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往寧古塔,終身為奴,永不入關!」這種口吻的話語一般出自清朝皇帝之口,也只有清朝皇帝在暴怒的時候會發布這樣的懲罰。
而這樣的懲罰是令大家后背脊發涼的,所有人一旦聽到發放寧古塔這樣的話,不得不提起超過十分的精神來警惕著。
在古代,大家一提起寧古塔,不得不令人害怕,都說這地方是活人待不了的地方。
如果真的被流放到寧古塔,被流放的人寧愿選擇被砍頭被誅殺,都不愿意流放去那里。
因為寧古塔是一個地獄,是令所有人都害怕的人間地獄。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寧古塔又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
為什麼古時候的人寧愿選擇死也不愿意選擇被流放到寧古塔?
今日,就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古代的寧古塔位于今日的黑龍江省,這里曾經是清朝關外的重要之地,也是清朝寧古塔將軍的冶所和駐地。
我們都稱寧古塔,從字面意思上理解難道那里是有一座很高很大的塔要駐守嗎?
其實不是,眾所周知,寧古塔沒有塔,在古代那就是一個荒涼之地,「寧古塔」用滿族語翻譯其實就是「六個」的意思。
這六個是什麼意思呢?
據說是在這片區域最早是有六個兄弟曾居住在這里,被這里的人稱為「六祖」,所以,后人慢慢的就把這個地方稱為六個,漸漸的也就流傳成了寧古塔。
「流放」是什麼意思?
流放最早始于秦漢,是古代一種放逐加勞役的刑罰。
就是把犯人放逐到邊遠艱苦地區奴役的刑罰,位于徒刑之上,死刑之下。
那為什麼寧古塔會成為流放之地?
在清朝時期,南方經濟已經是發展起來了。
以前的南方地區是被稱為野蠻之地的,人人都不喜來南方,所以很久以前的南方也是被流放的一個地區。
後來隨著朝代不斷更迭,南方地區慢慢的人員富足,物產資源漸漸豐富起來,已然不適合作為流放地區了。
流放本身就是一種刑罰,是拿來懲罰犯人的,那肯定是要選擇一個環境艱苦的地方才能起到懲罰效果。
最后皇帝想想也只有向北這一條路了。
流放選擇地,可不單單只是流放,到了那個地方還是要被奴役勞作的。
這麼一看東北地區中環境最惡劣的地方就是寧古塔了,這樣才可以起到懲罰的作用。
這里原本就是關外將軍的駐守之地,同時他們也需要大量的仆從去伺候他們。
而且這里地處荒涼,犯人無法興風作亂,甚至會受到當地將軍官員的欺壓,無論從哪個條件方面來看,這里是流放的最合適之地了。
所以寧古塔漸漸的就成為了流放之地。
清代時期流放地區多在東北地區,寧古塔就是在黑龍江省地帶,黑龍江我們都知道,非常寒冷,冬天下大雪,氣溫零下幾十度。
古時候黑龍江的天氣肯定比現在還要冷,寧古塔位于黑龍江,又偏又遠,路途荒涼,零下氣溫可以達到四十多度。
而且被流放的人大多數是生活在江南之地的,沒怎麼經歷過這樣的環境,來了這里很容易就會被凍死的。
并且那里一到冬季就下大雪,甚至還有暴風雪,而且冬季非常的漫長,被流放的犯人還要帶著手銬腳銬行走,可想而知,是多麼的難過了。
被流放寧古塔的犯人是沒有什麼好飯好菜吃的,不奢求吃飽,能有水喝,有一兩個饅頭吃就已經不錯了。
所以他們的飯菜一天就只有倆饅頭,能否活著到達寧古塔都是個難題,更別說到達寧古塔后怎麼存活下來。
押送他們的官兵也是不會對他們手下留情的,甚至一路上對他們打罵欺辱都是有可能的。
在這種極其惡劣的環境下,官兵他們都是自身難保的,是不會管犯人好壞的。
所以在流放過程中,有冷死的、餓死的、病死的、被野獸咬死的不計其數。
男囚犯都忍受不了,更何況女囚犯,古時候的女子本就嬌弱,被判定流放寧古塔,就是沒有生還的可能了。
可想而知,古代流放者流放到寧古塔基本就是判定死刑了,身心受折磨,是真的生不如死。
其實,可怕的不是寧古塔,是去寧古塔的路途,是那里零下的環境,吃不飽穿不暖的,甚至還要受人欺辱。
這些種種加起來確實難以忍受,所以寧古塔成為清朝人民心中的地獄,是寧死都不愿意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