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諸葛亮這輩子不該除掉的三員大將,留任何一人三個鄧艾也進不了成都
2022/11/28

諸葛亮是三國時代群雄輩出中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與軍事家,以自身的權謀過人聞名于史,并成為后世人們心中的理想智慧化身。

然而,這位滿腹韜略的先哲并非是無暇之玉,在他波瀾壯闊的一生中,也曾出現過不少失誤,尤其以用人方面存在的失誤最重。

而諸葛亮在蜀漢用人政策上的失誤,直接導致了三名大將被除,并為后期蜀國人才凋零,最終滅國埋下了伏筆。

在歷史的某個分岔路口,如果當時諸葛亮留下了這三員大將其中的哪怕一個,蜀漢的結局也許都會有所不同。

那麼,這三員大將是何許人也?又有什麼能耐呢?

蜀國痛失三員猛將

馬謖,是三國時期蜀漢旗下的一位重要幕僚。因其兄長馬良與諸葛亮關系親密,而本人「才器過人」而得到了諸葛亮的器重。

建安三年時,他為率軍討伐南中的諸葛亮出謀劃策,建議他「攻心為上,心戰為上」,諸葛亮采納了他的建議,最終七擒孟獲,使其「心服」,并最終平定南中。

這次成功的諫言,使諸葛亮對馬謖更是喜愛有加。

建安六年,蜀國出兵祁山北伐曹魏,隴西數郡響應,于是魏明帝遣派張郃前去抗敵。

面對來勢洶洶的敵人,諸葛亮力排眾議選擇了馬謖作為蜀軍的指揮官。

諸葛亮令馬謖率大軍充當先鋒,與張郃戰于街亭。但由于馬謖本人「違亮節度」,自作主張地背離了諸葛亮的將令,導致貽誤戰機,使蜀軍大敗。

諸葛亮退軍漢中后,將張郃抓捕至獄中,為平息眾怒,最終將其除掉。

馬謖被除的主要原因是史書上記載的違背諸葛亮「節度」,用如今的話來解釋那就是不聽話。

馬謖作為街亭戰役的前線指揮官,為何會在臨戰布勢中執意改變主帥諸葛亮的預定計劃呢?

后世專家從心理學角度出發,分析認為這可能是一種逆反心理。

總所周知,諸葛亮作為蜀國丞相,可謂是事必躬親,凡事都要一一細細過問,并親自進行決策指揮。

而馬謖本身就是一位頗有見地極富個性的謀略家,面對自己得意的戰術一次次被諸葛亮限制駁回,心中自然有不滿。

而正是這份不滿,也為日后他反抗諸葛亮戰令埋下了伏筆。

但馬謖雖有戰敗失地之罪,可罪不至于處決。

更何況馬謖本身是十分難得的謀士,具備一定的軍事才能,若能留之性命,給其時間鍛煉反思,馬謖也許會為蜀國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但諸葛亮對其的處置可謂是錯用于前,錯沙于后,一員本可以在歷史中顯露光彩的謀士便這麼隱去在塵埃中。

若說諸葛亮除掉馬謖,是使蜀國將員建設受挫,那麼劉封與魏延之逝,便是直接折了蜀國的左膀右臂。

凡事成大事者,必然機心千層。但諸葛亮成也多慮,敗也多慮。

由于其性情中的小心謹慎,使他難以廣泛容人。這一點更是淋漓盡致的表現在其對待劉封的方式上。

劉封作為劉備在落魄時收養的義子,一路上跟隨他南征北戰,立下過不少戰功,稱得上是最早跟隨劉備的開國勛臣。

劉備曾問起過諸葛亮關于世子的選擇問題,并表示若嗣子難輔,你可以自成為主。

俗話說知子莫若父,劉備此話一出,可見當時的準繼承人劉禪的「不才」究竟到了何種程度。

雖然按照宗法禮教,傳位第一候選人是劉禪,但劉備卻顯得猶豫不決,隱隱中似乎有想傳位給「事吾如父」的劉封之意。

諸葛亮本就是七竅心腸,若他在這個問題上提出見解,而不是持模糊的中立態度,劉備很可能便不會取納關、張二人看法,而是推劉封走上台前。

在這一時期,諸葛亮對劉封的暗防之心已經有所表象。

而使劉封身4的直接原因便是不救關羽。

當時關羽誤判戰機,使得荊州失守,他被迫敗走麥城,被圍困于此。

關羽送出消息等劉封援兵,劉封選擇了按兵不動,最終關羽被除,引得劉備大怒,并賜4了劉封。

但劉封做出這個選擇也是實屬無奈,當時東三郡初附,民心不穩,三郡中的兩郡實際上都被申氏兄弟控制,許多地方豪強都處于對蜀的觀望階段,并不是真心為蜀效力。

劉封本就不能完全控制當地形勢,若是貿然出兵救關羽,最大的可能就是關羽未救,而三郡先失。所以劉封不救關羽只能說是無奈之舉。

即使面對劉備究責,劉封仍對蜀國表現的忠貞不渝,對于孟達的勸降魏國,他直接表明自己不愿做不忠不孝之人,不肯叛國。

而諸葛亮在整個事件中,則扮演了加速劉封死亡的智囊作用,他不僅沒有勸說劉備,留下劉封性命,反而為劉備出計,一舉拿下了劉封。

陳壽記載中,面對自己昔日的義子,劉備痛悔不忍除之,是諸葛亮執意勸服先主,「因此除之」。

與其說劉封是4于己過,不如說是諸葛亮為絕后患而預先除之,因為在諸葛亮眼中,劉封為人過于剛猛,劉禪繼位后,「終難制御」,因此不如先行斬草除根。

而劉封去世后,蜀國再無才能出眾,足以繼承大統的傳人。新主劉禪,雖然得到了諸葛亮的盡心輔佐,但終究只是個「扶不起的阿斗」。

若說劉封之逝,源于背后復雜的政治斗爭,那麼魏延之逝,可以說是諸葛亮機關算盡,下得一步錯棋。

魏延作為一員虎將,在戰場上叱咤風云,為蜀漢立下汗馬功勞,并深得劉備信賴。

但由于他性格高傲,不受管控,在戰事上好急攻,而不愛深謀,種種行事皆與諸葛亮相悖,使諸葛亮懷疑魏延是否能在政治上與自己保持一致。

再加上他「天生反骨」,諸葛亮因此更加疑心他有謀反可能。

雖然在諸葛亮掌權之后對魏延不算太過冷落,也有重任,但始終對其懷有一分忌憚之心。

在諸葛亮臨終之際,他心知肚明軍中魏延與楊儀交惡,他在世時尚且能讓兩人之間關系稍作緩和,但在他死后,卻無法控制桀驁不馴的魏延會做出什麼。

魏延主戰,但后期的諸葛亮卻希望維持蜀國政權的平穩發展。

因此他不希望自己過世后魏延成功獨攬軍事大權,但無論是資歷還是戰功,魏延都名列前茅,日后的一切軍事活動都難以繞過魏延。

于是,在彌留之際,諸葛亮想出了一計。

他將前線軍隊的撤軍總指揮權交給了楊儀,以此故意激反魏延,然后借楊儀之手以謀亂除之。

可惜魏延一代虎將,就如此埋于泉下泥銷骨了。

三員大將的離世,與蜀漢內部人才建設的問題,使本來朝氣蓬勃的蜀漢政權后繼無力,在諸葛亮故去后,國力一落千丈,以至「廖化充當急先鋒」,蜀漢大將之缺乏可見一斑。

公元263年,司馬昭伐蜀,鄧艾率兵出征,他越過天險,攻入成都,蜀后主劉禪畏戰投降,此舉也徹底宣告了蜀漢的滅亡。

諸葛亮用人之失

作為三國時期的靈魂人物,諸葛亮確實盡一生都在為蜀漢的事業鞠躬盡瘁。但他在識人用人上,確實存在一些局限與失誤。

首先,便是諸葛亮提出的著名「七觀法」,在操作層面的脫離實際。

「七觀法」雖然包含了對人才的志向、智慧、品格、膽識、與德才等全方位的考察,看似完美無缺,但這種完美主義傾向卻成了選拔人才時的阻礙。

一些奇才,怪才,往往更具個性,在風云際會的三國時期,更需要針對性地選拔出在不同領域、不同崗位為國效力的人才,而不是尋找完美無瑕的全能圣人。

按照如此苛刻的條件去選拔人才,必定會導致一些瑕不掩瑜的美玉蒙塵,這也難怪蜀國人才越來越少。

諸葛亮的完美主義也體現在了他對待國事政務上。

自劉備離去后,他將「興復漢室」的重任時刻抗在肩上,作為三國時期最杰出的大腦之一,他深知能者多勞,事事不敢松懈,用人更是慎之又慎。

但就是這樣的事必躬親,反而抑制了屬下人才的自主與創造性。

諸葛亮的凡事過問,小到連二十個板子以上的刑罰也要親力親為,久而久之,勢必會打擊到他人的積極性,于國家不利,于后備力量的脫穎而出有害無益。

其個人的專斷習慣,更不利于蜀漢人才的各盡其用,如此下去,不僅使自己積勞成疾,也壓抑了人才的成長與鍛煉機會,以至后繼無人。

此外,對于大將人員的調度上,諸葛亮也存在重文輕武的客觀傾向。

夷陵之戰的失利,讓諸葛亮銘記于心,并時時為鑒。

諸葛亮認為一個善于統領將帥之人,必須要以博聞強識之人作為心腹,以謹慎周密之人作為耳目,將武勇之人作為爪牙。

在這樣的用人理念指導下,諸葛亮不免會對武藝卓絕但性情魯闊之人產生偏見,難以長久委以重任。而一些性情謙恭且長袖善舞,擅長處理同僚關系的文將,則更容易脫穎而出。

長此以往,也會在潛移默化之間導致人才選用的失調,不利于國家的長遠運轉。

自劉備托孤以后,諸葛亮便以人臣之力行人君之事,每天要面對數不勝數的政務事宜,確實難免出現失誤。

可以說,正是他的謹慎與完美趨向,使其在識人用人方面出現了較大失誤,并直接導致了人才梯隊建設的不足。

結語

縱觀諸葛亮出山的二十余年,其對于蜀漢政權的建立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可謂功不可沒。

可以說,正是有了諸葛亮的出謀劃策,才使得蜀漢在亂世中脫穎而出,并成鼎立之局。

但發展到三國后期,競爭的核心已經變成了人才的較量,人才成為了事業成敗的關鍵。

致使蜀漢滅亡的原因有多種,但人才的匱乏一定是不得不提的重要原因。

漢中與巴蜀,本是人杰地靈,人才輩出之地,發展到蜀漢后期卻形成了無人可用之僵局。這背后,蜀漢的真正決策者諸葛亮難辭其咎。

這是諸葛亮的不幸,也是蜀國的不幸,更是蜀國萬千人才的不幸。

這3種象征「富裕」的綠植值得擁有!好活又養眼,價格不算高
2023/08/14
爺爺奶奶是不是真疼孩子,這些事情暴露無遺,虛情假意一眼看穿
2023/08/14
養狗10年,現在才知道狗狗這些動作,背后的意思
2023/08/14
5種驅蚊植物,家里養幾盆,蚊子躲得遠遠的
2023/08/14
這個夏天,客廳中一定要養的6種綠植
2023/08/14
家庭養花常見8大誤區
2023/08/14
5種自帶「涼感」的植物,這個夏天有救了!
2023/08/14
人到晚年,不要對子女做這3件事,容易吃苦頭
2023/08/14
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沒錢,而是把這6個隱私告訴別人
2023/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