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獻帝劉協,在其與曹操之間有一個著名事件, 那就是「衣帶詔」。
這看似普通的事件,背后有著一個極其可怕的陰謀。
有關「衣帶詔」背后的一些秘密,漢獻帝直到退位的時候才告訴了曹丕,這背后的陰謀究竟是什麼呢?
說起《三國演義》,在這部小說所描寫的史實中,有一件「衣帶詔」事件,其顧名思義就是:藏在衣帶之間的秘密詔書。
在這部的書中,曹操的個人形象尤其具有爭議性, 他被人們稱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足見這一形象所傳遞出來的一種矛盾性。
此外,就是被曹操擁立的漢獻帝劉協, 曹操為了能擁有坐擁天下的極致權力,但又不能做出有悖于儒家所宣揚的封建君臣之間的禮制。
于是曹操在戰勝董卓之后,將劉協擁立為漢朝的帝王,而他則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
當曹操迎奉天子漢獻帝劉協遷都許都后,將漢獻帝放在自己的控制范圍之內,就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
遷都之后的曹操對漢獻帝不如遷都之前,他在漢獻帝劉協面前非常囂張跋扈,不僅不尊重作為帝王的劉協,而且還時常否決劉協的決策, 真正擁有決策權的是曹操而非帝王。
種種事跡引起文武百官的不滿,而且當時的百姓也對其很不滿,認為其違背了儒家所宣揚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道德。
作為帝王的劉協自然無法忍受這樣的生活,于是他想除掉曹操,但他并沒有辦法直接和支持他的大臣商議此事。
此外, 當時的漢獻帝并沒有實權只是一個傀儡皇帝,真正擁有決策權的是曹操。
無奈之下,漢獻帝只能用自己的鮮血寫了詔書,并將其縫在衣帶里,將其傳遞給國舅董承。只有這樣,他才能為奪回自己的權力,做出一些實質性的努力。
得到衣帶詔的董承,不僅與種輯、吳碩、王子服、劉備、吳子蘭等策劃謀殺曹操,而且為了召集足夠的人手, 還對外宣揚自己收到漢獻帝的秘密詔書。
建安五年的正月,董承接受漢獻帝欲害曹操的衣帶詔這一事情被曹操發覺,于是曹操便將董承和王子服、吳碩等人伏誅。
劉備并沒有被除掉,成功脫身的劉備投靠了袁紹, 袁紹在劉備的勸說下,奉衣帶詔征討曹操,而漢獻帝則被曹操監視起來,其嚴格程度相當于軟禁。
衣帶詔事件發生之后,蒙在他們表面和氣上的那塊遮羞布被扯下后,他們之間的矛盾也被暴露出來, 往日看似的和平的局面也不再會出現。
曹操一生征戰,雖然人們都認為他最后會推翻漢朝建立屬于自己的王朝,成為新一代的帝王。
可曹操卻并沒有那樣,而是一直在相位上「鞠躬盡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之后, 他的兒子曹丕想取代漢朝的統治,建立屬于自己的國家,于是一再逼迫漢獻帝劉協退位。
曹丕在逼迫劉協退位的時候,當時氣氛非常緊張,劍拔弩張的氛圍讓在場的人感到窒息。
劉協看到如此「壯觀」的場面,心中沒有絲毫波瀾,反而像一個參透人生世事變幻的長者一般。
面對曹丕的咄咄逼人,劉協卻如同一個對晚輩說話的長者一般,淡然地對曹丕說:「你來了。」
曹丕看著眼前這個清瘦、沒有任何欲望的帝王,實在不知道如何回答他,于是就說:「陛下近年來的生活不知過得是否安好,與當年臣初見您時,清瘦不少。」
曹丕進入到劉協的寢宮后,看到如此蕭條、凄冷的宮殿,不禁感嘆「物是人非」。
劉協看著曹丕, 自然知道他是來干什麼的,不等曹丕說出來,他就直接告訴曹丕:「你今日來,想必不是探望看我這個帝王的吧,你想要的我都準備好了。」
曹丕看到桌子上的傳國玉璽,他難以置信,他沒有想象到居然這麼容易,玉璽旁邊還有一碟葡萄。
思考良久后, 曹丕端著那碟葡萄來到劉協身旁,自己吃了一顆,也遞給劉協一顆。
曹丕心中之意劉協再清楚不過,兩人經過一番交談之后,曹丕也明白了劉協的心意。
于是曹丕懸著的一顆心終于放下,但他還有一事非常困惑, 那就是「衣帶詔」事件,他向劉協問起這件事。
劉協告訴他衣帶詔事件本就是魏王親自設下的一個局,其目的就是為了找出他在朝中的對手,好提前做謀劃。
衣帶詔也不是只有當時你們知道的那一份, 其實衣帶詔總共有三份,聽到這兒的曹丕異常激動,他不相信自己的父親會是這樣陰險的人。
劉協告訴他說,衣帶詔確有三份,當時他的手寫得已經有點麻木了。
當時的衣帶詔除了董承有之外,荀彧和劉備都有,并且劉備非常狡猾, 當時劉備只是回來送還密詔,但其他的卻只字未言。
劉協還告訴他,劉備能去投靠袁紹也是曹操一手策劃的,曹操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之后,他知道劉備是一個有野心的人, 你父親想借此事一箭雙雕。
只是后來事情的發展,并沒有按照你父親預想的那樣。
知道事情來龍去脈的曹丕,開始質疑劉協幫助曹操做這些事情的目的,于是劉協告訴他: 「無可奈何之時,只得按照時勢做事。」
最后,劉協告訴曹丕,他和他的父親都是有雄才偉略的人,是能都定國安邦之人,自己只能帶來災難,說完就非常淡然地帶著親人出宮了。
俗話說, 「先君臣,后父子」「識時務者為俊杰」,曹操、劉協、曹丕無論做什麼都是為著自己的理想和人生抱負。
恰恰就是這變幻莫測的時勢,總是讓人感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