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凡是能被稱為圣人的,都必定是有大本領傍身的,最譬如我們最熟悉的孔子,便一直被后世稱為孔圣人,而詩圣則是杜甫,因為他常常用詩歌來續寫百姓之苦,讓人敬仰,所以凡是能被以圣字冠名的,一定是了不得的人物,今日我們就來講講武圣——關羽。
關二爺較為著名的事跡其實都是《三國演義》中所杜撰出來的,并不屬實,《三國演義》為了突出關羽的個人英雄,為他增加了不少美化效果,其實真正的關羽在歷史上的表現乏善可陳,并沒有什麼特別值得說明的地方,更不要說什麼千里走單騎等等頗為傳奇的事跡了。
歷史上的關羽,一生甚至只贏了一場仗,這麼拿不出手的戰績,又是如何被后世尊稱為武圣的呢?這其中一定大有來頭,還請繼續往下看吧。
什麼人能稱為「圣人」?
首先是對圣人這個稱呼作一個名詞注解,方便我們更清晰直觀的了解到圣人的真諦。所謂」圣人」這個稱呼,一般都是走后由后世評價認定,然后才追封的,活人是很難享受到這種待遇的,而且這個名號極其珍貴,千百年配得上稱圣的更是寥寥無幾,不僅需要君王認同下詔,百姓的認可也十分重要呢,所以一定要慎重。
例如唐朝的皇帝在位期間,就想憑借自己的權力為自己謀一個圣人的稱號,他以權力要挾朝臣,讓大家都以圣人尊稱他,但是待到他走后,這個稱號也隨風飄散,在歷史長河的洗滌之下消失殆盡。
所以圣人這個稱號可不是那麼容易得到的,凡是稱圣的人,必定是處于合適的歷史條件下,又恰好立下了功名成就又或是對百姓的貢獻傍身,得到了所有人的認可和支持,這才具備了稱圣的條件,而古往今來,稱圣的也就幾個而已,諸如孔子,司馬遷,杜甫之流,寧愿空乏其身,也要為國家做貢獻的大無畏精神,難道不知道被稱為圣人嘛?
關羽只勝一戰,只斬一將
再來看關羽的武圣稱號,據史書記載,關羽一生只贏過一場仗,那便是由他親自指揮監督的 襄樊之戰,這是關羽在歷史上有記載的唯一一場勝仗。
關羽只斬殺過一個有名的將領,那就是 顏良。
為何還能被稱為「圣」
關羽劉備在與曹魏對戰期間不小心走散,因劉備那時的勢力還沒弱小,不得已之下,劉備暫時投奔了袁紹的大軍,而關羽落下,正好被曹操的手下發現,帶回了曹魏的軍營之中,關二爺不肯投降,不愿做這種背叛主公的事情。而曹操又一向很欣賞關羽,于是派張遼從中說服,直至說服了關羽,關羽暫時投向曹操軍中,待找到劉備后即可離開。
為了趁早離開,關羽幫助曹操攻打袁紹,兩方交戰之時,關羽氣勢洶洶,十分勇猛,只見他在戰場上一馬當先,勢不可擋,最后成功用妙計除掉顏良,斬斷了袁紹的左膀右臂,曹魏後來的勝利與之也脫不了干系。
其實從此處也能從中窺見一絲端倪,關二爺寧死不屈,這種大義凜然的態度與三國時期的那些貪生之徒可謂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而襄樊之戰時,關羽也已不再年輕,但是氣勢不減當年,關羽指揮襄樊之戰本應該是他的一舉成名之戰,因為關羽此時已經年僅六旬,仍然一力主持了這場戰斗。他巧思妙計,用水淹的方法將曹魏的軍隊困住,并且生擒了龐德,還除掉了于禁等人,可謂是一場非常完美的收官之戰。
只是這時候,一向與蜀漢交好的,作為蜀漢盟友的東吳卻突然倒戈相向,襄樊之戰的完美落幕也沒有阻止關羽最后的悲慘結局。而這次被東吳捉到后,東吳的手下勸解關羽投降,關羽依舊選擇了他當初做的那個決定,那便是寧4不屈。
究其原因來看,關羽之所以被稱為武圣也不是沒有原因,雖說三國演義一書中那些虛構的傳奇確實也給了他一些加成作用,但是關羽其人,身上也確實有我們值得學習的品質,他是強者的代表,身上卻又兼具了普通人的美好品質,他善良、忠誠、有骨氣,每一樣都是彌足珍貴的。
人們樹立圣人的形象,其實也是為了給自己樹立一個楷模,一個學習的榜樣,所以關羽即使只贏了一戰,除了一人,仍舊是符合這個標準的,他是當之無愧的武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