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廢掉一個孩子,只需要這五個字就夠了
2023/07/26

前一段時間,朋友哭著說:「快中考的兒子,居然玩起了離家出走。」

就在半個月前,兒子的最近班主任和她反映孩子最近成績不穩定,讓她多注意一下。

但是,兒子每天回家都特別「自覺」,一回家就呆在房間里復習。

那時她真的以為孩子在學習。

直到有一天,她突然闖進兒子的房間找東西,看到兒子慌忙地藏手機的動作。

那時她才知道,兒子的心思沒在學習上。

她氣得一把摔掉手機,說:

「你不是說你在學習嗎?這是在干什麼?」

「馬上就要中考了,你就不能多努力一點?」

沒想到兒子一句話激怒了她:「反正也考不好,再努力也沒用。」

這句話讓她狠狠地打了兒子一巴掌。

于是,兒子和媽媽大吵一架,丟下一句話「不要你管」,然后拉開門跑了出去。

朋友說:「你說,他怎麼就不知道努力呢?」

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處在同一條平行線上的人,為什麼後來的差距會越來越大呢?

其實, 80%的父母都是在「要求」孩子,卻沒有去「發現」孩子。

有些孩子的行為背后藏著巨大的「語言」,父母卻沒有發現。

優秀的孩子是有跡可循的,「差」的孩子也是有原因的。

重要的是父母要有一雙能「發現」孩子的眼睛。

尤其是孩子身上的這5個字,如果父母發現不了,很容易將孩子養廢。

80%差勁的孩子, 都很「懶」

在抖音上看到一條新聞。

一個媽媽每天陪孩子寫作業,陪到12點,已經快精神崩潰了。

媽媽說:

她不是不會,而是喜歡磨蹭,一說她還和我吵。

真的壓力好大,快崩潰了。

這條新聞下方的評論,道盡了許多媽媽辛酸:

似乎,一到學習上就變得特別困難。

這樣的孩子,用一個字概括:懶。

·態度上的「懶」:

寫作業拖拖拉拉、學習時候不情不愿。

在學習上有一種「敷衍的勁」,在父母和老師面前表現得很努力,大腦可能想的是「打游戲、看電視」。

·思維上的「懶」:

一有問題特別喜歡問父母,而不愿意去思考。

一旦考試沒考好時,總是找借口說「我很笨」。

就是孩子這種習慣「摸魚」的態度,慢慢拖垮他的學習能力。

其實,「懶」孩子的誘因是:沒有沖勁。

斯賓塞有句名言 :「孩子在快樂的時候,他學習任何東西都比較容易。」

尤其是父母總是催、安排、盯,讓孩子感到壓抑,感受不到學習的快樂。

教育,要學會用孩子接受的方式去引導他,這樣他才會對學習產生興趣。

建議父母:

把孩子學習和玩的時間規劃好,該玩時就不要學習,該學的時候就專注,不用把時間都投到學習里;

做得好欣賞、做不好鼓勵,讓孩子找到價值,他才會動力更足。

惡習上「癮」, 內驅力會越來越低

有一個女孩剛上初三,因為玩手機無心學習,父親對她又吼又罵,甚至將手機都砸了,卻也不起任何的作用。

父親無力地說:

「她就是要手機不要爹」,「我想控制,但管不了」。「手機癮」已經成了孩子戒不掉的惡習。

這些「癮」不僅讓孩子沉迷于其中,它的傷害也是我們想象不到的。

德國兒童心理學家皮特·溫特斯坦及羅伯特·J·瓊維斯曾經做過一項實驗。

他讓幾組5歲兒童畫人物。

第一組是每天看電視時間不超過1小時的孩子畫的。

第二組是每天看電視超過3小時的孩子畫的。

第三組是看電視時間和內容都不受限制的孩子畫的。

對比中可以看出: 沉迷電視的孩子,想象力、創造力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然而網癮給孩子的影響遠不止于此。

韓國神經放射學教授,曾經對兩組人群的大腦進行了對比:

一組是對手機及網絡上癮的人;

另一組則是沒有對手機及網絡上癮。

結果顯示:

「當邊緣系統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擾時,患者可能會出現焦慮、抑郁或成癮。」

然而,孩子并不是天生就對手機成癮的。

有心理學家說:

孩子愛玩游戲并不是天生愛玩,而是因為現實中的成就感太少了,才會選擇沉浸在游戲中逃避。

孩子沉迷的不是網絡,虛擬世界里的滿足。

這樣的孩子,一定是經歷過父母的忽視與否定的,讓他們在現實世界中找不到價值。

有教育家說過:

10歲之前,相對于玩手機,孩子們更喜歡的是父母的陪伴;10歲后,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鼓勵與信任。

陪伴:讓孩子找到安全感;

肯定:讓孩子找到價值。

用情感填滿孩子的內心和無聊的時光后,他就不再需要精神食糧了。

當然,要杜絕孩子成「癮」,要嚴格控制他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該管的時候,絕對不要「慣」。

耐心太「短」, 很難做成一件事

如今的孩子,有一個共同點:沒有耐心。

他們的興趣愛好和學習熱情都變化無常的。

明明想學鋼琴,剛開始積極性挺高的,可時間長了,他總會因為各種困難就想著要放棄。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耐心這麼「短」?

這就要提到一個詞叫「內驅力不足」。

有心理學家曾指出,每個孩子的內驅力都有四個條件:

自主感:我要選擇我喜歡的事。

多巴胺:這件事能讓我興奮。

勝任感:我能做好這件事。

聯結感:我能得到信任和支持。

這樣的條件,少了一種也不行。

當孩子無法長期堅持一件事時,父母應該思考 「這四種心理營養我給他了嗎?」

想必并非如此。

很多父母在教育中總是打擊與否定,鼓勵與信任給的不夠,讓他找不到成就感。

尹建莉說:

「在培養習慣的過程中,如果總是制造孩子的主動性和成就感,他就會在這方面形成一個好的習慣。

如果經常讓孩子有不自由感和內疚感、他就會在這方面形成壞習慣。」

控制會讓人懈怠,給孩子內在的持續的動力才能激發他的主動性,從而更好地堅持下去。

在一期《少年說》里,初一女孩兒趙航希在學習排球期間,曾經因困難而選擇放棄。

媽媽鼓勵她試著堅持,一直不斷地給她信心。

她帶著這樣的信念,積極地投身訓練,在不斷地進步中,也擁有了滿滿的成就感。

她說:

「媽媽,我要感謝您,是您讓我愛上了排球,教會了我堅持和努力這兩種精神。」

父母要讓孩子感覺到做一件事的快樂,才能讓他有長久堅持的信念。

喜歡用自我滿足, 「麻」痹內心

后台有位媽媽問:我家孩子今年初二,從上學期開始,好像做什麼都提不起興趣,再也沒有之前那種主動的勁頭

想支持他發展一兩個愛好吧,他卻說「沒意思不想學」。

用盡了辦法,無論是打罵還是獎勵,他仍舊一副不痛不癢的樣子。

這讓我想起了心理學上的「 橡皮人效應」:

指的是人逐漸麻木,他們對待生活懶散,沒有求知欲,也沒有好奇心,任何來自外界的批評和表揚都無法觸動他們分毫。

考試沒考好,他會說「還有比我更差的」;

學校舉行比賽,恨不得把自己縮在無人的角落;

問他有沒有的禮物,他也說「無所謂」……

當孩子心理上出現了「橡皮人效應」,就會對周遭的 一切都失去感覺,無論表揚還是批評都無動于衷,失去了榮辱感。

很多父母不理解:明明生活在蜜罐之中,為什麼孩子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其實,讓孩子變得麻木的,往往是父母。

作為父母,有可能你是這樣的:

對孩子的要求很高;

對孩子過于強勢;

父母過度的功利心,想通過孩子來獲得自我成就感。當孩子生活在這樣的成長環境里,很容易因為自我價值感的缺乏而陷入「無欲無求」的惡性循環里。

《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蘇佩里說的:

「如果你想讓人們造一艘船,不是雇人去收集木頭,不要發號施令,也不要分配任務,而是去激發他們去海洋的渴望。」

孩子更希望得到的是: 父母的關注、支持和接納,而不是無止境地提要求。

如果父母能做到:

不那麼期待孩子,讓他找到自己的目標;

多鼓勵孩子,幫他找到價值;

多信任孩子,激發他的動力;

我相信孩子會慢慢發展出蓬勃的內驅力。

不起的孩子, 永遠都在「怕」父母

知乎上有一網友說:

女兒5歲,最大的特點就是輸不起。

芭蕾舞跳的不如領舞好,回家就鬧脾氣;單詞背的沒同學多,回家鬧脾氣;

甚至自己買個新玩具不會拆,都自己跟自己較勁,在那急的團團轉……

她問: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這麼好強,又這麼脆弱?

其實,面對怕輸的孩子,我們要考慮的不是他為什麼怕輸,而是輸的背后「怕」的是什麼。

教育家王仁平說了這樣一句話:

孩子懼怕的,其實不是失敗本身,而是失敗所引發的社會隔離!

這種社會隔離就是「父母的愛」。

當父母強調:

你要考100分;

你的成績不能比他差:

這次比賽一定要拿第一……

于是,它刻在孩子腦海里的就是:我一定要贏,否則我就是不好的。

在網上看到了這麼一句話:

我們給孩子的愛設定了太多條件,孩子總是生活在擔心被遺棄的恐懼中,他們只能通過一個又一個的「勝利」來證明自己是被愛的。

孩子真正害怕的,不是「我會輸」,而是「不被愛」。

越是被要求贏的孩子,心理優越感太強,抗挫力差,

一時失利就可能是毀滅性的打擊。

因此,我們千萬別把孩子養得「怕輸」。

著名球星林書豪說過一句讓人感觸很深:

「我最感謝父母的是,他們與我談論籃球時談的不是輸贏,不是我得了多少分,而是討論我的打球習慣、態度、舉止禮儀等等,他們教得非常好。

他分享過一個細節:

他在賽場上得了很高分,但是情緒控制得不好,脾氣很差,賽后他的爸爸媽媽不是恭喜他得了多少分,而是與他談論情緒問題。

理性對待輸贏,是孩子走好人生之路的最大底氣。

我們要去接納孩子的每一面,不要太去在意輸贏,讓孩子以他最真實的模樣自由生長。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

孩子是父母精神生活的一面鏡子,就像水滴可以照耀太陽一樣,孩子的各種行為都打上了父母的烙印。

孩子的每一種行為都在鏡映著父母的教育。

如果你的教育沒有激勵、喚醒、鼓舞,那麼就容易是失敗的。

人生是一場修行,家長要先修補自己:

孩子動力不足,可能你的干預太多;

孩子手機成癮,就給他多一點關愛;

欲望不足時,父母給得太多……

教育,不僅拼格局,也在拼方向,只要方向對了,孩子就不會跑偏,而是能夠一直走在光明大道,讓你孩子的人生熠熠生輝。

這3種象征「富裕」的綠植值得擁有!好活又養眼,價格不算高
2023/08/14
爺爺奶奶是不是真疼孩子,這些事情暴露無遺,虛情假意一眼看穿
2023/08/14
養狗10年,現在才知道狗狗這些動作,背后的意思
2023/08/14
5種驅蚊植物,家里養幾盆,蚊子躲得遠遠的
2023/08/14
這個夏天,客廳中一定要養的6種綠植
2023/08/14
家庭養花常見8大誤區
2023/08/14
5種自帶「涼感」的植物,這個夏天有救了!
2023/08/14
人到晚年,不要對子女做這3件事,容易吃苦頭
2023/08/14
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沒錢,而是把這6個隱私告訴別人
2023/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