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修一份度世之量,練一份容人之心。
(一)
《列子》里講過一個疑鄰盜斧的故事。
從前有個人丟了斧子,他懷疑是隔壁的鄰居兒子偷的,于是便在暗中觀察那人。
觀察那人走路的樣子,像是偷斧子的;
看那人的臉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
聽他的言談話語,更像是偷斧子的。
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像偷斧子的。
不久之后,他在谷堆里找到了自己的斧子。
這時候再看鄰居兒子,言行舉止,一點也不像是偷斧子的人了。
王陽明說:心外無物。
萬事萬物都在人心,我們所看到的,其實是自己的內心世界。
疑心方生暗鬼。
自己心里生了鬼,自然看誰都像鬼。
《三國演義》里,曹操刺殺董卓失敗,被迫逃亡。
為躲避追捕,逃到了呂伯奢家里。
曹家和呂家是世交,呂伯奢特意安排兒子殺豬款待曹操。
曹操疑心很重,在房間聽到磨刀聲,以為呂伯奢要殺自己。
于是不由分說,殺掉了呂家一家老小八口人。
殺完之后,他看到了那頭綁著的豬,才醒悟人家磨刀是為了殺豬款待他。
周貴銀老師說:「你看到的壞人,其實都是你自己。
」
萬事萬物都是人內心的投射,如果自己內心變了「質」,看誰都是壞人。
(二)
林語堂曾說,《紅樓夢》里他最討厭妙玉。
因為妙玉這個人做作。
她的茶具很講究,不是「晉王愷珍玩」,就是「蘇軾賞于秘府」。
她泡茶要用梅花上的雪,譏諷黛玉是個俗人,分不清舊年的雨水和梅花上的雪水。
賈母和劉姥姥來喝茶,她嫌棄劉姥姥粗俗,姥姥用過的杯子,也要一起扔了。
生活里這樣一個尖刻的作精,怕也很容易招人嫌惡。
但是蔣勛卻說:生命沒有好壞,只有因果。
妙玉是官宦人家的女兒,從小受過良好的教育,心比天高。
但是家道中落,她被迫出家,帶發修行。
賈府為了元妃歸省請妙玉住進大觀園的櫳翠庵。
說是請,其實和齡官這些戲子一樣,她也是被買來的。
她們都是這個園子里的金絲雀,是供貴人們賞玩的物件。
對妙玉來說,這幾乎是一種精神毀滅。
她不是刺猬,更像是一個蚌。
所有尖刻的背后,是一種自我保護,自負的背后,是深深的自卑。
當我們真正設身處地,去理解一個人。
我們就會發現,其實很難去評判一個人的好與壞,很難講喜歡和不喜歡。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因果。
大多時候,我們覺得別人不好,是自己理解還不到位,修行還不到家。
楊絳家里有個老媽子郭氏,長得很丑,卻優越感爆棚,喜歡挑剔別人的長相。
還時不時克扣楊絳的伙食費。
但楊絳卻沒有怨懟,覺得她不是壞人,只是一個可憐人。
郭氏的丈夫是軍官學校畢業的,但是丈夫卻在婚后三個星期就出軌了。
出軌的對象很漂亮,這讓她對長相問題有些「應激」。
她兒子在地質勘探隊工作,可每每來信,都只是跟她要錢,一次就要走她幾個月的工資。
年紀這麼大了,唯一可以依靠的兒子還是吸血鬼。
她節衣縮食依然不夠,只能在伙食費里填補。
她在楊家足足待了十一年,楊絳一直沒有換她的念頭。
木心說:不知原諒什麼,誠覺世事皆可原諒。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每個人都是環境的產物。
不同的環境,不同的鏤刻,造就了不同的我們。
學會站在對方角度,體諒別人的境遇。
多一點換位,多一點理解,自然看誰都順眼。
(三)
蘇軾半生飄零,歷經官場沉浮,人心險惡。
為官四十年,太多人坑過他,害過他。
可他卻說:「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蘇軾眼里沒有壞人。
無論別人如何待他,他始終能理解,能寬諒。
烏台詩案中,蘇軾下獄。有個獄官曾對他刑訊逼供。
後來蘇軾官復原職,成為朝廷炙手可熱的人物。
獄官找到蘇軾,希望得到蘇軾的原諒。
蘇軾見他滿臉慚愧,也知他當時有上官差遣,便不再追究。
秦觀不小心泄露了蜀黨的機密,被趙君錫抓住把柄,害得蘇軾兄弟一路被貶。
蘇軾卻也只是覺得他做事莽撞,甚至還寫信安慰秦觀。
相交四十年的章惇,在登上宰相之位后把他貶到海南,存心讓他客死異鄉。
他也只是覺得,是造化弄人,才讓倆人弄到今天這個局面。
後來章惇失勢,他不僅原諒章惇,還送去藥方和慰問。
一個人的層次越高,智慧越通達,越能理解別人,包容別人。
他們設身處地理解別人的境遇,寬諒別人的錯誤,尊重人與人之間的不同。
看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不夠,境界高了,看一切就都順了。
作家宋涵講過一個故事。
火車上,有個醉漢喝得醉醺醺地沖撞了乘客,旁邊人看他撒酒瘋,都避之不及。
女孩問媽媽:他是壞人嗎?
媽媽說了一句:不,他只是不開心。
這一刻,這位媽媽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自己也曾經在挫折困苦的時刻,脾氣暴躁,傷害過身邊的人。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境界高的人,見過天地,見過眾生,見過自己。
他們知道人性的寬度,知道人性在不同環境中有著不同的呈現,所以他們從不輕易評判。
設身處地的理解別人的難處與不易,嘗試去包容一切,接納一切,才是一個人最好的修行
寫在最后——
老話說:眼之所見,都是內心之物。
別人就像是自己的一面鏡子,你看別人像什麼,你就是什麼。
看人不順眼是格局還不夠,看別人不好是修養還不足。
修一份度世之量,練一份容人之心。
只見因果,不見評判;只見慈悲,不見責難。
這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格局。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