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打敗齊國,完成了統一六國的霸權,被后人尊為「千古一帝」。然而,事實上,在秦國歷史上這個人可能已經提前完成了六國的統一。如果他沒有聽信讒言,沒有犯錯誤,「千古一帝」的名聲應該屬于他。
這個人是誰?他是秦始皇的太爺爺秦昭襄王嬴稷
嬴稷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之一,在位56年間,他指揮秦軍與六國作戰,有效地消滅了六國的有生力量,為秦始皇未來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經過多年的積累,秦國擁有了一大批士兵,而六國卻疲憊不堪。唯一能與秦國競爭的是胡服騎槍擊事件后的趙國。這樣在秦王派大將四十七年攻打占領了。趙國大將廉頗深知秦國此時兵威正盛,所以他不能挺身而出,伺機而動。這讓秦軍非常痛苦,為遠征而努力,并給后勤供應施加了很大壓力,于是使出離間計,揚言秦軍不怕廉頗,怕的是趙括。趙王果然中計。
隨后爆發了眾所周知的「長平之戰」。秦王換白起為帥,引五十萬兵圍趙軍。經過46天的食物短缺,趙軍投降了,40萬趙軍被絞死。整個趙國陷入了恐懼。
白起認為時機已經成熟,當趙國一舉獲勝時,則天下可定了。此時,秦趙剛剛經歷了一場大戰,雙方都損失慘重。然而,趙國被打敗了,它的劣勢更大。此外,他們的400000有效的力量是對立的,他們的敵對行動已經解決。他們應該在恐懼和無力抵抗的時候繼續進攻。否則,趙國將放慢腳步,秦軍將很難擊敗他們。然而,嬴稷聽了范雎的讒言,認為大戰爭后,秦軍累了,應該修復。他放棄了繼續進攻趙國,錯過了滅趙的大好機會。最后,趙國僅以削減六個城市為代價贏得了和平。
兩年后,嬴稷認為秦軍修正結束,可以繼續戰斗了。然后他又派兵再次進攻趙國,包圍了趙國邯鄲的首都,此時與兩年前不一樣了。長平之戰后,經過兩年的耕耘和生活,趙軍共患難,發誓要守住邯鄲,打敗秦軍,為在戰役中犧牲的兄弟和親人報仇。嬴稷換了兩次將領,都沒有拿下邯鄲。
嬴稷再次任命武安軍白起為帥,并請他指揮滅趙事務。然而,白起認為時間已經過去了。這時,滅趙贏不了。他只會犧牲秦軍士兵的生命。此外,他此時身體狀況不佳,所以他拒絕接受任命,拒絕向前邁進。嬴稷認為這是一個借口,白起對自己當初不聽勸告放棄滅趙心有恨意,所以他給了白起一把劍,命令他自盡。同年,魏國的信陵君在邯鄲城下大敗秦軍。
秦昭襄王嬴稷本可以在長平戰爭后重整滅趙,但卻放棄了這個來之不易的機會,這是錯誤之一。然后他不公正地殺死了白起,自毀了長城,導致秦軍大敗。這是第二個錯誤。當機會再次出現時,是秦皇時代,而這一次,秦皇牢牢抓住了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