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末年,清政府腐敗無能,在侵略者眼里,中國資源豐富,若是能在中國的土地上站穩腳跟,那一定是有利可求的。
後來,孫中山先生經過不斷地努力,帶領有志青年們開展了一系列的革命,終于建立了中華民國。
可是,辛亥革命的果實,最終被袁世凱竊取。在袁世凱當上國民政府的總統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復辟帝制。
在長時間民主觀念的渲染下,群眾們都意識到,君主專制是不可取的,所以可想而知,袁世凱想要重建帝制,注定是會失敗的。
1916年6月,僅僅在位83天的袁世凱積勞成疾,最終在一片謾罵聲中,因尿毒癥病逝。
袁世凱復辟帝制失敗后,知道自己的野心最終是黃粱一夢,便預言了三個能掌握中國命運的人,那他究竟是何原因選中了他們三人呢?
在臨終前,袁世凱給自己的兒子留下遺言,將來這三人可能會有能力挽救中國的未來,讓兒子務必與他們打好關系。而袁世凱口中的三人,正是黎元洪,徐世昌和段祺瑞。
這三人對于我們而言,并不陌生,在袁世凱去世后,他們三人也輪流坐上了大總統的交椅,以他們三人的能力,也確實可以影響中國未來的發展和走向。
雖然最后真正解救中國的人并不是出自他們三人,但放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袁世凱的預測也被多數人認可。
黎元洪在袁世凱未去世前,很是得勢,他這個人并不簡單。袁世凱看中的是他的謀略。
黎元洪曾經是朝廷重臣,深得皇帝的信任,他對滿清朝廷的忠誠,沒有任何人愿意去質疑人們甚至覺得,如果有一天清政府統治真的被推翻了,黎元洪也會不惜一切代價的挽救。
令眾人覺得詫異的是,到後來也是黎元洪在辛亥革命開始時,第一個舉起了反清大旗。在清政府倒台后,黎元洪便迅速向國民黨軍隊靠攏,和他們一起加速清政府的滅亡。
黎元洪能在短短的時間內與清朝老臣斷去聯系,并與國民黨將領關系和睦,就能看出,黎元洪善于籠絡人心,有能力獲得別人的信任。
武昌起義開始后,黎元洪更是憑借著自己出眾的口才和廣博的知識,被眾人引薦當上了湖廣總督。
中國民國政府成立后,孫中山先生擔任臨時副總統,黎元洪此時也積累了一定的人脈,也讓自己官至臨時副總統。另外一邊的袁世凱正在為處理清政府和新政權間的利益沖突,忙的焦頭爛額。
最終,袁世凱也成功勸說溥儀退位,新的故事也在這一刻開始。
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被正式終結,孫中山先生在這件事上看到了袁世凱的能力,就將約定的大總統一位給了袁世凱。
當了大總統的袁世凱一心只顧著怎麼才能實現利益最大化,在這時,他看著黎元洪一步步壯大著自己的勢力,也終于是察覺到了危機。
袁世凱認為把黎元洪繼續留在自己的身邊,就像是一個不穩定的炸彈,隨時都有可能將袁世凱炸得體無完膚,于是,袁世凱使計,將黎元洪調去了北京。
到了北京后,黎元洪雖然還當著他的副總統,可是他明白,自己大勢已去。
袁世凱將黎元洪調去北京的瀛台,就是為了能夠分離黎元洪手中的權力,更好的控制他,讓黎元洪成為沒有實權的副總統。
後來,袁世凱病重,臥床不起,此時,黎元洪便是大總統的第一順位接替者。
在袁世凱去世后,黎元洪接替了他的位子,當了中華民國政府的大總統,領導北洋政府,黎元洪的目標就要實現了。
可惜,黎元洪畢竟手中沒有一點實權,只能是成了一個掛著名的總統,如同傀儡一般,最終,黎元洪被趕出了北洋政府。精明了一生的黎元洪,也只能是以失敗退場,郁郁而終。
關于袁世凱的第二個人選,則是他自己培養的心腹徐世昌。
徐世昌既沒有黎元洪那樣擅長收買人心,也做不到像袁世凱一樣善于把權利玩弄于股掌之間。那袁世凱是如何認定徐世昌就是那個能挽救中國的人呢?袁世凱選中的是徐世昌的忠誠。
徐世昌生長在傳統的封建禮制下,他接受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蘇參加科舉考試,卻只中了個進士。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一個重臣尚且不能在朝廷中施展開拳腳,更別提是一個小小的進士能有什麼用武之地了。
出生在那個風起云涌的年代,徐世昌想要出人頭地,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徐世昌會把握時機,當時正值袁世凱得寵,他馬上選擇將袁世凱作為自己的靠山。
在投奔袁世凱后,徐世昌對袁世凱一直都是極忠誠的,對于徐世昌而言,袁世凱就像是自己的伯樂,有知遇之恩,袁世凱對徐世昌,也是毫無保留地讓他大展拳腳。
徐世昌與袁世凱在一開始是支持光緒帝維新變法的,可參與變法的維新派,都是一些文人,難當大任,光緒帝又如同傀儡皇帝一般,實權都被慈禧太后握在手里。
因此,光緒帝所下達的指令,很少有能落到實處的,于是,這些文人就想到,如果可以借助袁世凱的權力從慈禧太后手中替光緒帝拿回實權,豈不是兩全其美的好事。
在徐世昌和袁世凱知道自己將會被利用,成為奪權的犧牲品后,他們也開始意識到,想要讓維新變法成功,根本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如果真的這樣做,恐怕遭到損失是自己的利益。
于是,他們二人就把這個消息告訴了慈禧,慈禧得知后大怒,甚至派人軟禁了光緒帝,導致變法最終失敗。
因為告密一事,徐世昌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認可,也就意味著會被許多大臣另眼相看,一路升官,從軍機處大臣,到東北三省總督,甚至官位超過了袁世凱。
在位期間,徐世昌對手頭之事盡心盡力,在軍事政務的處理中,總能提出自己的見解,這讓袁世凱對他青眼有加。在袁世凱的支持下,徐世昌很快便有了一定的追隨者,他在朝中的影響力堪比黎元洪。
出于對徐世昌的信任和袁世凱的私心,袁世凱認為徐世昌才是那個可以替自己完成復辟遺愿,從而接下拯救中國大任的人也就不讓人詫異了。
在袁世凱去世以后,徐世昌也曾擔任中華民國的總統。
在一開始,徐世昌的影響力也并沒有讓袁世凱失望,但讓徐世昌在職業生涯中真正受到重創的則是沒有讓段祺瑞和馮國璋聯合。
因為他二人政見不和,沒有辦法在一起做事,這也導致徐世昌在國民政府的權威也是日漸低下。
在北洋軍隊看來,徐世昌是一個既有領導力,又有政治地位的成功者,但是在旁人看來,失去了袁世凱的徐世昌什麼都不是。
最終,徐世昌在曹錕的迫使下結束了自己短暫的總統生涯。
所以,徐世昌最終也沒有像袁世凱希望的那樣,去拯救中國。
那麼到底誰才是那個最有希望的人呢?
在袁世凱所選的三人中,如果說前兩位只是有能力而被袁世凱寄予厚望,那麼,段祺瑞,才是讓袁世凱感到真正合適的總統人選。
段祺瑞在少年時以優秀的成績入學北洋學堂,在學習期間,勤奮努力,很快,段祺瑞就成為了李鴻章的重點培養對象,甚至獲得了去德國留學的機會。
段祺瑞與黎元洪和徐世昌不同的是,他不僅有野心,他還有能力將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在袁世凱當上中華民國的大總統后,他需要一位能夠鞏固自己政權的助手,于是,他任命段祺瑞為中華民國的總理。
段祺瑞與袁世凱兩人的淵源頗深。
早年間,段祺瑞留學回國,兩人同為清廷將領,在新軍中以出眾的能力脫穎而出,兩人還有著共同的主張,那就是想要軍隊有更強的戰斗力去抵御外敵,必須要制定嚴格的制度進行約束。
因此,段祺瑞憑著自己出色的能力一步一步地成為晚清時最為優秀的將才。
段祺瑞身居高位,且手中握有兵權,定然會有人給他不斷地使絆子,段祺瑞只有不斷地壯大自己的力量,鞏固自己的地位,這也讓他在脅迫溥儀退位時有了強大的助力,也就是在那時,袁世凱對段祺瑞可謂是充滿了敬佩和贊賞。
在得到袁世凱的賞識后,段祺瑞并沒有驕傲得意,他很清醒的知道,榮寵只是一時的,只有自己把握實權,才可以鞏固地位。
于是,段祺瑞沒有一刻敢放松警惕,不斷充實著手下的軍隊。
段祺瑞也有著卓然的政治成績,他處事果斷,并且每次都可以站在家國大義的角度思考問題,在袁世凱復辟帝制時,他公然對袁世凱進行聲討,堅持新政。
所以袁世凱臨終前,認為段祺瑞能繼承大統,挽救中國也是有跡可循的。
袁世凱去世之后,黎元洪當上了大總統,段祺瑞在他的身邊擁護他,當國民政府總理。後來張勛又打算復辟,段祺瑞雖然很重視自己的地位,可他也知道維護共和勢在必得,只有共和,才能使國家更強大,于是他再一次成功地阻止了張勛。
事情發展到這里,袁世凱的預言仿佛就要印證了,因為段祺瑞確實有能力,而且他對國家強盛有極大的責任心。
而他在晚年時,也出任民國政府臨時大總統,他也是一個非常有原則的人,日本人多次向他示好,他也不曾接受。
但到了最后,段祺瑞還是選擇退出了政壇,隱匿在軍閥混戰中。1936年11月,段祺瑞因胃病去世。
袁世凱選中的三人,放在當時都是可以影響中國未來發展舉足輕重的人物,從自己的心腹,到認為最有能力改變現狀的實力派,這些人的選擇都具有主觀性。
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他們三人都有一定的能力去統治國家,但是他們卻忘記兼顧國家利益與人民利益,袁世凱最終的預言也終究是沒有得到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