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的天下奪自炎帝,那炎帝天下怎麼來的?DNA理清中國人族源
2023/06/29

炎帝和黃帝是我們華夏族群的締造者,按照史書《國語》的記載,炎帝和黃帝本是兄弟,一個生活在姜水,一個生活在姬水,後來黃帝部族發展壯大,通過阪泉之戰和涿鹿之戰兩場大戰,先后擊敗了炎帝和蚩尤,成為了天下共主。

對于炎帝失天下的過程,《史記》是這樣說的:「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

當然,無論是《國語》關于炎黃出身的記載,還是《史記》關于炎帝失天下的記載,都是后世史家萬世一統觀念影響下的撮合,即:將原本屬于不同系統的部族領袖人物或部族神描寫成具有血親關系的親屬,把天下主導權的易主歸結為失德。

對于這一點,古人很早就有清醒的認識。比如春秋時期魯國人宰我就向孔子發問:「我聽說黃帝在位三百年,黃帝究竟是什麼人,怎麼會活三百年?」唐朝的司馬貞在給《國語》注釋時,也補充說:生炎黃二帝的少典氏,是諸侯國號,并非人名。

事實上,包括戰國時期的《呂氏春秋》和三國時期的《古史考》在內,都提到炎帝是承襲多代人以后,才被軒轅氏取代的,而其中留下姓名的有:帝臨、帝魁、帝承、帝明、帝直、帝嫠、帝哀、帝榆罔,而末代炎帝正是榆罔。「至帝榆罔之世,始見蚩尤部澆嶄露頭角」。

這說明,無論是炎帝還是黃帝,都不是具體的某個人,而是一個部落首領的共同稱謂,就像西周每一代統治者都被稱為「周天子」或「周王」一樣。只可惜,史書留下了8位炎帝的姓名,卻沒有留下歷代黃帝的名字,以至于讓后世產生一種錯覺,認為炎黃就是生活在同一時期的兩兄弟。

1.炎黃的生存年代

史書中對炎黃的生存年代的記載只有一個大體框架,比如漢昭帝元鳳三年(公元前78),長安單安國等人提出了「自黃帝以來三千六百二十九歲」的說法,將黃帝生存年代設定在了公元前3706年。

西晉學者張輔(東漢天文學家、數學家張衡后代)在評價《史記》時,也提出「遷之著述,辭約而事舉,敘三千年事唯五十萬言」,即張輔認為黃帝生活在距漢朝的三千年前。

出土的竹書紀年曾記載說「黃帝至禹,為世三十」,按照每一世30余年粗略估算,以夏朝公元前2070年左右建立上推,黃帝的生存年代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這跟呂思勉先生通過年表推算法計算出的黃帝生存年代大體吻合。

上述推算并非空穴來風,因為考古發現顯示,在公元前3900年至前3000年左右這個時間段內,原本分布在晉南、豫西,尤其是河南三門峽為中心的黃河三角洲一帶的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廟底溝文化)大幅擴張,西抵甘肅蘭州,東達海岱地區,北至晉中和冀西北,南則抵達淮漢流域。

廟底溝文化的分布范圍,跟史書記載的黃帝版圖「東至于海……西至崆峒……南至江……北極葷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高度吻合。不僅如此,在傳說中的黃帝有熊國所在地—河南鄭州也發現了一處仰韶時期的高等級聚落遺址:雙槐樹遺址。

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佐證了黃帝的生存地域和生存時間。

當然,炎帝遺跡的考古發現,更是與上述結論形成了完整的證據鏈條。

根據史書記載,炎帝的生存年代要早于黃帝,這一點沒有爭議。

但早到什麼時候呢?可以肯定的是,絕不會是前后出生的兄弟倆這麼具象化。

《史記》說「炎帝五百三十年」,《尸子》則說「神農七十世而有天下」,按照上文的計算方法,炎帝是在黃帝之前的2100年,即公元前5000年,各家說法相差很遠。

不過,史家達成共識的一點是:炎帝始教天下種谷,所以被稱作神農氏,神農耕而作陶,神農之世,民知其母,不知其父。換個說法就是,炎帝生存的年代,農業剛剛興起,并出現了陶器,社會整體還處于母系氏族社會。

從考古資料來看,我國農業誕生于公元前8000年左右,到公元前5000年前后,隨著農業的發展,出現了穩定的定居點和陶器制作工藝,也就是仰韶文化初興之時。此外,炎帝還被稱為「烈山氏」,烈山就是燒山,也就是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生產方式。

史書記載:「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姬水在哪,至今還爭議不斷,但姜水歷代以來卻基本沒有爭議,即關中西部以岐山、武功為中心的渭水一帶,這里也是炎帝傳說最密集的地方。

如果放在大的時空框架內,黃帝的生存節點,是在廟底溝文化鼎盛時期的公元前3000年左右,而炎帝的生存節點,則是公元前5000年左右原始農業、聚落、陶器初興之時,在持續統治2000多年后,被黃帝所取代。

2.炎帝的天下怎麼丟的?

考古發現表明,在公元前5000年的渭水一帶,分布著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特點及有三:一是分布范圍與史書記載的炎帝活動地域吻合;二是過著以原始農業為主的定居生 活,有陶器和儲存糧食的地窖,且出土日用陶器以泥紅陶和夾砂紅褐陶為主,所以又被稱作「紅陶文化」;三是聚落房址灶坑旁常鑲置有用于保存火種的陶罐。

尚紅、用火,有農業,都與炎帝高度吻合。不僅如此,文化類型繼承自半坡類型的廟底溝文化,在崛起之后,原有的半坡文化不管是在它們的文化中心區還是邊緣區,無不被廟底溝文化取而代之。

有學者將考古發現的這一現象,稱之為「廟底溝運動」。

黃帝廟底溝文化對炎帝半坡文化的反噬,恰恰印證了史書中記載的炎黃同源,但最終黃帝擊敗炎帝,成為天下共主的基本脈絡。

在炎帝所處的半坡文化(仰韶文化早期階段),整個社會尚處在基本平等的氏族部落階段,聚落與聚落之間尚未出現明確的從屬關系。

但到了黃帝所處的廟底溝文化(仰韶文化中后期),聚落內部開始出現等級分化現象,氏族成員之間隨葬物品出現多寡差異,各聚落也產生了等級分化,并出現了一些強勢聚落對弱小聚落的控制,其基本形態是以一個較大型聚落為中心、四周伴以若干中小聚落的所謂「聚落群」結構。

當然,無論是半坡文化還是廟底溝文化的聚落遺址,都沒有發現專門用于戰爭的兵器,這一現象或許可解釋為兩種情況:第一,彼時的社會,戰爭還不是主題;第二,戰爭所用的武器依然是木棍、石頭等原始形態,還沒有衍生出專門性的兵器。

但無論哪種情況,黃帝部落對炎帝部落的取代,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從考古學文化面貌的變遷來看,可能歷時數百年之久(廟底溝文化前后持續近千年),文化面貌上的融合,遠遠大于戰爭手段。所以,炎帝失天下,絕非是一場阪泉之戰就能實現的,而是廟底溝文化對半坡文化的長期兼并融合。

3.炎帝的天下怎麼來的?

既然黃帝的天下奪自炎帝,那麼炎帝的天下又是怎麼來的呢?在滿天星斗的華夏文明誕生前夜,炎帝是怎麼自然而然成為公認的天下共主的呢?

值得一提的是,這里所謂的天下,并不是指今天的整個中國地域,而僅僅局限于黃河中游。按照文化族群劃分,黃河中游生活著華夏集團,黃河下游生活著東夷集團,南方和東南分別是苗蠻集團和百越集團。炎黃兩個部落正是華夏集團的核心。

根據分子人類學的研究顯示,人類的DNA可劃分為Y染色體和線粒體,其中Y染色體又叫「父系單倍群」,可以追溯男性先祖地理起源分布;而線粒體又叫「線粒體DNA」,是追溯女性先祖的線索。

現代人類的共同祖先都源自從非洲出走的晚期智人,經歷了數百萬年的遷徙繁衍之后,形成了如今的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等人種。

而大部分中國人都是NO—M214單倍群的后裔,這也是黃種人的基因類型。

大約在4萬年前,M214族群沿中南半島北上進入中國這個地理范疇,演變為了O-M175,并劃分成了兩條支系,一支留在了我國的東南沿海,形成了百越族(O1a-M119);另一支則繼續北上,其中進入海岱地區的形成了東夷族(O2a1b),取道四川抵達黃河上游甘肅寧夏的一支,形成了M134單倍群。

M134單倍群在距今1.3萬年前又形成了兩大支系,一支是M7,南下長江中游,形成了苗蠻族;而另一支M117則沿甘肅寧夏進入渭河流域,成為漢、藏、羌、白等各族的祖先,創造了輝煌的仰韶文化。

自此,在公元前1萬年這個時間節點上,中國大地上的四大族群集團正式形成。這四大族群之間系出同源,但又因長期散居各地,在公元前5000年時,分化創造出了不同的考古學文化。

在浙江,百越族創造的良渚文化,成為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實證;在湖北,苗蠻族創造的屈家嶺—石家河文化古城林立,呈現出濃郁的軍事風格;而在陜西關中,M117群體則創造了仰韶文化,由于姜姓在M117下游里面出現的頻率遠高于其他支系,所以毫無疑問,炎帝正是M117群體的核心群體。

換言之,在現代人類完成遷徙,從茹毛飲血的原始社會向文明前夜轉型過渡過程中,關中的炎帝族群已經形成了穩定的定居點,依靠原始農業繁衍出大量氏族人口,奠定了華夏集團的基礎。

作為華夏集團的奠基者,炎帝部落自然成了第一代天下的共主,可見,炎帝的天下是社會發展和人類繁衍的自然產物。此后,M117的下游支系廟底溝群體(黃帝族群)在反噬半坡群體后,所改變的只是華夏集團內部的領導權,并未改變華夏集團對天下的主導。

在華夏集團先后取得對東夷集團和苗蠻集團的軍事勝利之后,華夏集團無疑成為黃河中下游地區的霸主,炎黃成為了先祖的代名詞。

經常這樣對你的人,其實就是看不起你,不要深交了
2023/08/09
「男人無能,一看便知」,沒出息的男人離不開這三句話
2023/08/09
平平無奇的小個子女生,當模仿博主穿搭提升衣品后,整個人都變了!
2023/08/09
60歲女性著裝小貼士:裙子要過膝,褲子要寬,顯得苗條又優雅
2023/08/09
老照片:老外眼中的1908年成都,百年前的成都更漂亮!
2023/08/09
狗狗忠不忠心,摸它這幾樣東西,就清楚了
2023/08/09
這7種狗沒有「攻擊性」,不用怕被咬,很適合家養
2023/08/09
研究發現:夫妻雙方在這個年齡段,生出的孩子智商更高,你知道嗎
2023/08/09
父母再累再忙,也不要讓這3種老人幫忙帶孩子,容易把娃養「廢」
2023/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