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古裝劇可謂勢頭正猛,特別是清宮劇,啥《甄嬛傳》、《如懿傳》、《延禧攻略》,均紅遍大江南北,雖然劇中免不了有一些穿幫鏡頭,以及和史實不符的情節,但總體而言,它可以幫助我們更直觀了解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倒也不錯。
那麼問題來了,看清宮劇時,無論是春夏秋冬,角色們穿衣服都是里三層、外三層的,他們真的不熱嗎?要知道,當年「詩仙」李白,可曾被熱到「懶搖白羽扇,ㄋㄨㄛ體青林中」,即熱到在山林里褪下衣物,而且根據統計,在公元1900年以前的1000年間,中國歷史上典型的「炎夏」足足有19次。
《宋史》上書:「五月大燠,草木枯槁,百泉皆竭。」後來實在太熱,6月份的時候,皇帝直接下旨「減京城役工日課之半」,即在京城打工的人們,每天工作量減少一半。所以說,古代的夏天,并不比我們涼爽多少,更何況他們沒有電扇更沒有空調,那麼這種情況下,他們又會如何應對呢?
第一個辦法便是「穿涼快些」,馬王堆出土的素紗禪衣大家想必都知道,此紗衣長1.28米、兩袖通長1.95米、腰寬0.48米,下擺寬0.49米,然而它的總重量,只有48克,和一顆雞蛋差不多重,素紗禪衣實乃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而薄如蟬翼的素紗禪衣只能外穿,若里面不加內搭,簡直相當于沒穿。
下面這幅古畫中的女子,穿了一件「低配版素紗禪衣」,這紗衣的設計,實在是太敢了,直接從胳肢窩開叉,不但露出了女子的手臂,就連里面的大紅肚兜都若隱若現,說實話,開放如現代人,都不見得敢這樣穿。
既然女子都如此開放了,那麼男子又會怎麼穿?如圖,此乃北齊楊子華創作的絹本設色畫《北齊校書圖》,畫得是北齊天保七年(556年)文宣帝高洋命樊遜和文士高干和等11人負責刊定國家收藏的《五經》諸史的情景。
此時正值夏季,天氣炎熱,為了更舒適地干活,文士們外面披上薄薄的「披襟」,旁邊的侍女們則不停給他們上水、扇扇子,作者僅用幾根線條,略加渲染,便將這種高級織物輕薄透亮的質感躍然于紙上,實在是高!
至于下面這位男子,因為身處無人的山林里,索性紗衣也不披了,直接穿著大短褲子坐在椅子上,而他旁邊的女子,則保守得多,只敢將自己的手臂露出來,拿著扇子不停扇風。
至于窮苦老百姓,自然是穿不起什麼紗衣的,眾所周知,竹制品一直是中國人夏季納涼的首選,于是乎他們創造了「竹衣」,一般而言,竹衣是用細竹管穿結而成,穿在汗衫內衣和外套之間,起到透氣和解熱的作用。
第二個抗暑法,便是「吹空調」,不過此空調非彼空調,古代富貴人家,在冬季時就在冰窖里封存了冰塊,等到夏天時,便取出冰塊,放在房間里,然后讓下人們不停扇扇子,如此一來,就達到了「吹空調」的效果。
至于皇家,就更不得了,早在唐朝時,就設置了專門的「空調房」,名曰「含涼殿」,里面不但放著冰塊,還在大殿四周布滿竹排,然后讓冷水從竹排不斷沿著檐壁流動,形成一道道的水簾,光是想想都涼快。當然了,這些也只有有錢人才享受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