故事讓關羽在演義中盡顯猛將本色。
但經過現在史學家們的糾正,三英戰呂布和過五關斬六將、溫酒斬華雄等這些事情都是小說作者羅貫中杜撰的,甚至一些是從別人的事跡,被羅貫中移植到了關羽身上。
但即便是沒有這些杜撰的情節存在,歷史上的關羽依然是一員猛將,體現這點的事情是斬顏良。
雖然三國演義夸大了很多人斬將的情節,但對于關羽斬顏良這件事反而是有所收斂。
《三國志》中記載的原文是「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于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
而演義中寫的是,關羽依托赤兔馬進行了閃電偷襲,而周圍的敵人仿佛都是被頂住了一樣,眼看著關羽斬將然后返回。
但在實際情況下是不可能的,先不說有沒有赤兔馬的事情,能到顏良那個地位的將領,身邊必然有親兵跟隨。根據史書記載,一旦將領陣亡,這些親兵是要負第一責任的,所以親兵不可能眼看著關羽手起刀落斬了將軍然后離開的,而關羽斬顏良更像是一場有計劃的斬首行動。
關羽使用的武器現在已經被證實并不是青龍偃月刀,而是類似馬朔一類的長矛武器,這樣的武器一擊刺死對方有可能,但想要直接砍下對方的頭并不現實。
所以關羽斬顏良的實際情況應該是,單人或者率領一少部分騎兵沖入敵陣,依靠個人武力撕開了顏良防御線。
在與顏良及其麾下親兵展開了數回合的近距離搏斗,最后一擊除掉了顏良,并且還在眾目睽睽之下,下馬用刀砍下了顏良的人頭。
即便是砍頭這件事是由關羽所帶領的士兵所做,那他也是需要在地方軍陣中有所逗留的。
面對斬殺自己主帥的關羽,顏良親兵們不可能無動于衷,擊殺關羽就是大功一件,而關羽面對這些圍剿還要再從軍陣中沖出去才行,尤其是關羽返回的位置很可能還是袁紹軍隊與曹操軍隊交鋒的鋒線位置,他要一路擊穿了敵人的戰線。
當時曹操面對白馬之圍是一籌莫展,是關羽到來以后斬殺了顏良,主帥被斬的導致了袁紹軍隊全面崩潰,所以才有了「遂解白馬圍」的說法。
在戰場上能完成這一系列操作,他面對不僅是正史中有記載勇冠三軍的顏良,更要面對敵人軍陣嚴密的部隊,所以以一敵百都是小看了關羽。
熟悉或不熟悉《三國演義》的觀眾都一定聽說過,趙云長坂坡七進七出,單騎救主的故事。
雖然趙云是名將,但趙云七進七出的故事在正史上并沒有記載
,三國志中也只是記載「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難。」
可以看出趙云當時救的不只是劉禪,還有甘夫人,所以不可能帶著兩人對曹營進行沖陣。
那麼三國正史上有沒有七進七出的故事呢?答案是有的,不過不是趙云,而是文鴦,如果說關羽是東漢末年第一武將,那麼文鴦就是三國時代的第一武將。
文鴦是魏末晉初的名將,當時深得曹魏大將軍曹爽的喜愛,但是在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后,曹爽所代表的曹家勢力被司馬家全部誅滅。
文鴦的父親文欽當時失去了政治依靠,而司馬家對于文鴦一家似乎也沒有多大的拉攏意向,所以兩家的關系一直非常不好。
于是在嘉平六年,也就是公元254年,當時司馬師廢掉了魏帝曹芳另立新帝,文欽在此刻決定出兵勤王。
司馬師聽聞文欽起兵反抗,決定親自率領軍隊進行討伐。當時司馬師眼上的瘤子剛剛被切除,周圍的人都勸說他不要前去平叛,但司馬師卻沒有動搖決心。
文鴦當年還只有18歲,但已經在軍隊中展現出了不同尋常的勇武和軍事才能。
司馬師當時率領大軍前來,文欽一時沒有想到應對的辦法,于是想要暫時撤退,但文鴦卻在這時勸說文欽兵分兩路,趁司馬師還有沒站穩腳跟襲擊司馬師軍隊。
最終文欽在文鴦的勸說下同意了對方的策略,決定當晚夜襲司馬師。
《魏氏春秋》中記載:文欽中子,小名鴦。年尚幼,勇力絕人,謂欽曰:‘及其未定,擊可破也。’于是分為二隊,夜夾攻軍。
當時文鴦帶領一路人馬突然攻入司馬師營地,將司馬師嚇了一跳。根據《晉書》的記載,司馬師當時因為眼上的瘤子剛被割掉,文鴦這一下子直接嚇得司馬師眼珠從創口中崩了出來。
司馬師也是狠人,為了不擾亂軍心,故裝淡定,其實一直在忍痛咬著被子,最后被子都被咬的稀碎。
本來只要兩路軍隊齊到可以大破司馬師營地,但文欽卻不知為何沒有來,導致
文鴦帶隊攻擊了一晚,最終由于人數過少只能選擇撤退,而真正讓文鴦名震天下的還是在之后。
文鴦率軍撤退的以后,司馬師下令派出八千騎兵追擊。結果文鴦見到以后不但沒有畏懼,反而是單槍匹馬沖進了八千騎兵的陣營之中,并且打了個七進七出。
《資治通鑒》中記載:乃與驍騎十馀摧鋒陷陳,所向皆披靡,遂引去。師使左長史司馬班率驍將八千翼而追之,鴦以匹馬入數千騎中,輒殺傷百馀人,乃出,如此者六七,追騎莫敢逼。
趙云長坂坡救主,是護人逃離,而文鴦是真正單人在軍陣中來回沖鋒,可見文鴦的戰力有多恐怖。
但這樣勇猛的武將,最后投靠了司馬昭,并且倒在了政治斗爭之中,著實是讓人遺憾。
張遼,字文遠,原本是丁原的手下,他先是被丁原派到洛陽投奔大將軍何進。
何進給張遼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去河北募兵,結果張遼花費不少時間終于招募到了足夠的兵馬,剛剛踏上返程的道路洛陽就傳來消息,何進已經被十常侍為首的宦官給除掉了。
于是張遼只能帶人投奔原來的領導丁原,可還沒過多久,呂布受到董卓的蠱惑,直接將義父丁原給除掉了。
董卓不僅收了呂布作為義子,更是將丁原的人馬全部收編,張遼也因此到了董卓麾下。
此后從董卓被除到呂布被除,張遼一直是名聲不顯,直到跟隨了曹操以后,張遼開始大顯身手。
先是和關羽一起在白馬之戰中領軍擊破了顏良部隊,雖然斬顏良關羽是主力,但正面戰場上,是張遼作為另一名先鋒大將,為關羽提供了牽制作用。
而官渡之戰以后張遼跟隨曹操遠征烏桓,在這一戰前,張遼在曹軍中算不得頭幾號人物,但是當其他人都勸曹操撤軍的時候,張遼卻主動請戰。
之后張遼更是帶領虎豹騎和數萬烏桓軍隊作戰,最終成功除掉了烏桓單于蹋頓。
《三國志·武帝紀》記載:「使張遼為先鋒,虜眾大崩,斬蹋頓及名王已下,胡、漢降者二十馀萬口。」
《三國志-張遼傳》記載:「遼勸太祖戰,氣甚奮,太祖壯之,自以所持麾授遼。遂擊,大破之,斬單于蹋頓。」
可以看出,這是張遼斬殺蹋頓是真正意義上的陣斬,這放在冷兵器時代,絕對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而且戰后收降了20多萬士兵,張遼也因此一戰成名,威震天下,名聲直追衛青和霍去病。
而真正讓張遼能出名,并且算上以一敵百猛將的,還是他最出名的一場戰役,合肥之戰。
公元215年,曹操將合肥的兵力調走攻打漢中,結果孫權感覺這是機會,于是率領十萬人進攻合肥。
這次孫權不光是帶了十萬兵馬,軍隊中還有呂蒙、甘寧、周泰、凌統、徐盛、丁峰等江東虎將。
而當時李典、樂進、張遼三人負責防守合肥,但這三人本來就不合,加上手里只有7000兵力,所以沒有任何人看好這一戰。
結果張遼帶著八百人就沖了出來,《三國志-張遼傳》記載的是:遼夜募敢從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饗將士,明日大戰。
平旦,遼被甲持戟,先登陷陳,除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沖壘入,至權麾下。
咱們就不說10萬人全部都阻擊張遼,但最起碼孫權的中軍大營也要有個數千人加上一些武將防御,結果硬生生讓張遼帶著800人給殺穿了。
趁著孫權其他部隊還沒反應過來,張遼已經把對方圍在了一個山丘上。當時張遼喊孫權單挑,結果孫權沒出來,慢慢張遼被孫權隊伍包圍,張遼帶著人向外突圍結果只有十幾人突圍出來,剩下的數百人被包圍在軍陣之中。
當時張遼見狀又帶著人向回殺進去,和困在包圍圈里面幾百人匯合后,又帶著人沖了出來。
而且這還不算完,當時孫權的部隊被張遼這麼一搞,氣勢全無,孫權也準備撤軍。結果孫權腦子一熱讓部隊先走,自己留下來斷后,張遼一看這情況那不能忍。
于是張遼讓人拆了逍遙津的木橋,這里是孫權撤退的必經之路。做完這些以后張遼又帶人開始追擊孫權,在追擊途中斬殺了吳軍大將陳武。
不僅如此,根據《三國志》中凌統傳、呂蒙傳、蔣欽傳、江表傳等文章的記載,凌統、呂蒙、
甘寧、徐盛等人都遭到了張遼的襲擊。
結果徐盛、甘寧等人的部隊被打亂,而凌統率領的部隊更是被張遼打的全軍覆沒,如果不是最后時刻孫權的馬猶如的盧附身逃出了包圍圈,孫權就要被張遼給活捉了。
此戰以后,張遼可以說是一戰封神,成為曹操麾下五子良將之首,也憑此得以被祭祀于曹魏武廟之中。
而張遼的這一戰也讓張遼在現代多了一個外號「張八百」,而孫權因此被稱為「孫十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