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讀到《三國演義》后期,看到蜀漢的命運,都都會為丞相臨終前的哀嘆悲涼。東漢末末年三分天下,劉備身為宗親一心興復漢室,然而夷陵之戰讓他的創業之路就此終結,好在軍師孔明繼承了他的遺志。
劉備白帝城托孤,以大事相托,孔明為報三顧茅廬知遇之恩,后半生嘔心瀝血,以統一中原為己任,然而天不假年,興復漢室的宏圖大愿最終以失敗落幕。首次北伐可謂慘敗,眾多將軍身逝,直接導致蜀漢后期武將集團青黃不接。
建興五年,也就是公元227年,屯兵漢中的諸葛亮著手開始北伐。當時曹丕去世,曹魏正值換主,但是政權交接風平浪靜,絲毫沒有內亂的跡象。這對于蜀漢來說,根本不是一個有利的行動時機,可為何丞相卻堅持北伐呢?
「民志既定,則難動也」
諸葛亮就是這麼認為,這句話這是他北伐的一個基本論調,其中也包含著治亂興衰節奏的把握。曹魏占有關中、中原、華北,橫跨九州,按雙方力量的自然成長,曹魏滅掉蜀漢只是時間問題。天下戰火紛亂,如今各國休養生息,老百姓習慣了安定,就會逐漸接受曹魏政權接替漢室,甚至遺忘大漢朝才是政權正統。到那時「興復漢室」變成了一句沒有根據的空話。
這種觀念已經在百姓心中開始發芽,對于老百姓來說,管你是「魏」還是「漢」,我有口飯吃,怎麼都行。可諸葛亮慌了,他攻打曹魏的「由頭」不能被打折,他必須在這種觀念深入人心之前,讓天下人重新記起漢室王朝的「正統性」。
除此之外,還有蜀漢內部的政治因素,蜀漢內部派系斗爭紛繁復雜,荊州派和東州派利益犬牙交錯,能量勢均力敵。不謀求對外拓展,也會引發內耗,甚至內戰。所以北伐是諸葛亮非做不可的一件事,試圖用北伐減少內亂。
劉備去世后,諸葛亮一手扶起蜀漢政權,而此時,又到了不得不出兵北伐的時候了。諸葛亮并未采納魏延的子午谷路線建議,而是選擇先西出祁山再北上進軍。魏延認為兵貴神速,直奔長安而去。諸葛亮則認為此計太過冒險,搞不好會有滅頂之災。不如先出兵涼州,慢慢奪取曹魏地盤。因為涼州遠離中原,又納入曹魏時間不久,肯定無重兵把守,較容易攻克。
北伐路線
所以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諸葛亮只能加速北伐進程,而事實證明他的顧慮是正確的。同年,諸葛亮兵行奇招,帶領趙云,一連拿下曹魏三郡,曹魏開始坐不住了。
諸葛亮速度太快,是曹魏沒預料到的。隨即曹叡做出反應:親自領兵坐鎮大本營,曹真主守,張郃主攻;值此關鍵時刻,諸葛亮誤用馬謖,張郃卻以不到30天時間,用少量兵力長驅700多公里,大破馬謖,上邽附近的郭淮也擊敗列柳城的高詳。
這對蜀國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創,蜀軍被攔腰截斷,大軍全面陷入被動,敗的一塌糊涂。諸葛亮也不得不「揮淚斬馬謖」。街亭失守打亂了一切部署,再加上為將張郃實力恐怖,眾多猛將命喪他手,蜀國本來就與魏國的不對等實力,更加懸殊。
北伐失利,優秀將領損失頗多,趙云在回軍路上病逝,世間再無五虎將。
除了趙云病逝,還有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通將軍犧牲,同守街亭的張休和李盛被馬謖連累,皆被諸葛亮斬首。
前前后后,此戰損失曲長、屯將七十余人,蜀國后期戰將凋零,武將集團青黃不接,僅剩姜維獨木難支,而他的出現只能是緩解蜀國滅亡的時間。
結語:蜀漢夷陵之戰時就已遭受重創,再加上這次北伐失利,蜀國已經元氣大傷。雖然諸葛亮後來又北伐了許多次,但真正的有利的效果卻沒有出現,任憑諸葛亮再深謀遠慮,手下也無將領可用,五丈原病逝之后,縱使有姜維勉力支撐,但阿斗獻城投降,蜀漢再無回天之力。