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快樂是人的本能,但是有很多快樂是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的。尤其對于孩子來說,學習是一件比價辛苦的事情,他們就很容易被其他「快樂」的事情吸引注意力。
我們都知道孩子的自制力是比較差,孩子很容易沉迷游戲無心學習,把過多的時間用在玩耍上面,雖然他們很快樂,但是他們最珍貴的時光就白白消耗掉了。我們稱呼這種「快樂」為「垃圾快樂」。
孩子深陷「垃圾快樂」,成績一落千丈
疫情期間,有很多問題都開始凸顯;鄰居家的孩子小智今年上網課就出現了問題。
原本小智的成績一直都很優異,一直都是家里人的驕傲和自豪;因為上網課的需求,媽媽就給他買了一部專屬的智能手機。可是孩子的成績卻出現了下滑,最初孩子以網課自己不適應為理由,蒙混過關。
可是在一次抽查中,媽媽發現小智在上網課的時候玩游戲;網課結束之后,這才發現孩子的手機里多了很多的游戲軟件。
原本是為了更好的學習,卻因為缺少監督,導致了這樣的結果,小智的媽媽也是后悔不已,只能慢慢補救。
沉迷「垃圾快樂」的孩子,長大后多半沒出息,父母要警惕
其實大部分的玩樂都是快樂的,很輕松就能夠獲得;但是這種快樂對孩子基本沒有什麼益處;他們消耗了孩子們大量學習的時間;在本應該長知識的年紀,選擇了貪圖享樂;會毀掉孩子的一生。
「垃圾快樂」會暫時的迷惑住孩子,讓孩子的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急劇下滑;所以,父母一定要提高警惕性,對孩子進行約束和管教,不要讓孩子沉迷于「垃圾快樂」。
父母如何做才能避免孩子沉迷于「垃圾快樂」?
規則在教育孩子有很重要的作用;有時候我們的工作原因,沒有辦法時時刻刻的監管孩子;這個時候規則的重要性就體現出來了。
制定規則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培養孩子的自律性;最初孩子都是受到外界的約束才會克制自己的行為;但是久而久之,形成習慣之后,就會轉化為自身的內部驅動力,形成自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學習對象,孩子會下意識地跟隨父母的行為去做;如果父母都不能控制自己的貪圖享樂;孩子想要做到就更加困難了。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父母要學會用自身的言行去引導孩子變成更好的自己;「言傳身教、耳濡目染」說的就是這樣。
有時候父母可能會比較忙,希望孩子保持安靜;就會把孩子交給手機和游戲;這種行為無異于是飲鴆止渴。
父母盡可能不要給孩子玩手機游戲;給孩子一本書、看一些有教育意義的動畫或者聽一些有趣的故事,都是辦法。最好的還是父母多給孩子一些陪伴;有空的時候帶孩子一起玩耍,享受一下外面的世界,給孩子一些交友的機會,孩子會更有出息。、
孩子都是充滿好奇的,他們口中有很多的問題,家主完成可以利用起來,培養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從好奇中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并加以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