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讀三國,一定不會錯過的就是曹操。
曹操的歷史評價褒貶不一,對立不一。
就是這樣一位亂世梟雄,給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曹操的出生就帶著玄幻色彩,曹府上空巨龍騰飛。
就像武則天出生時天現祥瑞,這樣的人注定不凡。
不過不如武氏出落得貌美如花,曹操的相貌可謂是一言難盡。
天分極高,學習很快,文韜武略都信手拈來。
但生性驕傲自大,脾氣暴躁,生而多疑。
這樣一個人,評價紛紜,有贊揚他功績的,也有批評他多疑猜忌的。
曹操劇照
這樣的性格讓他殺伐果斷,寧愿錯殺也不放過。
自視極高,雖然天賦能力也高,但總有更厲害的人存在。
曹操見不得比自己聰明的人在自己身邊長期存在。
會有一種被比下去的感覺,他很不喜歡。
而恰恰楊修就是這樣的人。
楊修作為在曹操的身邊出謀劃策部下,為什麼可以做到制衡曹操?
楊修一家一直是漢室的忠臣,也出了很多重臣。
到了楊修的父親楊彪之上,已經出了三位太尉,「
四世三公」之家也是因此而來。
正是因為他的顯赫出身,連曹操也不得不顧及。
有著這樣的家庭背景,也難怪楊修這麼囂張了。
在和曹操的相處中,經常不給曹操面子,有話直說,也不管曹操是否高興。
要不是這樣的家世讓曹操不敢動他,想必一開始就會丟了性命。
這樣看來他確實有狂的資本,這樣的家族,放在當時可是地位頗高的。
所以還是漢室臣子的曹操,奈何不了他。
楊修這麼不給他面子,換了誰都會有所顧忌,更何況是心懷天下的曹大人。
所以楊修被誅,在意料之中,他的聰明有點太鋒芒畢露了。
曹操想要成就大業需要聰明的人從旁輔助。
但過于聰明并且外露過多也不是一件好事。
不懂得收斂,只顧著展現自己很容易被別人抓住把柄。
可楊修年輕氣盛,不懂這個道理,最終落得凄慘下場 。
楊修家世顯赫,又自幼聰穎過人,年紀輕輕就中了舉人,後來到了曹操的賬下任職。
隨著曹操南征北戰,看著曹操一路從曹大人到成為魏王。
曹操能有一番造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收納了很多有用的人才。
曹操最初只是一介漢臣,在已經落沒的王室里當一個臣子。
他自然是不甘心的,他的雄才大略不允許他就這樣了了一生。
開始廣納賢才,為自己所用。
在部分史實記載中,曹操為了納取這些人才是很舍得付出的。
書中記載曹大人對下屬是很優待的。
所以前期的曹操身邊,聚集了大量的能人異士。
得到厚待和重用的,更是為了曹大人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有這樣的胸懷和魄力,曹操必然走向人生巔峰。
能力大,部將優秀,自然就不甘心屈居人臣。
三國末期三分天下,曹操獨占一方。
從無法施展的曹大人坐上了魏王的寶座。
隨著身份的轉變,曹操的個性也發生了一些變化。
開始變得多疑,對身邊的人都不信任。
權力過大的人、武藝高強的人、過于聰明的人……
這些他費盡心思收納過來的的賢才的優點。
逐漸變成了魏王的眼中釘肉中刺。
這時候的曹操不允許太過優秀的人存在。
能力出眾懂得收斂的人還算好,不容易被抓住把柄。
像楊修這樣鋒芒畢露的人,被處理是遲早的事。
他依然直來直去,從來不給曹操留顏面。
殊不知魏王已經不是從前的曹大人了。
曾經對楊修還有所忌憚,這時候已經很難受到四世三公的約束了。
一旦有了把柄,就可以直接處置楊修。
說來有些離譜,最后送走楊修的是一盤「雞肋」。
這大概是史上唯一一位因為這麼離譜的罪名被處置的臣子。
事情發生也很微妙。在一次與孔明的交戰中,又一次遇到抉擇。
手下來請曹操做決斷,曹操思考過后拿了一盤雞肋當做答案。
這是曹操經常使用的文字游戲。
就像「一盒酥」一樣,魏王喜歡給下面的人出題。
看著他們各種理解,花樣百出,最后稱贊曹操的高明。
可他楊修偏不,他知道答案就要直接說出來,不會阿諛奉承。
他直接點出雞肋的意思是「食之無肉,棄之有味」。
直接揭穿了曹操的想法。
這樣的做法讓曹操大為不爽,感覺被下了面子。
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楊修的確聰明過人,能夠很快理解曹操給出的文字游戲。
但他不懂得人情世故,往往會吃力不討好。
當然了,曹操要取一個人的性命也會給他一個正經一點的罪名。
畢竟不能在史書上記一筆,說今天因為一盤子雞肋就要了他的命。
這樣的理由顯然是難以服眾的。
什麼都要講求一個名正言順,這就需要給他一個合理的理由,一個讓楊修不得不被處置的理由。
于是乎,曹操就以泄露機密背叛自己的罪名,理所當然的除掉了楊修。
在古代功高震主,背叛舊主的后果都是非常嚴重的。
更何況是曹操這麼多疑的一個人。
說來也不是完全的胡亂給他定的罪名。
曹操
楊修的站隊傾向于曹植一邊,站在了魏王的對立面。
畢竟是四世三公的后入,對漢室還有著一份忠誠。
曹植不能說心向漢室,但人家的態度很誠懇啊。
沒有曹操那麼大的野心和抱負,低調處事,不鋒芒畢露。
在表面上,曹植還對漢室保持著尊敬。
這也是楊修站隊傾向于他的原因所在。
連楊修自己最后都表示,想不到自己這麼晚才被治罪。
他一直高調的展示著自己的聰明才智,經常跟曹操作對。
他也很清楚曹操是容不下他的,只不過最初礙于他的家世背景有所忌憚。
一旦過了相互制衡的界限,魏王的權力大過曹大人了。
也就不用再顧及什麼世家了,這時候的漢室都已經岌岌可危了。
自身難保的漢室,自然也就庇佑不了過去的世家了。
東漢末年三國分立,這時候誰能笑到最后就能成為贏家。
楊修的聰明最后成了被治罪的理由。
楊修的結局有其歷史必然性。
改朝換代的節點,作為前朝世家,還在盡力維護著王室的最后一點顏面。
對于野心勃勃的魏王來說,這樣的人只會是成就霸業路上的阻礙。
再說了,這個人老仗著自己聰明,從來不給曹操留面子。
這樣的人早該被處理了,一直留在身邊遲早會是禍患。
三分天下分了一杯羹的魏王,手握一方最高權力。
這些貴族,他早就看他們不爽了。
之前一直礙于漢王室的情面,大家相敬如賓相安無事。
現如今他的權力已經在臣子只上了,是一國之君了。
再也不能被這些貴族世家牽著鼻子走了。
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魏王誅殺了不少他覺得有二心的臣子。
他的多疑罵名也因此而來,卻也不是空穴來風。
那盤雞肋只是一個「炮灰」,隨便找個由頭罷了。
魏王開始清洗自己的手下,把這些貴族架空的架空,處置的處置。
培養起自己選的一批新生力量,這是宏圖大業的重要一步。
悄悄站隊,在曹操背后搞小動作的楊修,丟掉性命只是時間問題。
他明面上老跟曹操作對,但沒有把自己的心計表露出來。
在暗處做一些有可能威脅到魏王一統天下的事情。
就像他最后的罪名一樣,泄露了秘密。
終于在曹操對他忍無可忍的一天,下令除掉了他。
除掉楊修之后依然沒有改善疑心病,同樣的事情經常有發生。
一日見了楊修的老父親,問其近況,留下了千古名句。
沒有了楊修之后,過了好長一段時間,魏王見到了他的父親楊彪。
看似關心他的身體,問他怎麼瘦了這麼多。
楊父表示自己已經老了,后悔自己沒有先見之明,到老了還要送走兒子。
表示了自己的忠心,也留下了「老牛舐犢」這一成語沿用至今。
足以見得一位老父親深切的痛心和惋惜。
這是楊氏父子之間最真摯的感情。
但這樣的感情,在那樣的亂世之中,是很難得到兩全的。
除掉楊修是必然,是楊彪也改變不了的事實。
太聰明了有時候也不是一件好事。
楊修這樣聰明的人才,最后也因為自己的聰明離世。
是歷史的必然,也是他自己太過高調的緣故。
如果懂得收斂,低調做人結局也許會不一樣。
參考文獻
《三國演義》
《曹操全傳》
《后漢書·楊彪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